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俊
(中国人民银行果洛州中心支行,青海 果洛 814000)
青海省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析
黎智俊
(中国人民银行果洛州中心支行,青海果洛814000)
金融是推动当前社会稳定发展的主要核心,在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上,金融最主要意义就是通过运用资金补给的方式达到资源的均衡配置。政府在进行金融扶贫时,需要严格遵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在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上,需要对重点问题严加把握,控制好金融扶贫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总之,实施扶贫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障社会的稳定,将区域贫困问题及时消除,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消除贫困对于社会的稳健发展还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针对青海省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与研究,提出具体措施,以期促进青海省精准扶贫事业更好的发展。
青海省;金融扶贫;问题;成因探析
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建设与发展而言,实施扶贫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帮助群众摆脱贫困,奔向幸福生活的有效方式。我国由于人口密度较大,而且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导致农村地区集中着许多贫困人口,对于这些贫困地区而言,制约其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缺少资金。所以金融部门作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支撑力量,就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将扶贫工作这一重任担负起来。青海省作为我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地,由于属于高寒缺氧地区,不但存在着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情况,而且其基础设施也相对较为薄弱,作为我国贫困地区的特殊场所,也是国家进行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对青海省实施金融扶贫,其重要意义主要凸显在如下几点。
其一,金融扶贫模式在发展区域龙头企业、提高区域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方面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政府通过提供优惠政策,促进扶贫对象地区区域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在政府、企业、农牧户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企业方可以将贫困农牧户的个人力量进行汇聚整合,迅速形成规模化生产,谋求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贫困农牧户也可以通过企业尽可能避免风险,两方面共同作用,使得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其二,产业化扶贫模式在提高贫困人群收入、促进扶贫对象地区的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要实现扶贫对象地区的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就是要做到区域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而形成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提高贫困人群的收入水平。在实施产业化扶贫模式的过程中,有两方面内在要求需要我们注意:一方面是要以发展扶贫对象地区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并在可预期时间内能够持续发展的特色优势主要产业为核心推力,促进扶贫对象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要切实将扶贫对象地区的贫困人群同区域优势产业链相结合,保证贫困农牧户能够亲身参与到区域指导产业的发展,并能够从发展中收益,达到致富目的。
作为扶贫开发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扶贫,自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以来,在扶贫工作上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导致金融扶贫中依旧存在着项目投向不够精准、扶贫资金流向不明确以及贫困群众底数不清的状况。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帮助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大幅度的提高,是青海省金融部门需要为之努力的方向,政府已经明确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责任,积极对金融机构进行引导和督促,切实加快青海省整体脱贫的速度,最终发挥脱贫攻坚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扶贫信贷投放对象出现目标转换问题。地区的开发项目、地方中小企业以及非贫困农牧户变成了扶贫工作的最大收益群体。即使在某种程度上,扶贫地区的开发项目和地方中小企业会对经济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作用,利用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增加就业机会来帮助该贫困地区的人民脱离贫穷,但是需要明白的是,企业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盈利,确保利益最大化是其经营的主要根基,所以对于企业或是开发项目而言,并没有义务针对贫困人权展开帮助。另外就是政府主持的工程项目特别容易出现腐败现象,常会有徇私舞弊、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现象发生。
2.恶劣的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差。该省的贫困地区多地处偏僻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滞后的文化教育发展状况,再加上贫困地区人口的信用观念、信用意识非常的淡薄,因此最大的现状就是扶贫贷款使用效益低下、违约率偏高。在贫困户贷款风险大、利率承受能力较低、金融机构在放贷无利可图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为防范风险,选择提高贷款门槛和贷款利率,减少对贫困农牧户的信贷投入。再加上,贫困农牧户受制于自身因素导致贷款艰难。因为贷款发放有着风险大、成本高的劣势,而对于贫困户而言,他们不但有生活资金的需求,还有生产资金的需求,这些贫困户由于缺乏抵押物,因此在面临风险时,存在着抵御风险能力低的情况,所以信贷损失是一直存在的。再加上很多贫困户属于分散居住、人员较多,因此在贷款前后针对管理问题的难度就较大,受到基层金融机构人员配备不合理的影响,很容易造成金融机构排斥贫困户贷款现象的出现。
3.欠缺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无法充分发挥政策合力,导致经济发展没有足够的后劲。青海省处于高寒地带,自然环境恶劣,各种灾害频发,农业生产中的风险以及各种不确定性极大,农牧户极易因灾返贫或者因灾致贫。因此,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农牧户极有可能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直接导致违约风险。而且在针对该省的涉农保险在保险公司各项业务中占比很低,农牧户不愿意投保,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农牧户就很有可能违约无力偿还银行贷款。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青海省,大部分贫困地区都是牧区,有非常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经常会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很深的贫困程度造成很多农牧户由于生病更加致贫。再加上作为其龙头产业的农牧业,由于非常小的生产规模,所以依旧处于农业生产的初级阶段。对该省进行金融扶贫,需要金融部门、财政部门、政府等多个部门相互间的通力合作,全面协调配合。然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上来看,多数省级部门在制定各种政策出台后,各级政府部门间的消化、吸收仍然不够深入,通常情况下,担保资金到位滞后,所以常常有贷款逾期的状况的存在。
