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儿子与情人》的读者们几乎都为书中展现出的保罗与其母亲之间畸形的爱而震撼。本文旨在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切入,探求这种畸爱的形成原因,指出保罗的本体并未得到充分发育,仍被困在婴儿阶段,与其母亲的本体融合而无法分割,因此无法同常人一样生活。
关键词:心理分析 畸形的爱 母亲与儿子 本体 禁忌
一、母子畸恋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20世纪英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儿子与情人》是他第一部主要作品,同时也是对他早年生活半自传性质的叙述。在这部小说里,劳伦斯以惊人的心理深度描述了主人公保罗的成长以及他与母亲之间扭曲的爱。作者对母子间畸形而又强烈的爱进行了精妙的刻画,使读者读来震惊不已。
当保罗第一次去参加工作面试时,他的母亲陪伴他上路,他们感觉到“如同恋人在一起冒险”①。当保罗逐渐长大,读者感到困惑不解的是这样的一个年轻小伙子并没有产生符合其年龄的雄心壮志,甚至连幼稚的空想都没有。他唯一的愿望是有一份低薪工作,然后在父亲死后一直和母亲快乐地生活下去。当同龄的男孩子开始疏离母亲寻求独立时,保罗却异乎寻常地与母亲拥有着亲密的关系。他对母亲的钦慕之情似乎没有止境。他亲昵地称呼她为“小家伙”“我的小鸽子”②,就像呼唤着自己的爱人。他与她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对她投入了全部的感情。当他长大成人后,他曾试图和其他女人建立正常的恋爱关系,但都以失败告终,因为他意识到母亲的存在与自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融为一体,无法分割,没有人能够代替母亲成为他恋爱的对象。
当他母亲病倒后,他心急如焚,所思所想都只有母亲。当他每天早上离开她出门前,他都会亲吻她,抚摸她的头发,仿佛她就是自己的恋人。③在与她死别时,保罗紧紧拥抱着她,绝望地哭喊:“我的爱人……我的爱人……哦,我的爱人啊!”④他热烈地亲吻她冰冷的躯体,觉得自己永远都不可能放手。此后,保罗形同行尸走肉,整个世界在他眼中都失去了意义,他渴望在死亡中与母亲重新融为一体。
这种畸形的感情或许会在初读时让不少读者觉得惊讶又难以接受,却又不得不承认,这种爱似乎拥有压倒性的激情,甚至可以超越生死。
二、畸恋的成因
弗洛伊德说过,喂养婴儿并照料他的母亲是他“最初,最强大的爱的客体,同时也是之后所有恋爱关系的原型”⑤。母亲和孩子仿佛是天生的一对恋人。正如卡特纳在他论文中所指出:“这完全出于本能,是无意识的,也是孩子依赖母亲得到食物、温暖、爱护产生的自然结果……在最早的那段日子里母亲是唯一的,压倒性的存在。从她那里婴孩得到了所有的好东西,因此童年时期的印象就是母亲是万能的……我们的母亲,在一个非常真实的意义上,是我们的初恋。”⑥
这似乎与恋母情结极为相似。什么是恋母情结呢?儿童心理学证明:“儿童不分男女,在胎儿时期,都无不依附母体过活,成为母体的部分,受到了母体的保护,直接摄取了母体供应的营养料;出生以后,也有赖于母亲的抚育,否则容易夭折。……因此儿童四五岁时开始发生恋母情结是不足为奇的。”⑦这与卡特纳的说法几乎如出一辙。那么,保罗对母亲的爱仅仅只是恋母情结的表现么?如果这么理解,就将保罗与他母亲间的感情简单化了。
为了弄懂保罗对母亲的感情,我们有必要深入孩童原始的心理。首先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一个婴孩不懂、也不会遵循成年人遵守的道德准则。他们百无禁忌,“无辜天真地将原始的情欲指向了父母”⑧。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教育和社会环境开始将禁忌灌输给他们。“他们逐渐形成了羞耻的观念,内化为了道德伦理行为。”⑨曾经对于孩子们原始而没有道德观的思想来说自然又正常的想法和感情逐渐屈从于文化禁忌,被划定为非道德的,不合伦理的,令他们痛苦,羞愧并感到难堪。这些不道德的思想和情感被压抑并进入了无意识中。于是,孩子对于父亲或者母亲的不正常情欲渐渐被压制,他或者她无意识地将感情向外投射,寻找代替父母的爱的客体。
另一方面,在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父亲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拥有男子汉气概,强大并支撑着整个家庭。为了吸引母亲的注意力,男孩会努力地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将他作为自己的榜样。他努力模仿父亲的男性气质,这是健康的成长过程,因为它将男孩的注意力从母亲身上转移开了。
然而在《儿子与情人》中,孩童早期的正常心理发展遭到了挫折。首先,保罗的父亲目不识丁,经常酗酒,性格粗暴凶狠,因此小保罗不仅没有将他看作自己的榜样,钦慕的对象,反倒从小就憎恨并鄙视父亲。这也导致了保罗早年对母亲的专注,因为只有母亲是可以依赖并钦慕的。另一方面,保罗的母亲莫瑞尔夫人也将自己的爱投注到了儿子身上。她畸形的对儿子专注的爱显然也激起了保罗同样热烈的回应。
