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颖,岳 芫,薛 祎
智慧城市背景下上海打造智慧地铁的调研与分析
张 颖,岳 芫,薛 祎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上海市随即启动以智慧交通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实地调查和走访主要城市间比较等均表明,上海地铁在指示牌、运营时长、无障碍设施、地铁票分类、地铁闸机、安检系统、配套设施等方面与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求存在差距,并据此提出上海应从运营时长、交通卡实名制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力打造智慧地铁。
智慧地铁;实地调查;城市比较;差距;建议
智慧城市是“互联网+”下的城市发展新趋势。智慧交通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构成,在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和改善交通环境的同时,更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鉴此,上海极力推动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的发展——2014年发布《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4-2016年行动计划》,启动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2015年8月印发“互联网+智慧交通”新令;2016年2月推出“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将“互联网+交通”作为专项行动,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促进交通出行信息的开放与共享,形成“线上资源合理分配,线下高效优质运行”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上海在智慧交通的实践中也取得一定成绩,如交通卡目前17座城市可用,且即将通行台北;到2016年底,上海交通卡可能将和都市旅游卡“二合一”,覆盖衣食住行等消费场所;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各大城市群跨市域、跨省域的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远期将推动全国各交通运输城市一卡通用。
但不可否认,上海在智慧地铁打造方面,与智慧地铁发展的三项基本目标—智能、便利和高效①在“智能”方面,无人驾驶技术将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特别是通过“互联网+”对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为城市智能交通提供支撑;“便利”往往隐藏在看似不经意布置的环境中,如指示牌设计、无障碍设施等,但这些细节的改进能够为人们便利地乘坐地铁提供贴心的人性化服务;“高效”原本就是地铁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但快节奏运转的城市体系需要更高效的交通服务支持。方面还存在巨大差距,亟待改进。
根据“智慧地铁”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本项目组提取上海地铁七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对上海、武汉、成都等城市进行实地调研和比较进行深度剖析,并最终得出运营时长、交通卡实名制和配套基础设施为上海“智慧地铁”建设的重点。
(一)指示牌
1.站内指示牌位置不明显
