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宁,贺 欢,伍梦婷
关于信息中毒的成因以及防治方法的研究
陈一宁,贺 欢,伍梦婷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带给人类社会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信息海洋之中过量的与被污染的信息未能正确处理和有效利用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与阻力,由此提出了“信息中毒”这一概念,基于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从信息源、媒介和信息接收者三个方面阐述这一概念,分析和研究其产生的原因与影响以及防止方法。
信息中毒;信息污染;信息过载;信息资源;传播媒介;传播模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带给人类社会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人们也被淹没在无穷无尽的信息海洋之中。在信息化的今天,每年世界上有70余万种新书出版上市,新增期刊近万种,发表的科技文献有500万篇之多。另外,互联网与移动设备的普及使信息数量激增。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使信息的传播和更新速度加快,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知识的更新使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信息是人们生活的主要部分。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也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大量的信息事先未经系统化、条理化的处理,便盲目地灌输到人的大脑中,会给人们带来很大危害。这种危害会影响到个人情绪、家庭或是朋友关系、工作积极性以及效率等等,这些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与阻力。
过量的或是被污染的信息未能正确处理和有效利用可能会造成人类的信息中毒,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但却由于其隐蔽性较强不易被人们所发觉,因此,认识与了解信息中毒这一现象,如何有效防治信息中毒已成为信息管理领域,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信息中毒即是由信息源发出过量的信息,或者信息源发出的信息通过被污染的渠道媒介传播,人们的大脑主动或被动地吸收这些大量的或被污染的信息,获得短暂的充实感与快感,逐渐形成心理暗示,心理依赖,又因接触与获取的这类信息未经过及时正确地处理造成的精神焦虑,情绪低落、恐慌、抑郁、烦躁不安的症状。
由英特尔、IBM、微软和施乐等技术公司共同创建的信息过载研究小组发布报告称,每次被工作打断后,人们需要至少25分钟才能找回此前所做工作的线索,在每个工作日里,28%的时间被浪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插曲以及随后找回此前任务的线索上,撰写重要工作信件的时间占25%,20%的时间被会议占据,还有15%的时间被用来查找信息,仅剩下12%的时间用于思考和规划生意。信息和传播技术侵入了工作、生活、家庭和个人领域。
信息中毒使人们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下降甚至停滞,同时又不自主地寻求新的信息刺激,若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焦虑感与空虚感,对信息的过度依赖使信息中毒症状进一步加强,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家庭生活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传播过程的研究中以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为例,马莱茨克认为信息的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包括个人性格、心理、社会环境等制约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因素,也包括内容加工、受众选择等制约媒介与信息的因素;既包括各种显在的社会影响力因素,也包括潜在的社会心理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集结,构成了复杂的社会传播系统。
因此信息中毒应当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双向作用的结果。其中“客观因素”是指信息环境,“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行为。根据大众传播场模式,信息中毒其成因主要由信息环境所影响。
(一)信息过载
先考虑客观因素,经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和资料收集整理,可以将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要归于两类,其一是“信息过载”,其二是“信息污染”。
“信息过载”即是信息量过大,这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不无关系。随着“大数据”的不断扩充与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量以及信息本身的增长速度已经越来越快。在这个时代,人们能很快捷方便地获取信息,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很多样化,但是其带来的弊端不容忽视。人们在享受“信息丰富”便利的同时,也忍受着“信息过载”的困扰,甚至为此感到不堪重负——你知道的越来越多,思考的越来越少;你存储的越来越多,消化的越来越少。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感觉接触到了大量的信息,却仍然觉得知道的太少,一与信息流断了联系,就失去安全感,信息过载让很多人“不堪重负”亦“无所适从”。
信息的作用是消除不确定性,过量的信息却增加了人们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每个人或结构的信息负载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们接受的信息超过其所能消化的信息量时,过量的信息会对人们造成干扰,分散注意力,使人们患上“信息过载焦虑症”,带来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浪费。而且,信息超载又使人们面临新的信息匮乏。海量数据还引发更深层的困惑——信息的洪流淹没了人们应有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力,从而被数据轰炸,被技术绑架,变成“信息的奴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种现象并非初次进入公众视野,只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愈发明显。移动网络的大面积覆盖,使得每一个会打字、会拍照的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也就是说人们可能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承担着双重角色。
(二)信息污染
谈及“信息污染”,首先需要了解“数字传播媒体”的特征。区别于“传统媒体”,“数字传播媒体”主要是指依据计算机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手段,新媒体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此外,它还具有偶发性、碎片化、个性化、互动性的特点。可以说“数字传播媒体”的应用和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方式有了“质”的改变,首先最显而易见的是内容生产者无需像传统媒体人那样受制于时段或版位,其次信息发布门槛的降低,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是媒体,自由度大大提高,信息传播由大众传播时代的“过滤→发布”模式转变为互联网社交时代的“发布→过滤”模式,人们面临着越来越高的信息过滤成本,正因如此,信息污染愈来愈不容忽视。