保罗对母亲不正常的爱源自他早期心理发展的受挫,而莫瑞尔夫人对儿子畸形的爱则是出自她对爱和归属感的需要。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学说,要想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每个人都必须满足一系列基本的需要。根据需要的重要性进行划分,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⑩
莫瑞尔夫人下嫁给了贫穷的劳工,在度过婚后一段平和满足的生活后开始觉得幻灭。她厌恶丈夫的粗俗,对于他酗酒的恶习也从开始的愤怒逐渐变为冷漠。她意识到自己不再爱他了,而爱的客体的缺失在她心上留下了空洞。她渴望爱情,于是开始转向她的儿子寻求这份感情,来满足她对爱和归属感的需要。
她否认了自己丈夫的存在,无意识地将儿子看作了自己的恋人,让他扮演丈夫的角色来弥补自己错误失败的婚姻。另外,作为拥有中产阶级背景的女人,莫瑞尔夫人有获取社会声望的野心,而因为下嫁给一个矿工这个愿望被挫败了。在矿区农村的生活对她来说是压抑的,几乎难以忍受。她在自己的生活中找不到意义,因此迫切地通过自己的孩子们来寻求解决方法,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他们,以此来满足她对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由于不健全的家庭背景,父亲角色的缺失,母亲过分专注的爱和对感情的渴求,保罗没有像正常的孩子一样成功地压抑住对母亲的原始不道德的情感。因此,他始终都怀有对母亲的迷恋。即使进入了成年期,他依然将她视为自己恋爱的对象。
只要母亲还活着,他就无法遇到合适的女人。因为母亲就是唯一合适的女人,所以保罗所有与其他女人建立恋爱关系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也正因为这个理由,在母亲去世后,保罗没有感觉得到了解脱。相反,母亲的去世粉碎了他永远与她在一起的隐秘愿望。他远离了曾经有过亲密关系的女人,远离人群,也远离了整个世界。他朝自己内心看去,发现了其中的空洞。与他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女人离世了,而在他最后稍稍振作起来后曾一度认为自己孤零零地被遗弃在了这个陌生的、毫无意义的世界里。
保罗或许患有R.D.莱恩所说的“本体性的不安”,这是一种对自我身份的不安感。本体性不安的人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和另一个认同的人紧紧缠绕在一起。当二者没有结合,他或者她就会感觉到自己不是真正存在的、活着,甚至不是完整的。{11}由于保罗早年心理发展的不健全,他没有发展出正常人拥有的主体性,而是如同婴儿般仍与母亲联结着,全然依赖着她。当他与母亲在一起时,他感觉到温暖、快乐,而这个世界也是自己的归属。但当他与她分离后,他便被孤立了,感觉到孤独空洞,而这个世界也失去了意义。
劳伦斯洞察了笔下人物的内心活动,以精妙的笔触大胆地刻画了这段母子间的畸恋。或许人类总是不愿承认自己身上与社会不协调的情感,而劳伦斯却异常勇敢地在这部半自传作品中袒露了自己早年的内心历程,借此带领读者探索人类幽暗的精神领域,去认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和深邃。
①③④ Lawrence, D.H. Sons and Lovers. the Penguin Group,1995.
② 因缺少对应中文译本,文中所有引文均由笔者译自原文。
⑤⑥⑧⑨ Salgado, Gamini. ed. D. H. Lawrence: Sons and Lovers. A Case Book, Macmillan and Company Limited, 1969:65,83,85,86.
⑦ [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2009版,第20页。
⑩ [美]马斯洛·亚伯拉罕:《动机与人格》,许金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20页。
{11} Paris, Bernard J. Imagined Human Beings: A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Character and Conflict in Literature.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7:247.
参考文献:
[1]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美]马斯洛·亚伯拉罕.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Salgado, Gamini. ed. D. H. Lawrence: Sons and Lovers, A Case Book[M]. London: Macmillan and Company Limited, 1969
作 者:王佩玉,文学硕士,山西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十九、二十世纪英美文学。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名作欣赏·下旬刊201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