以人民广场和世纪大道这两个大型换乘站为例。在人民广场站的中央广场超过1000平方米的大厅中,导向标识多设置在扶梯顶端,导向标识间距超过一千多米,由于柱子的遮挡很难引起注意,多数乘客是依靠地面人工隔离出的路线前进,使广场的换乘效率大大降低。世纪大道站则是分为A、B区域两个方向,要到另一个区域只能通过地下穿越,但对这个特殊的设计大厅层也没有明确的标注和指示牌,以致不熟悉地形的人会在其中绕很久都走不到自己想到的区域。我们认为,只有标识设计位置合理,才能避免短时间人流的大量拥塞,使出站人流更加有序。
在地铁指示标志的规范上,香港地铁是其中的典范。在其标识系统的设置中,便于车站管理是标识设置的一项基本原则,甚至高于乘客的需求。其中导向标识的视距为23.5M,线路标识等标识的视距为1-2M;吊挂高度为2350mm;吊挂标识最小宽度为360mm。上海地铁可以以香港地铁为参考,使地铁指示牌的建设更加规范化、数字化,最大限度地为乘客提供便利。
2.大多指向性的标牌都采用贴附式,且存在更改痕迹
上海地铁在不断发展中,进出口线路经常更改,而贴附式指示标志每次更改都要在原来的纸贴上重新粘贴,且人工粘贴时易出现纰漏,经常有一两处不明显的地方忘记更改。对此,建议换成LED指示牌——LED指示牌信息更改只需在后台电脑操作,一旦线路更改就能及时且全面更改所有信息,不会造成遗漏和误解。
3.站外指示牌标识不详细且欠明确
实地考察发现,从人民广场站16号口出来的福州路上100米开外已无地铁指示牌。上海现有的站外指示牌只是在地铁口外有明确标志,而附近街区的指示牌只有大的方向标志,难以正确指引乘客找到地铁入口。因此,建议增加站外指示牌数量,并安置在街区路口显眼位置,并可加注距离信息,如“距3号线300米”。
(二)无障碍设施
1.无障碍电梯
无障碍电梯每个地铁站一般只有1-2个,数量较少且经常出现不能使用的状况。在地铁站内,无障碍电梯的标识不够醒目,且每个地铁站无障碍电梯设置的位置均不一样,对于需要乘坐的乘客来说很难寻找,等待电梯的时间也过长。
2.盲道
实际考察发现,基本所有地铁站都在站内设置盲道,但设置的盲道太窄且不合理,如在无障碍电梯口前有盲道设置,但在进入此电梯口的路上没有设置盲道,盲人无法准确走到电梯口,并且楼梯大部分未进行坡化。在日本,盲道则是从入口一直铺到地铁站台。在英国,所有楼梯都进行坡化且设置提示盲道。英国地铁还设置了残疾人乘车指引标识和无障碍设施的呼叫器。
3.站台间隙及车内设施
有些地铁与站台间间隙太大,对于残障人士,尤其是盲人和需要乘坐轮椅的乘客,无疑增加了危险度,且在地铁上没有专门设置可以供轮椅固定停放的位置,遇见刹车或加速时,会增大乘坐轮椅乘客的危险。但是在日本,会有某些车厢专门设置了无障碍设施(轮椅席位)供需要者使用,且在车厢外有明显的标志,便于人们找到。英国的车厢内也设置了专门固定轮椅的位置。对于携带行李箱和推车的乘客,站台间隙过大,易造成卡轮情况。
4.人工服务
在地铁站内,几乎没有看见有工作人员对老弱病残实施帮助。且上海地铁站内的志愿者较少,对地铁情况并不十分了解,难以及时提供帮助。在日本地铁站内,会经常看见工作人员对残障人士进行帮助,比如在站台和车厢内为轮椅使用者铺上一块坡板,使其能顺利进入车厢等。
5.改进建议
加大地铁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的投入和培训;加强站与站之间的联系,例如一个需要帮助的轮椅者从龙阳路站上车,需要在人民广场站下车,那么两站工作人员应联系好,使其在人民广场站下车后有工作人员接应;定期检查维修设备,以免发生无障碍电梯无法使用的状况;借鉴国外某些城市经验,优化盲道设置。
(三)地铁闸机
1.传统圆弧三辊闸机
目前上海地铁大部分线路采用的是圆弧三辊闸机,兼有个别翼式闸机(主要给残障人士或老年人专用)。三辊闸机采取一人一杆,初衷是防止逃票、多人共票现象,但效果却很不理想。此外,这种传统的闸机的一个重大弊端就是大件行李难以通过,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当地铁发生严重的突发事故时,三辊闸机根本无法及时、有效地疏散广大人群,滞延了疏散时间。此外,我们还发现三辊闸机故障不易被发现,故障的延后效应严重。乘客经常会碰到从故障闸机进入,卡没有刷成而出不了站的问题。
2.翼式闸机