4.没有健全的金融扶贫风险承担机制和补偿机制。该省大部分地区存在着金融服务风险大、成本高的问题,但是由于没有设置相关的金融机构贷款增量奖补资金,造成居高不下的银行运营成本,在履行普惠金融社会责任上,金融机构明显力不从心。除此之外,因为针对小微企业、下岗失业以及妇女等的普惠信贷政策,实施一种自上而下的民生优惠政策,银行的最要目的就是实现效益最大化,而这些则与其原则是相违背的。再加上由于存在着管理成本较高的小额担保贷款,因此有着比较大的贷款风险,这种较低收益和较高风险的矛盾直接导致较低的银行贷款积极性。除此之外,该省还亟需提升的金融机构服务覆盖能力。因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要设置物理网点,就会增加其成本,而且因为受限于贫困地区的通信、网络以及电力基础设施的欠缺因素,导致移动金融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滞。青海省很多乡镇并没有金融网点机构的设置,只是单纯地依靠开展惠农服务点来进行最为基本的存取款业务,所以对于全方位的金融覆盖能力需要加以提升。
1.扶贫资金供需失衡。青海省是西部经济落后地区,而生活消费、必需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占到了很大比例,刚性需求大,农村居民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具有总量大、额度小、分散、市场面广且需求层次日益多元化,资金需求季节需求明显,这需要相关的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产品。另一方面各大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有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涉农农村贷款的过程中存在着效益不佳、存多贷少、农村资金外流、数额少。
2.没有可供抵押标的物。因为无法获得有效的信息,再加上信用记录不能完全确保真实的前提下,所以要达到预防信用风险的目的,很多金融机构通常需要有能够用作担保的抵押物,但是对于农牧户而言,虽然其具有住房和土地等实物,但是针对商业银行需要的抵押物却没有,没有可以将抵押物变现的机制。再加上因为没有土地使用权流通市场,所以农牧户想要用土地担保来获得贷款也无法实现,因此农牧户向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难度就比较大。
3.扶贫信贷风险和成本较大。由于农村的金融需求者一般具有收入低下,居住分散、单笔存贷款的规模较小以及市场风险较大的特点,而且最主要的是没有可以供抵押和担保标的物,因此农村信贷的成本就显著提高,这比城市商业信贷的成本要高,而且与商业信贷服务的标准化要求不同的是,一些地区性的风险也与之不相符合,这就给农村信贷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4.没有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以及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当下该省中还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各种产业的发展、小额信贷以及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的发展还不够全面。作为农村地区主要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涉农贷款上受到较大的限制,所以要想金融服务能够覆盖更多的贫困群体,就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再一个就是当前能够提供给农牧户的贷款相对来说期限比较短,而且金额也比较小,因此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与当前新型金融组织的资金需求上有很大的差别。
5.没有形成良好有序的竞争市场环境。该省的涉农金融扶贫贷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一种贷款行为,政府在贷款过程中干预过多,在对扶贫贷款的发放过程中进行贴息补偿。但是这种金融贴息扶贫模式本质上就是违背市场竞争原则,不能合理的配置资金,也会使得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
1.不断创新金融扶贫的方式和技巧。央行和财政部门开始加强对信贷政策的引导,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强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对金融服务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推动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最终实现贫困人群收入增加,脱贫致富的目的。金融机构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探究出一条合适的金融扶贫政策,形成一批可推广和复制的方法。另外,金融结构在进行扶贫时,应当将扶贫项目和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相结合,最终推出新型的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这些都需要与该地区的贫困特点相结合。
2.着力提升基础金融服务的能力。加大在贫困地区推进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切实提升金融服务的水准。将基础金融的覆盖面逐渐扩大,坚持以物理网点为骨干,以助农取款为补充的服务点。坚持以移动金融为延伸,不断提高扶贫项目的服务水准。可以针对贫困县域加强其物理网点的改造升级,实现金融服务的不断下沉。此外,还应在贫困地区搭建电商平台,建设物理渠道,让更多的农家店与农牧户相连接,最终推动金融扶贫的不断转变。再者还可以实施减费让利的策略,不断降低农牧户金融服务的成本,最终实现让利于民。
3.对扶贫政策效果加以积极的跟进和评价。可以专门建立脱贫攻坚的专项统计监测制度,对于各地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工作进行跟踪和监测,实施专项的评估,对评估结果进行丰富,最终强化脱贫攻坚的效果。加强对贫困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最主要的还是要实施精准扶贫,加强对农村信用体系的而建设,对信用环境进行全面的评估,最终落实并完善农牧户信用征集和评价工作。对建立的贫困地区扶贫金融专项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在有条件的区域可以展开试点进行评估,加强对评估效果的综合运用,最终强化对金融扶贫政策的导向。
4.组建扶贫创业基金,试行农村“创业”融资市场。可以依靠证券市场然后建立相应的创业板块,运用市场机制,对农村资源进行筹措,加强对资金的开发。随着未来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以无公害农牧业、生态农牧业、生物农牧业、观光农牧业等为特色的地方项目将会为资金的投向提供更广阔的天地,运营得当将能够获取稳定的投资回报,同时也为参与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各类资金投入提供了退出的渠道。
综上所述,针对青海省的金融扶贫问题,加强对金融的改革是扶贫工作的关键,在针对贫困地区的改革中,应当坚持以农村产权融资创新为关键点的方式,切实实现对金融制度的不断创新,最终在制度创新和深化改革中形成有序的互动,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最终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1]赵天斌.金融扶贫模式的调查与思考[J].华北金融,2015(20):177-178.
[2]高旭军.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金融扶贫作用——基于宜昌试点的分析[J].武汉金融,2015(16):84-85.
[3]孙晓雨.宁夏农村金融扶贫的路径选择——大力发展微型金融服务[J].宁夏党校学报,2014(19):337.
[4]刘谊新.新时期金融扶贫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金融,2014(25):193-195.
[5]金振国.微型金融与农村扶贫开发——中国农村微型金融扶贫模式培训与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4(11):427-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