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孟利,窦小楠,李 旭,李小勇
(1.河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3)
数字城市在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中的应用
谢孟利1,窦小楠1,李 旭1,李小勇1
(1.河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3)
讨论了如何在“数字濮阳”地理空间框架基础上构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系统,实现土地利用状态的动态监测、违规用地查处等功能,帮助解决土地监管问题。
建设用地;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GIS;批后监管
长期以来,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中一直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如“批而未用”造成了大量存量用地浪费,或者是以“整批零售”来逃避用地监管等情况[1]。以往的监管常采用现场查看模式,缺少有效的方法和技术,造成土地管理过程中诸多违法违规现象[2]。因此,采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管水平、治理违法用地,成为土地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3]。
近年来,数字城市建设在我国发展十分迅猛,
2011年9月,濮阳市启动了“数字濮阳”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开展了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公共服务平台、支撑环境以及典型应用示范等内容的建设工作,形成濮阳市权威、唯一、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地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建共享,促进了濮阳市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4-6]。本文探讨的是如何将“数字濮阳”地理空间框架提供的地理信息数据服务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监管常态化、制度化的基础,结合GIS技术对已通过审批的土地项目实施信息化批后监管,动态监测土地开发建设状态,提高土地管理水平。
1.1 系统建设需求
建设用地监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对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全面准确的地理空间信息是用地监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土地管理部门要实现对用地状态的动态监管,还需要查看用地状况的图文数据,了解各区县土地使用现状,掌握违法证据以杜绝违法违规用地。为此,系统需要实现空间与业务数据的统一管理、数据共享与在线编辑、专题信息查询、辅助决策分析、动态监管等功能,同时建立数据更新机制。
1.2 系统结构
系统采用B/S开发模式,以oracle 10g为后台数据库,以ArcGIS Server为GIS服务器,IIS为Web服务器,采用Flex为前端开发语言,通过ASP和ArcSDE数据引擎与服务端数据库交互,采用Flash Builder和Visual Studio为平台进行开发。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结构图
数据是用地监管系统的核心,依托oracle 10g数据库和GIS软件,设计包含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和专题业务数据的系统数据库,实现用地属性数据和用地空间数据的精确关联,为系统的数据分析和用地监管功能提供保障。
2.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基础地理数据在系统中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专题空间数据的底图,提供空间参考和定位框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用“数字濮阳”提供的数据服务,该服务资源包括矢量、影像、晕渲3种类型的电子地图以及地名地址匹配服务,保障了系统对基础空间数据的需求。
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离不开基础地理数据的支撑,调用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发布的地图服务减少了基础地理数据的重复投入,可节约成本、缩短建设时间,效益明显。
2.2 监管专题业务数据库
监管专题业务数据包括用地批次、宗地信息、宗地下属地块信息、用户管理信息[7],可分为空间数据和非空间专题数据2类,第一类使用ArcSDE管理,第二类则使用oracle进行存储和管理。包含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系统数据库结构设计
系统功能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功能与专题业务功能,可分为地图操作模块、用户管理模块、数据维护模块、批后监管模块。
3.1 地图操作模块
系统具备基础地图操作功能,如地图缩放、漫游、显示全图、图层控制、鹰眼视图、测距量算、面积量算、空间查询和属性查询等。
系统集成了与用地相关的专题图层,如地价图层、规划图层、地籍图层、房产图层等,可以进行叠置分析,为用地审批和动态监管提供支持。
3.2 用户管理模块
系统用户有系统管理员、市级用户、区县级用户、局领导和各相关科室人员等,用户管理模块实现了用户的添加、编辑和删除功能。管理员用户具有最高权限,可以编辑其他用户的信息和权限;区县级用户可以上报和管理本地区的用地数据;市级用户可以操作查看所有区县的用地监管数据,以及使用统计分析和区县排名等辅助决策高级功能。
3.3 数据维护模块
系统的数据维护模块可进行基础空间数据更新和专题业务数据更新,保证系统数据的现势性和可用性。基础数据的更新来自于“数字濮阳”地理空间框架,保证了基础地理数据的现势性。系统采用空间数据引擎对空间和非空间数据实现统一的接口管理。对于专题业务数据,用户可以根据各自的权限和业务需求,在线更新和编辑批次、宗地、地块的信息。
3.4 批后监管模块
1)土地利用动态监管。监管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建设用地的开工建设与竣工验收等情况的动态监管,以及建设用地闲置预警与处置。
监管的依据来源于“数字濮阳”地理空间框架提供的多种类、多时相影像地图服务,包括航拍影像和卫星影像,其中卫星影像以World View和资源3号为主。卫星影像的更新频率较高,可以达到一年4次,平均每季度一次。系统可按年份将已批、已供的宗地专题信息叠加到影像地图上,根据影像信息判读已批宗地的建设情况。如图3所示。
图2 土地利用动态监管
系统动态监管包含2个方面的内容:①供而未用监管。通过遥感影像掌握尚未开工建设的已供土地项目,在宗地信息中设置专门的字段,记录未开工的宗地,同时以红色高亮显示来对建设用地闲置进行预警,进入系统时自动显示供而未用土地的分布情况,方便土地管理部门决策,以督促尽快办理开工手续。②批少用多监管。通过在影像上叠加已供地的宗地范围,根据遥感影像分析掌握用地范围比获批范围大的项目,为监管提供依据。
2)批供征用综合监管。综合监管的任务是实现建设用地批征供用情况的动态分析,包括“征地率、供地率和利用率”的实时分析计算,以及批征供用各类汇总统计分析。主要有:①空间统计,根据用户选定的区域、指标和年份在底图上生成专题地图,直观表现指标数值。②市级统计,选择统计年份,可对市域中的批后用地面积按照已批、已供、批而未征、未征等用地状态进行分类统计,还可以计算全市的批后供地率、批后征地率、征后供地率。③区县统计,对该县(区)的批后用地面积进行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供地率的因素进行分析。④排名统计,对各县(区)的批后征地率、批后供地率进行统计。⑤土地利用情况汇总统计,对满1 a、2 a的闲置土地根据处理情况分区、分用途进行实时汇总统计。
统计结果的展示形式有专题地图和统计图表,其中统计图表包括折线图、散点图、柱状图、饼状图、统计报表。专题地图和统计图表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示用地状况,如相同年份、不同地区的用地状态,相同地区、不同年份的变化趋势。用户可以自己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辅助领导决策,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本系统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应用于建设用地批后监管,解决了传统管理手段下依赖文字表格的情况,实现了图文、属性的一体化管理,可以有效提升监管水平,减少违法违规用地现象。系统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改变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的方式,使管理工作向综合化、科学化、公开化的方向迈进。
[1] 李茜.基于GIS的省级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系统研究[J].测绘通报,2013(6):94-97
[2] 蒋文娟,王继尧,阴江涛,等.征供一体化土地批后监管系统研建[J].地理信息空间,2010,8(3):96-99
[3] 张羽,郝新宇,王斌.吉林省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2):126-128
[4] 郭培峰.基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国土资源“一张图”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测绘技术装备,2014(2):18-21
[5] 雷林辉.基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GIS应用系统建设[J].测绘工程,2012(4):48-51
[6] 朱俊峰,邓仕虎,李莉.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在城乡规划信息化中的应用与实践:以长寿区规划局应用为例[J].地理信息世界,2013(6):89-92
[7] 吴闯,孔胃.基于GIS的征地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J].城市勘察,2012(4):24-27
P208
B
1672-4623(2016)08-0036-02
10.3969/j.issn.1672-4623.2016.08.012
谢孟利,硕士,高级工程师,注册测绘师,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研发、数字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
201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