为了解决大件行李难通过的问题,目前在三辊闸机的站点,大多都有至少一个翼式闸机,主要提供给老年人、残疾人及大件行李者。但这种闸机数量较少,并不是每个出站刷卡口都有,且翼式闸机关闭时也存在安全隐患,如发生过乘客夹伤事故。
3.新型摆式闸机——推广
新型的摆式闸机通常出现在新建的地铁线路和站点,如16号线。这种闸机主要有以下特点:(1)像门一样一开一合,距地面空隙小,有效防止逃票。(2)大件行李可以和人一起轻松通过。(3)摆闸的故障肉眼可见,只要刷卡闸门未开,那便是发生故障,这时及时向维护部门反映,可避免故障带来的滞后效应。(4)摆闸摆动方向可控制为单向或双向,可直接通过管理计算机实现远程控制,例如在疏散时只需远程操作,即可做到迅速疏散乘客。
因此,综合考量,新型摆式闸机更适合普及,在早期的线路和站点,也可逐步将传统的闸机更新换代。
4.“互联网+智慧闸机”
此外,“互联网+智慧闸机”也是一个新的导向。上海地铁目前正在发展可穿戴式设备,但其推出的手环式地铁票使用不方便,并没有普及。2016年初,广州地铁在APM线率先推出“智慧闸机”。乘客只需用手机支付,凭系统生成的二维码即可实现“刷码过闸”,出行更加省时省心。以后市民通过关注地铁微信服务号或登录官方APP即可网上预购单程票。上海地铁可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智慧闸机”。去年广州深圳的地铁都着手与支付宝合作,开通网上订票支付,在“互联网+”的趋势下,未来我们认为“智慧闸机”和摆闸可以进一步扩大到更多线路,特别是线路交叉多、人流量大的大型站点。
(四)安检
世博会后,上海地铁安检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上海人口数量庞大,据统计2015年上海地铁日均客流量达956.9万,已成为全国第一。在调查中,超八成受访者认为安检实有必要。但目前安检大多流于形式,并没真正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
在武汉,地铁虽没有一律严检但强度却远大于上海,但即使是高峰期也没有造成拥堵,这得益于每位安检员都配有手持式安检器,这样既可减少排队人数,也可确保小包得到安检。武汉地铁一号线全线采用安检门,安检的质量和速度都得到保证;武汉地铁安检处均配备液体检测仪,能及时对可疑液体进行检测。
因此,基于上海的基本情况,本项目组认为上海当前做法(查大包、不查小包)是比较合理的,特别是高峰时段,上海人流量是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车站实施一律严检是不可取的。因此,建议为安检员配备手持式安检器,并逐步以安检门更替现有的安检机,以达到安检效果和安检速度的平衡。同时,增加液体检测仪,完善安检设施。
(五)运营时长相对较短
1.上海、南京、杭州地铁运营时长对比
据统计,上海地铁运营时长超过17个小时的线路有15条,占总线路的42%,运营时间最久的是2号线从徐泾东发车的这条线路,运营时间最短的是从浦东国际机场发车的磁悬浮,上海地铁平均运营时间为16.51小时;南京地铁运营时长超过的17个小时的线路有8条,占总线路的67%,运营时间最久的是10号线从安德门发车的这条线路,运营时间最短的是S8号线路,南京地铁平均运营时间为16.80小时,高于上海地铁平均运营时间;杭州地铁运营时长超过的17个小时的线路有2条,占总线路的25%,运营时间最久的是1号线,运营时间最短的是从钱江路发车的2号线路,杭州地铁平均运营时间为16.73小时,高于上海地铁平均运营时间。虽然上海地铁线路数量是南京、杭州等城市的2~3倍,但在上海地铁所有线路中,每天最长运营时间也比杭州、南京的短,平均运营时长也均低于这两个城市。
2.上海地铁运营时长的主要问题
(1)上海作为我国一线城市,每日人流量远大于其他城市,人们的工作和出行都在对地铁更长时间的运行提出要求。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上班族反映早晚高峰车次少、人流大、太拥挤等问题。(2)现在的运营时长无法满足人们的加班需要、晚间娱乐活动(如演唱会等)、与火车飞机到点时间的衔接等特殊情况。(3)大多数人对地铁各线路运营时间并不完全清楚,无法及时得知突发事件下地铁运营线路和时间的调整,也不了解上海地铁的官网、相关APP、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这使得地铁方面与市民的联系不紧密,市民在消息上有滞后。
