摘 要:对于《文选·赋》中,“物色”一词的解读,历来学界争论不断。加之《文心雕龙》中也专设《物色》一篇,足以证明这一概念在汉魏六朝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时至今日,已有学者从前人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些新解,但是对于什么是“物色”,依旧没有一个全面准确的定义。结合《文心雕龙·物色篇》、《文选·赋·物色》中所选的四篇赋以及当前的研究成果,物色一类的作品应该定义为“描绘能够引起创作主体情怀与思考的多变的气象景观的作品”。
关键词:物色 《文选》 《文心雕龙》 含义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其所选作品与文学观念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选》中,将“赋”列于诸类文体之首,足可见“赋”这种文体在当时的重要程度。在“赋”这一大类中,《文选》又将其分为“宫殿”“郊祀”“耕藉”“田猎”“纪行”“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志”“哀伤”“论文”“音乐”“情”等十五小类。其中“物色”作为这十五小类的一类,其含义的明确无疑对研究《文选》的文学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物色》一篇,对“物色”有了较为细致的阐述,但由于《文心雕龙》本身又十分难解,导致“物色”一词的含义一直扑朔迷离,迄今为止学界仍未达成共识。
李善在注《文选》时,曾对“物色”一词这样解释:“四时所观之物色而为之赋。”{1}由于李注对后世影响深远,这种以“物色”来解释物色的方式也得到后世许多评论家的认同。后来,范文澜在注《文心雕龙》时,把“物色”解释为“声色”。当代许多学者发展了这种观点,并把“物色”解释为“自然景物的声色”。另外,部分学者认为,“物色”就是“辞采”。还有学者认为,“物色”就是观察、审视万物的美相。当然也有学者主张将“物”与“色”分开解读。认为“物”指的是“自然景物”,“色”就是佛教用语中的“色”。{2}诸多专家和学者对“物色”的解释可谓各有依据,莫衷一是。其实,通过《文选》中“物色赋”与《文心雕龙·物色篇》参照解读,是可以对“物色”一类的文学作品做出比较准确的界定的。“物色”一类文学作品,应至少包括以下三大特征:第一,与气候或天气相关;第二,体现“变化”的特征;第三,所写之“物”与情感或思考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一、与气候或天气相关
“物色”之“物”,总体来说确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在对《文选》以及《文心雕龙》中“物色”一词的解读中,很多解释为了防止将事物定义得过于宽泛,都将其解释为“自然景物”。这其实是不确切的。首先我们从《文选》所选篇目来看。依《文选注》,列于“物色”一类后的篇目一共有四篇。分别是宋玉的《风赋》、潘岳的《秋兴赋》、谢惠连的《雪赋》、谢庄的《月赋》。仔细分析风、秋、雪、月四事可得知,风和雪都是与天气息息相关的。而“秋”作为一个季节,则是气候的集中体现。只有“月”字似乎与天气或气候无关。可是,如果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得知,日月星辰等与天气和气候是分不开的。人们在晴天或半阴天中才能够看见它们,而在全阴天和雨雪天气中往往日月星辰是不得而见的。因此,可以说《文选》中所选的四篇列于“物色”一类后的赋,当都与气候或气象相关。
对《文心雕龙·物色篇》仔细分析,也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刘勰曾在此篇中写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疑;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可见,刘勰心中,“物色”的形成与四季的变化交替是密不可分的。该篇又写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学草虫之韵。{3}该句列举了六个运用叠词的实例,详述“物色”得之于作者深思后的成文过程。该六例可分为三类,前两例可谓“花树”,中间两类可谓“气象”,最后两例可谓“鸟虫”。那么是否说明,“物色”一类的文学作品就包括对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描绘呢?不是的。“物色”一类的文学作品,其主要表现的还是“气象”一类的景观以及作者看到这些景观后所触发的情感。当然,由于花草树木的生长枯竭、鸟兽虫鱼繁衍与活动和“气象”或者说“气候”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物色”一类的文学作品不可避免地会对它们有一些描写。而“物色”所体现出的文学根源,依然是“气候”或“天气”。对此,钟其鹏先生已有论断,这里不做详述。{4}所以我们说,与气候或天气相关,或者说由“气候”或“天气”带来的变化而引发的抒情,是“物色”一类的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的第一大特征。
二、体现“变化”的特征
“物色”一类的文学作品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变化”。可以说,正是由于春夏秋冬、风雨霜雪等气象事物的不停变化,才引起作家们深刻的情感波动。
宋玉的《风赋》,就是借风引题。风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空气冷热不均流动而形成的。所谓风的变化,就是此刻有风,下一刻无风,或者此刻无风,下一刻有风。风去风来,对情感细腻的作家们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触动。《风赋》虽然大篇幅都在谈论“庶人之雌风”和“大王之雄风”的区别,但“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当之”才是引起这种思辨的缘由。“有风飒然而至”可以说是风从无到有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引起楚王“寡人与庶人共者耶”感慨的直接诱因,而此后的雌风雄风之辨则是由此展开。整篇文章便是由“风”从无到有的这种变化起兴的。