所谓信息污染,指的是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误导性、欺骗性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害、有毒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对网络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破坏或其他不良影响。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分为三类:
(1)有害性和有毒性信息;
(2)虚假性和伪劣性信息;
(3)重复性和图像性信息。
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在我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的时候,信息污染也在加剧。形形色色的虚假信息、道德沦丧的淫秽信息、无孔不入的广告信息、网页上随处可见的弹窗、肆虐无忌的病毒、过时的垃圾信息等等,这些都严重妨碍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因为工作或是学习需要,每天上网查询搜集信息,长时间使用手机或是电脑关注各类新闻、资讯,从事与信息关联密切的人员最容易产生信息中毒,信息中毒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及其本身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精神上与心理上的危害,因此认识信息中毒、掌握信息中毒防治方法是每个人都需要了解与学习的,以下给出几点防治方法。
(一)“净化”信息环境
“信息过载”与“信息污染”是当代信息环境中存在的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因此从总体上来说,需要“净化”信息环境,以此来预防信息中毒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从客观上提出几点方案:
(1)对信息流进行有效的分类和筛选,这样就使每一种信息都有向可循;
(2)定时清理过时的及无用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垃圾”,即进行“信息过滤”;
(3)加大对于网络信息服务提供商的监管力度。不仅要监管其提供的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还要监督其提供的网络应用服务是否超过允许的范围,更要监督用户传播、发布、收集、浏览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
(二)增强个人意识
从主观上分析,作为信息的接收者,若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者说避免“信息中毒”。
1.要客观地认识网络,了解当前信息环境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信息社会不可避免地具有廉价生产信息和传播信息的倾向,加之计算机和网络自身的内在逻辑所产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自身的某些缺陷,信息过载,、信息污染等屡见不鲜,信息环境亟需治理。很多商家或者是网络服务提供商为了获取利益,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提升“用户粘性”,如设置“签到”奖励,“积分”等等,往往会使人们由此产生信息依赖,最终导致耗费大量的时间,但如果人们对这种现象的本质有一个很清醒的认识,就会对其自身的行为形成一定的约束,从而减轻这种“心理依赖”。
2.提高信息检索能力
很多人因为信息检索能力不足在搜集信息或是资料时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并且搜集到的结果也充斥着许多错误与虚假的信息,因此通过学习与掌握一定的信息检索技术,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可以更有效地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以此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3.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据悉在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上,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引起了美、英、日等国的重视,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育体系,但在国内相关的教育并不完善。提高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信息污染的免疫力,比如通过加强自身的网络安全技术,可以减少电脑上的弹窗和病毒干扰,此外,人们对污染信息的甄别能力的提高,也能避免信息接收者间接地成为污染信息的“传播者”,若每个人都有意识地杜绝这类信息,并有一定的责任感,不充当这类信息的“传播者”,污染信息的传播范围就会大大缩小,其影响也势必大大削弱。
解决信息中毒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共同努力去解决,人们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样是信息环境的监督者,因此应该对于一些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站以及个人持否定态度,采用正确的方式处理,并对那些不良信息持不浏览、不轻信、不转发的态度。同时人们需要意识到个人行为对于信息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如同在现实中一样,人们在信息环境里同样会制造垃圾,所以,当人们作为信息源时,应当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去传播正确的信息,以此保证自己发出的信息是有效的,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也有义务去维护和呼吁一个健康安全的信息环境。而对于信息中毒的中毒程度的判断以及诊断流程与方法的制定还需要更为科学与系统的讨论与研究,有待于更多的学者从心理学与行为学的角度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与分析。
[1]刘伟.学习方法的哥白尼革命[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
[2]胡昌平邓胜利.数字化信息服务[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3]陈桂香.大学生遭遇信息污染的现状调查研究[A].2014.
[4]郑晓非.中国热区种质资源信息经济学研究[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5]Joe Robinson.戒掉科技瘾怎样对付信息过剩带来的干扰?[J].创业邦,2014,(10).
[6]莫智勇.数字传播媒介平台化与产业机制探析[A].2015.
[7]刘明,孙雅欣,许疆,张明.大学生信息依赖的心理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06).
[8]杨坚争,杨立钒.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9]夏日.信息中毒的内涵、分类及预防措施[A].2011.
[10]黄大路.请勿信息中毒.[J].汽车商业评论.2010,(10).
[11]9 steps to stop informatio poisoning[DB/OL].www.yahoo.com
[12]information poisoning[DB/OL].www,yahoo.com.
陈一宁,男,合肥工业大学商学系,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贺欢,女,合肥工业大学信息工程系,研究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伍梦婷,女,合肥工业大学商学系,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G203
B
1008-4428(2016)06-115-03
本文受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5CXCY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