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锐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涉农企业竞争力探析
——从产业链建设的角度
郭锐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涉农企业竞争力问题一直都是学者较为关注的问题,本文以产业链建设角度为切入点,探讨了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形成的五个方面以及涉农企业竞争力的五个优势。
涉农企业;竞争力;产业链
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就是整个产业链中某个环节或者几个环节所拥有的竞争能力的有机结合,这些竞争力在产业链内部的有机整合表现为单个节点企业的农产品附加值带来的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增值。在产业链上,特色农产品的价值被分解到不同的生产环节(农作物种养殖、研发、培育、初级加工、中级加工、精深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这些生产环节环环相扣,促进了产业中价值的不断链化,从而形成产业价值链。涉农企业产业链越长,农产品附加值越大。
1、产品差异性是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落脚点
涉农企业产业链是基于特色农业资源进行加工生产相关系列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中,由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产品同质现象普遍,由自然资源和成本优势带来的收益有限。涉农企业产业链上各节点企业通过加工生产异质特色农产品,依靠产品独特性和多样性来获取竞争力,拓宽农产品的层次、品质,可以使生产者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
2、垄断资源带来的竞争优势是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形成的基础
涉农企业产业链中,垄断条件带来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然资源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特有的农业资源优势形成的。而自然资源的独特性、稀缺性带来的先天优势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产业链,从农业资源原材料到特色初级农产品再到特色高级农产品,产业链各环节中产品价值的最基本资源优势是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形成的基础。第二,地理区位带来的劳动成本优势。自古以来的城市布局选择,使得我国大多数农业物资的种养殖分布于二、三线城市及农村。二、三线城市及农村的廉价劳动力丰富,为特色农业产业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3、创新是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
创新是任何主体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对于涉农企业产业链而言,由于农业资源的弱质性、同质性,创新带来的优势显得更加重要。创新包括技术、管理制度、营销战略等多个方面的创造和更新。第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持久有效的根本来源。农产品竞争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产品内含科学技术的水平。由于农业技术具有外溢性的特征,导致一项技术想要为企业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产业链上的所有节点涉农企业在各环节的生产活动中,不断投入资金和精力,加大力度研究创造、开发新产品、拓宽新功能,适应市场需求多样性,实现利润目标。第二,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制度是产业链自组织过程中将各节点所拥有的资源和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的重要保证,涉农企业产业链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安排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能够促进产业链内部资源、人员、技能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第三,营销战略创新。营销战略创新是通过诸如营销网络、广告宣传等方法进入市场、提高市场份额进而占领市场;通过品牌战略打造名牌产品,增加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以达到增加特色农产品的销售竞争力和形象竞争力的目的。
4、分工协作是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根本
由于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链上节点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涉农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因而整个产业链竞争力形成的根本在于各个节点是否具有竞争力。同时,涉农企业产业链上,农户、企业、中介组织等是整个生产经营行为的主体,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相互分工协作、链接起来,最大程度发挥各自优势竞争力,在产业链层次上的自运行过程中逐步形成产业链的竞争力。分散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十分欠缺,因此要着重引导分散农户建立形成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等,使产业链上具有竞争力的节点相互之间通过分工协作达到资源互补、能力共享。
5、供应链网整合带来的整体竞争优势是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依托
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是由产业链上单个企业或者经济主体的分散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链整体自运行的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环境不断摩擦、调整形成的整体竞争力。这种整体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链形成的基础——供应链网优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仅仅依靠单个企业是无法形成的。通过对地区域内相关节点企业的优化整合,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从而为特色农业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价值性