潘岳的《秋兴赋》也是如此。中国自古就有伤秋的传统。屈原在《湘夫人》曾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5},被称为“千古伤秋之祖”。这种“伤秋”之情,也是源于一种变化。由于秋天,万物开始凋零,标志着又是一年要结束,时光也在流逝。这必然引起作家触物伤情的感慨。《秋兴赋》也处处充斥着这种情怀。潘岳在《序》中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在正文中又提及“四时忽其代序兮,万物纷以回薄”。可见这种季节的变化,是引起作者情怀而作文的又一个重要途径。
《月赋》更是如此。月亮的形状是变化的,这种或圆或缺的变化同样是引发作者情怀的诱因。谢庄的《月赋》虚拟了一个曹植与王粲夜游的简单情节,并把这种因月之“变”而引发的人之“变”的思考融入其中。其中“临浚壑而怨遥,登崇岫而伤远,于时斜汉左界,北陆南躔,白露暖空,素月流天”一句,更是详细道出了季节的变化。
谢惠连的《雪赋》也不例外。雪的洁白固然引起古人关于高洁品质的无限遐想。雪是不易得到的,因为只有温度足够低,并且达到一定降水条件才可能形成雪。然而雪又是易融的,随着温度的改变,这种令人神往的洁白似乎又是不易保存的。雪本身就十分令人喜爱,又加上它得之难、失之易的特征,同样引发了情感丰富的作家们的无限遐想。可以说,雪的降临,给天地间带来的是一种变化;雪的融化给天地间带来的则是另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触动作家心灵的源泉。《雪赋》开篇写道“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指出了时间已是黄昏,“寒风”“愁云”的“积”“繁”等状态。其实这就是时间与天气的变化,它是下文“俄而微霰零,密雪下”的前提。这种变化导致了梁王因景伤情而达到“不悦”的程度,进而才有了下文。
对于“物色”类作品的这一特征,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里就有提及。“春秋代序,阴阳舒惨”就是对季节变化的描述。“物色之动”,则点明了季节变化后万物的变化。“动”字更体现出了“变化”的特征。之后的“阳气萌”“阴律凝”“四时之动物深矣”等句,更是突出强调了变化在“物色”一类文学作品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三、与感情或思考的高度统一
“物色”类作品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则是所咏之物与情感或思考的高度统一。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物色相召,人谁获安?”可见,“物色”类文学作品,在文中一定要体现作者的“心动”。该篇类似的表述还有很多,如“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等等,无不体现出所咏之物与“情”或“思”的统一。
在《文选》所录的四篇“物色赋”中,既有表现“情”的佳作,也有表现“思”的名篇。宋玉的《风赋》,是表现“思”的。他借“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对比,将楚王的生活与庶人的生活状况做了鲜明的对照。明写“风之不同”,实则暗指“生活环境或状况的差异”。这些对比无疑是对楚王“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的隐晦的反驳。全文体现的则是宋玉对“大王之风”与“庶人之风”差异的思考。至于潘岳的《秋兴赋》由秋天临近而引发了许多人生的思考。“悟时岁之遒尽兮,慨伏首而自省”“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文章洋溢着对人生无常、岁月易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哲理化思考。谢惠连的《雪赋》,由天气不好,梁王不悦,引出邹阳、枚乘、司马相如的莅临。接着则是虚拟中的辞赋家们对雪的极力描摹。司马相如和邹阳对雪的描摹之中,突出了下雪时的无穷的生命力和雪后易融的短促。篇末则以梁王的“乱”做结,道出了对雪所体现的高尚情怀的咏叹。整篇赋的思想性体现在是由雪引发的“因时兴灭”“纵心皓然”的思考。谢庄的《月赋》,则在虚拟曹植与王粲的夜游中,由“月”而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情思。
由此可知,无论是《文心雕龙》还是《文选》,对“物色”一类文学作品的界定中,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与“思考”,是构成这类作品必不可少的要素。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文心雕龙》和《文选》中所指的“物色”一类的文学作品,当指描绘那些能够引起创作主体情怀与思考的多变的气象景观的作品。
{1} 李善:《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 钟其鹏:《南朝“物色”考辨——〈文选·赋〉“物色”类研究之一》,《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3}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4} 钟其鹏:《〈文选·赋〉“物色”类不含草木赋辨——〈文选·赋〉“物色”类研究之二》,《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5} 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80页。
作 者:宋雪伟,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名作欣赏·下旬刊201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