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利梅
样例习作训练顺乎小学生模仿心理,是小学作文教学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引导得法,实施到位,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文字运用的能力。在实践探索中,我总结出以下几条有效的策略:
一、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一种能力构建,学习中必须遵循语言学习规律: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充分经历过程,习得言语。六下《顶碗少年》,文章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通过描写少年表演的动作、神态,以及观众观看演出时的反应,烘托出表演的精彩和“扣人心弦”的气氛。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描写呢?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内容,再引导学生关注表达,体会效果,从而进行仿写: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自由读课文3-7自然段,想:为什么说这场表演是“惊心动魄”的?边读边勾画批注。全班交流,并结合具体语句体会。讨论:这的确是场惊心动魄的表演,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的呢?朗读回顾。仿写:学习课文的写法,描写春晚的一个节目。交流。
以上过程正是引导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过程展开,习作效果好。根据文本语言的特点和段篇的区别,操作流程一般为:
1.品读感悟——读背积累——仿写迁移。
对于段落中陌生的语言现象、经典的语言表达样例,习作训练一般经历“品读感悟
——读背积累——仿写迁移”。比如:六下《匆匆》一课的第一段用排比的句式描写出时间飞逝的痕迹。对于这特色语言现象,我们就可以这样展开过程:
品读感悟:读一读,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练习朗读,读出时间的匆匆。
你发现这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读背积累:合作读,感受效果。试着背一背。
仿写迁移:联系生活说说还有哪些事物去了又来的?能学着课文,用排比的形式来表达时间匆匆吗?交流。
从品读感受、读背积累到仿写迁移,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实施有效,很多学生写出了精彩的语段: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海水退了,有再涨的时候;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
2.整体把握——细处着眼——内化再创。
“整体把握——细处着眼——内化再创”一般运用在模仿范文的篇章布局、构思立意、选材上。比如:六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习这篇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讲的观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再在交流中了解课文用哪些事例论述了这个观点,并总结回顾,从而了解议论文的结构;最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来仿写。
不管操作流程如何,其根本都是引导学生从感受语言到运用语言的过程。只有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带领学生充分经历过程,才能有效习得语言。
二、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
模仿是一种继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假如只有模仿,社会就无法进步。所以,在样例习作训练中不仅有模仿,更需要大胆的创新。
1.仿其形,写己话。
创新作文的一个秘诀就是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在样例习作训练中,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敞开记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模仿范文那经典的语言样式,写自己的感受。例:《匆匆》第三段用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不经意间来去匆匆。在仿写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写,就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字:看书时,日子从翻动的书页间悄然溜过;打电脑时,日子从按动键盘的指尖飞过。看电视时,日子从炫烂的屏幕前晃过。
2.摹其思,立己意。
“思”即构思,是作者在选材、布局等方面的设计安排。习作训练中,一些学生对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却不知如何组织材料,如何表达。原因何在?关键是形不成思路,摹仿范文则是引发、拓展思路的一个切实可行而有效的办法。样例习作训练中,就要鼓励学生模仿他人的构思,但必须说自己的话,表自己的意。如六下《我最好的老师》一课,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时,引导学生摹仿文章的写法来写一写自己的最好老师的一件事。
三、凸显情趣性实施
1.整合三维,形成合力。
整合三维的“样例习作训练”能使习作变得有情有趣,学生练得有滋有味。因为,融合三维的习作训练不再是死气沉沉、冷冰冰、机械的语言文字训练,而是学生又一次言语生命的成长历程。如:六下《藏戏》课末,引入其他剧种视频,当“黄梅戏”“越剧”勾起学生兴趣之时,引导他课后搜集资料,模仿课文从形成和特点两方面来介绍。之后,交流、评议中学生了解了不同的剧种,对于我国艺术样式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也激发了热爱泱泱华夏的情感,使得言语和生命共成长。
2.趣味为辅,形成推力。
兴趣是动力,是推力,是最好的老师。样例习作训练中,结合训练内容,巧妙地变换训练的方式,制造一些“情趣”,营造良好的氛围,能让习作训练事半功倍。
例:学习《各具特色的民居》,感受“客家民居”和“傣家民居”主要特点和文章表达后,出示图片,展示其他地区特色的民居:蒙古包、藏族碉房……让学生猜猜这民居叫什么名字?是哪里的民居?为什么这么猜?然后选择一个民居介绍它的特点,交流中再让学生猜猜他介绍的是哪个民居。这样,在猜中激发兴趣和写作欲望,又在猜中评议是否写出了这种民居的特点,使整个习作训练过程趣味横生,为习作提供了有效推力。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让我们带领学生在样例习作训练中追求注重“习行之功”,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亚杰;审题、选材、构思、修改——浅谈作文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5(15).
[2]柏强英;“反向推理,正向探究”--基于学生习作的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