价值性是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的优势之一,主要体现在满足市场需求这一影响因素时表现出的有用性和跟随市场需求的动态适应性两个方面。有用性是指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带来的竞争优势能够使整个产业链的相关特色产品在市场中满足消费者不同程度的需求,使得产业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动态适应性亦从两个维度分析,竞争力类似于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有自身的一个产生、成长、丰富、衰退的动态发展过程。竞争力的成长过程和产业生命周期相互交融、融会和贯通,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全过程。随着产业的初创、成长、成熟,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上个阶段的竞争力就会变成一般的能力,其价值就会下降甚至不再拥有价值,这既是核心竞争力的衰退阶段亦是产业衰退的标识。真正的竞争力能够使产业或者企业拥有竞争优势并且使这种优势具有长远性和持续性,因此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优势特征就是价值动态性,这种价值动态性的存在促使产业链延伸,生产出更多差异化产品来满足市场不断增多的需求。价值性适应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2、稀缺性
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的稀缺性主要是指自然资源垄断条件以及生产过程中创新的专有技术这两方面的稀缺。稀缺是指相对于消费者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来说,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资源、能力、技术等要素由且仅由单一的或少数的竞争者所拥有。各区域因独特的自然资源、地理区位等因素综合影响,形成了一些其他地区所无法复制的特殊资源、环境条件。涉农企业产业链的形成基点就是利用自身相对于其他地区稀缺的、独特的自然资源,运用独有的技术对这些稀缺资源进行生产经营,形成特色初级农产品、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比如西藏藏烟叶、耗牛肉等产品。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的稀缺性一方面源于产业链形成基点——农业物资的稀缺性,另一方面来源于在生产经营中产业链上各节点企业逐步独自研发的特有的科学技术。产业链上节点企业的培育、加工、生产等技术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总结、研发、创新形成的,特定经营生产过程环境中由具体研发人员、研发设备创新出来的技术是由且仅由特色农业产业链上特有的节点核心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技术的稀缺与特有使得整个产业链在满足消费者特定需求方面获得强势的竞争优势。
3、不可替代性
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的不可替代性是链上各节点企业取得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源泉,主要体现在供应链网上地区文化以及涉农企业产业链逐渐形成的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品牌竞争力这两大方面。一方面,某一具体的涉农企业产业链的形成依托于当地特有的供应链网,供应链网上地区已有的相关产业生产经验以及文化,是涉农企业产业链形成的基础。相关产业的传统文化衍生于当地历史悠久的生产经验与习俗,与当地历史人文环境息息相关,是别的任何地区都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涉农企业产业链大都以具体的龙头企业为核心,龙头企业在长久的市场竞争中通过自有形象的创建、培育,良好商誉的构筑,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拥有市场号召力的品牌,这一品牌凝聚了龙头企业以及整个特色农业产业链从形成到发展所有的优势力量,是别的产品无法替代的。经过具体分工协作路径形成的特色农业产业链的不可替代与龙头企业产品品牌竞争力的不可替代,这双重不可替代表明,特色农业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优势是更加难以被竞争对手替代的。
4、不可模仿性
不可模仿性是指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根据具体产业链整体和产业链上各节点涉农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现实经济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分工协作形成的,具有时间、空间和主体上的具体性、独特性、路径依赖性等特点。其中龙头企业发展的状况对整个产业链竞争力的大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龙头企业是投资的主体、创新的主体、重大决策的制定者,要组织产业链的生产实现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必须要龙头企业的带动。不同产业链上,单个龙头企业的技术、资金、品牌等具体情况亦是由其形成的独特环境构建的,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上作用的发挥,又得结合当时的资源、市场情况。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竞争力影响的程度以及龙头企业自身竞争力形成路径,双重因素错综复杂使得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具有不可模仿性的特点,因而难以被别的主体仿造。
5、共享性
共享性主要是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形成之后对其形成的产业基础供应链网上的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带动性。通过有机整合、优化提升供应链网基础之上的产业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竞争力,能使链上各企业弥补自身在某些生产环节单个力量的相对不足,打造出一种整体竞争优势,享受整体规模产业链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形成之后又能为地区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于涉农企业竞争力的探索一直都是学者比较关心的问题。本文从产业链角度探索涉农企业竞争力的问题,从涉农企业产业链开始,讲述了涉农企业产业链竞争力形成的五个方面以及涉农企业产业链的五中竞争优势,希望能对探索涉农企业竞争力方面有所帮助。
[1]卢凤君:涉农企业竞争力评价的难点问题及解决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05(增刊).
[2]李杰义:农业产业链视角下的区域农业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8.
[3]米婧: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特色农业产业链形成与发展理论及案例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3.
(责任编辑:熊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