3、建议
为应对以上问题,并兼顾乘客数量和运行性价比,上海地铁可从以下方面优化运营时长问题:增加早晚高峰时期的地铁运营班次,缩短两列地铁间的间隔时间;周末适当延长运营时间;在1号线、2号线这两条有火车站、机场的线路适当调整运营时间,使地铁能与飞机、火车的时间相契合,满足人们能在交通工具之间转换,实现无缝连接;根据乘客大数据和一些重大事件(如球赛、演唱会等)以及突发事件适时调整相关线路的运行时间,并及时通过APP、微信公众号(如上海地铁shmetro)等官媒平台发布;加大地铁官方媒体平台的宣传。
本项目组发现武汉地铁的每节车厢内都贴有醒目的“武汉地铁生活圈APP”的宣传标语和二维码,乘客们在车厢内扫描即可及时关注了解地铁的动态信息。因此,上海地铁应当加大对官媒平台的宣传力度,完善官媒的信息服务功能,打造“智慧地铁”,搭建起市民与地铁之间沟通的桥梁。
(六)地铁票
1.智慧购票
目前,上海的地铁票还处于传统的购买模式,无论是单程票还是公交卡,购买或充值都是在站台通过现金完成。这其实并不方便。在武汉,公交卡已支持支付宝、微信购买和充值,省去排长队的时间。上海的公共交通卡可借鉴这种线上支付的模式,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智能化。
2.票价
针对人们对票价过高的反应,建议上海地铁着眼于各类特殊群体,使其能享受到区别于普通乘客的优惠。
(1)长期乘坐地铁的群体
这类人群包括每天地铁出行的上班族、中小学生,以及其他长期固定搭乘地铁的人群。相比武汉、南京等其他大型省会城市普遍2元的亲民票价,相同的站数和里程数下,上海地铁则普遍要4元的票价。很多上班族反映希望实施月票、年票、积分制、满减等优惠,还有上班族说希望有类似班车那样的点到点的优惠政策,因为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他们每天所到的站点是一样的。
(2)特殊群体
上海在校大学生未在乘坐地铁方面享受优惠,但在其他地区则有特定优惠,如香港地铁对12-25岁在香港认可的院校就读全日制的学生提供半价乘车优惠;深圳也是对学生实施半价优惠政策。上海地铁对于非军人和警察的残障人士也无任何优惠政策,没有照顾到残疾人士。在美国,对于残疾人地铁票有五折优惠,65岁以上同时还有残疾的人不需要办理残疾人ID卡,直接就是80美分的票价。在调查中,学生票和残障票优惠的呼声也非常高。
3.更大的优惠
上海地铁目前所实行的唯一也是统一的优惠政策是:在当月公交卡在地铁乘坐满70元后享受优惠,优惠金额为原票价的九折。这一优惠力度其实非常小,且只限于地铁。相比之下,在美国地铁的票价中,购买优惠卡费用直接从10美元降到2美元,买到这个卡之后,地铁票价从原来近2美元降到1美元。对于以上各种搭乘地铁的特殊群体,大家普遍希望能够出现更大幅度的优惠。因此,建议考虑类似美国的优惠卡政策。当然,和传统公共交通卡随意购买不限数量的形式相比,优惠卡显然在管理上要求更高,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只有特定人群才有。如何在管理上实现高效、便捷,建议采用实名制的形式。对于各类特殊人群,如要享受特定的优惠,须出示身份、职业、单位、学校等方面的证明,且一个人只能持有一张自己专有的优惠公交卡。
4.公交卡实名制
在调查中多数人对于“地铁票实行实名制”表示中立,但通过进一步询问发现往往是因为担心办理手续繁琐和实用性不高,因此地铁票(即现行公共交通卡)实名制的公众支持度还是很高的。实地调查表明,若有折扣优惠,大多数人表示愿意办理实名制的公交卡,因为公交卡实名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好处:(1)通过对个人身份的确认登记,实现一人一卡,能直接确认并给予特殊人群搭乘地铁的优惠票价;(2)在公共安全方面,若与公安系统相连接,能够实现对可疑分子动态的实时监控,辅助城市安全;(3)推向更多智慧服务领域,便民利民。
