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短波
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产、抗病、食用型优质黑芝麻新品种“中芝35”,通过江西省芝麻品种认定。“中芝35”于2014—2015年参加我国黑芝麻主产省江西省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6.4千克,比对照金黄麻增产14.87%,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含油量45.3%以上,粗蛋白质含量16.1%以上。种皮纯黑,籽粒大而饱满,千粒重2.85克。
在江西省芝麻区域试验中,该品种茎点枯病和枯萎病的发病率比对照显著降低。夏秋播全生育期84.4天,属中熟品种,具有较好的抗倒伏和耐渍特性,适合在江西省芝麻产区及邻近省份种植。
摘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网
最近,山西省林学会与山西省林科院共同完成的“山西省高寒区枣树设施促成栽培技术研究”,通过山西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该项技术为高寒区枣树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在高寒地区具有广泛推广应用前景,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针对高寒区气候特点,对枣树栽培设施类型、适宜品种筛选、需冷量和扣棚时间、温湿度调控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长达4年的研究。揭示了设施内枣树生长发育规律,确立了高寒区枣树设施栽培的主要限制因子,集成了枣树设施栽培的丰产技术,实现了早期丰产,经山西大同地区示范推广,成熟期比适生区露地栽培提前1~3个月。
摘自《中国科学报》
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团队通过分析鉴定稻瘟菌效应蛋白在水稻中靶标蛋白,揭示了水稻—稻瘟菌互作过程中的新机制。
稻瘟病俗称水稻“癌症”,往往造成水稻严重减产。然而,稻瘟菌如何引起水稻细胞坏死以及水稻如何抑制稻瘟菌从活体营养阶段转换到死体营养阶段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这一研究揭示了寄主R蛋白通过稳定病原菌效应蛋白在寄主中的靶标蛋白,从而抑制效应蛋白介导的细胞坏死的新机制,有望为提出新的病害防控策略提供新思路。
摘自《农民日报》
浙江大学团队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榨菜全基因图谱,将对芥菜类蔬菜作物的改良产生重要意义。
菜用芥菜是我国重要的加工蔬菜,榨菜和雪里蕻、大头菜等都是不同的变种。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课题组首次完成了芸薹属中异源多倍体榨菜的高质量基因组图谱,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对榨菜的“家谱”认识。
摘自《农民日报》
最近,河南省农科院、中国农科院等38家单位共同实施的“猪重要疫病的诊断与检测新技术研究”正式启动。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我国将建立系统的猪病检测新技术,并研制系列猪病诊断试剂产品,构建完善的猪病快速诊断、监测和预警技术体系,形成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诊断新产品、发明专利和技术标准,推动诊断试剂产业的科技进步,缩短与发达国家诊断试剂的差距,提升我国在猪病诊断技术领域和诊断产品中的竞争力。
摘自科学网
(本栏编辑:叶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