上海公共交通卡目前仅限于地铁、公交、出租等交通工具的搭乘。在武汉,使用的是“武汉通”,是一种统一电子收费的非接触式智能IC卡,也是一种电子储值钱包。武汉通取代传统公交IC卡,并逐步实现“一城一卡,一卡通用”,已在公汽、轮渡、轻轨、地铁、电影、电视、超市及机场公路等8个领域使用,其中乘车、看电影等均有打折优惠,并将于2020年内扩展到供电、供水、出租车、泊车、图书馆等15个领域,以打造数字化城市“智慧武汉”。
因此,上海的一卡通在推行实名制后,可和线上支付相结合,采取手机客户端的形式进行储值管理,并向武汉学习,逐步开发到更多其他服务生活领域,提高它的实用性,方便市民的生活。
5.实名制的推广
对于调查中市民反映的手续繁琐问题,建议在每个站点都设置办理实名制交通卡的网点,建立一个完整的实名制管理系统,使得办卡流程简化、方便,可以在部分站点设置挂失办理。在推行初期,建议可先对上班族、学生党、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采取优惠政策。通过这一部分庞大的搭乘地铁的群体带动效应,吸引更多普通乘客来办理;并在实名制的基础上,将公共交通卡由线下支付扩展到线上,由传统储值卡变成电子钱包,由智慧出行连接到智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七)配套设施
预计到2020年底,上海轨道交通总里程有望超过800公里,形成500余座车站的庞大轨道交通网络。但在如此庞大的地铁网下,地铁周边配套设施却没有跟上,甚至十分落后,无人监管。据观察,目前上海地铁站周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地铁口摊贩混乱,严重影响市容;地铁站周边自行车、电瓶车、私家车乱停放,无人看管,安全得不到保障;地铁与其他公共交通之间链接“脱轨”,换乘不便。在调查中,也有不少市民反映希望能够增加更多便民的基础设施。
通过对武汉地铁的实地调研以及借鉴国内外地铁的先进配套设施建设,建议上海从以下方面入手打造“智慧地铁”。
1.摊贩监管:加大城管的监管力度,重点在地铁口监督,及时疏散滞留人群,遣散商贩。地铁是大多数上班族的首选,对于规模较小的地铁站,可由政府规划在地铁站外建立统一的小型商铺,租给商贩,也可采取统一的流动餐车的形式,不仅给市民带来便利,也可整改地铁口混乱的局面。
2.停车规范:地铁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脱节,主要是因为上海地铁在建设时并没有将周边配套设施纳入计划,其中最主要的是停车难问题。上海地铁周边并没有配套使用的停车场地。在非商圈站点,人们只能在路边临时停放,而在大型商圈,只能利用商圈配套的停车场,往往收费昂贵,对于私家车主而言成本太高。而选择“地铁+自行车”出行的市民,自行车往往只能在人行道上随意停放,不仅影响行人,还存在被偷盗的风险。
在国外的一些大型城市,如巴黎的地铁站门口一般都规划有较大的停车场,国内许多城市也都将配套设施纳入建设地铁建设中。在上海,越来越多人选择乘坐地铁出行,将地铁周边设施跟进很有必要。政府在未来地铁线路的建设过程中,可将停车位的配建工作,作为地铁配套设施之一,同步建设。本着节约土地资源的原则,实施自主停车管理模式。运用“智慧地铁”网上支付,乘客可以在网上得知站点的实时车位信息,甚至提前预定车位等。
3.智慧交通“零距离”换乘:实地调查发现,大多数市民出行都采取“地铁+其他公共交通”的方式,这就需关注地铁与其他公共交通之间的衔接问题。
选择“地铁+自行车”出行的乘客,除自行车停车问题,公共自行车的租用不便也是一大问题。而武汉在此方面做得十分成功,不论是地铁口还是公交站,特别是旅游景点,附近均建有公共自行车出租点且支付方式多样,将地铁、公交与自行车完美的结合,满足了乘客的全方位需求。
上海目前的自行车租车点很少,建议可在地铁站至各大生活区点对点增设租车点,供应公共自行车,开通网上预订、支付,实现智能租赁管理,开启“智慧地铁+自行车”模式。要进一步实现“智慧地铁”与其他公共交通之间的无缝对接,还可适当在人流量大的站点增设公交站和出租车招停点(借鉴机场模式)。通过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等网络渠道实时跟进地铁站周边公共交通信息、首末班车时间,提供互联网路线查找等功能,实现真正的“零距离”换乘。
4.24小时自助图书馆:如武汉部分地铁站内配备自助图书馆,图书种类丰富且手续简单。随着我国物质水平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提升,未来,当公交卡实名制推广到其他如电影、图书馆等文化娱乐服务行业时,可考虑在地铁站内建设自助图书馆也是一项便民设施,以推动全民阅读。
5.母婴室:小小的一间母婴室,不仅体现对女性的尊重、对下一代的呵护,更是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006年,澳大利亚便规定,所有新建或修订用途的建筑物,须提供育婴设备。2010年,美国出台法规规定,除非雇员少于50人,否则雇主应为哺乳女雇员提供专门的场所。在武汉,母婴室已遍布所有地铁站,且指示牌十分完善。上海地铁在此方面仍有欠缺,但可喜的是,2016年4月26上海地铁迪士尼站已配有上海地铁第一间母婴室,但母婴室建设还需加紧步伐。
2016年是上海地铁建设大年,10条线路216公里全面开建。由于地铁建设的特殊性,旧有线路面临的许多不尽如意之处难以修正,所以此时,更需全面审视上海地铁已存在的各项问题和缺陷,结合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力求建造更人性化、更贴近需求,且能在未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智慧的轨道交通。
因此,本项目组通过实地考察上海、武汉、杭州等地铁的现状,查找国内外各大城市地铁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整理差距点,从地铁指示牌规范化建设、无障碍设施完善、安检实施、闸机优化、运营时长灵活性延长、地铁票价优惠政策、交通卡实名制、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规划等方面提出促进上海地铁“智慧化”发展的建议,以助力上海打造全覆盖“智慧交通”,促进交通运输服务方式、运营组织方式、管理决策方式等转型升级。
[1]中国智能交通网.上海印发“互联网+智慧交通”新令,至2020年推20项重点工程 [EB/OL].http://www.devecent. com/web/content/?109.htm l.2015-8-17.
[2]上海市政府网站.上海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EB/OL].http: //www.sh.xinhuanet.com/2016-02/16/c135102946.htm.2016-2-16. [3]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互联网+交通:万亿级新经济,打造面向未来的城市智能交通体系[EB/OL].http://www.iitraffic. com/index.php?c=msg&id=828&,2016-3-8.
[4]贺珊.浅谈广州市地铁导向系统的设计[J].美术大观,2009,(07): 32-35.
[5]刘德礼.地铁乘客导向标识的探讨 [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09,(05):63-65.
[6]鲍宁,董玉香,苏涛.北京地铁车站导向标识系统调查分析[J].都市快轨交通,2009,(06):23-28.
[7]谢木子.地铁安检,有必要吗?[N].南方周末,2015-6-18:B4. [8]姜宝峰.浅谈地铁车站商业开发及与周边配套设施衔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08):3-5.
张颖,广东湛江人,上海海关学院国际商务学生,研究方向:国际商务管理;
岳芜,河南许昌人,上海海关学院国际商务学生,研究方向:国际投资;
薛祎,四川越西人,上海海关学院国际商务学生,研究方向:跨国公司管理。
F127
A
1008-4428(2016)11-58-04
本文为2016年教育部创新创业项目《在智慧城市的新形势下对上海智慧地铁的创新研究》(2016SCX 021)阶段性成果。指导教师:査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