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兰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是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在语言训练中,诱发创新的灵感
在课堂上,师生间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靠语言,诱发学生创新的灵感也离不开语言。通过看图说话等训练内容和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把新观点、新发现说出来,让学生认识到思考是一种快乐,在宽容民主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我在教《蝙蝠与雷达》时,我让学生探究:“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哪些发明也是人们从动物或植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呢?”学生可活跃了,有的说从鱼身上得到启示发明潜水艇,有的说从小草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锯子……我进而启示:“前人用勤劳和智慧发明的东西,为人类造福,你们能从某物体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什么呢?”学生便激起创新的欲望。
二、在思维碰撞中,点燃创新的火花
语文是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其要求都含有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我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大胆想象,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如我教学《称象》一课时,抓住创新思维的求异点问:“你们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吗?”这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思维,学生七嘴八舌说开了,有位同学则说:“我改用人,因为石头、泥土、水要靠人搬上搬下,极不方便,而人能听指挥,自上自下,叫称就称,这办法好。”这闪烁着创新火花,不禁让人拍手叫绝。
我也有意识地突破常规,激发学生的思维。只要善于激荡学生的思维,学生就会迸发创新的火花。
三、在质疑问难中,发掘创新的潜能
我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激励学生善于质疑,大胆发问,充分发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授新课文前,我总要让学生多问“为什么”,然后带着疑难学习,鼓励孩子发问:学完后,让学生质疑。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一位爱钻“牛角尖”的学生给我放了一“箭”:“老师,课题改为‘草船骗箭更好,因诸葛亮是用欺骗的手段从曹操那里骗到箭的。”此时,教室里便热闹了,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但我认为此“箭”放得太好了,值得探讨,便抓住契机诱导:“是‘借还是‘骗?请认真阅读后讨论。”读完后,一学生说:“从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话可看,骗箭不必谢,借箭才要谢,因而题目应是‘草船借箭。”另一学生说:“我也认为是借箭,后来,诸葛亮不是把借来的箭‘还给曹操了吗?这叫‘有借有还。”我趁势引向深入:“答得太妙了。再想题目改为‘草船骗箭,与原作写作目的有何不同?”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抢着发言。如此,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在热烈的探讨中,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
四、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创新的能力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如我教学《捞铁牛》一课时,就发给每个小组一套实验材料,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动手做实验。动手前,我告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明白与不明白的地方都记下来,有新发现也记下来,等做实验后再交流汇报。学生听后便兴致勃勃地对照课文做起实验来。再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预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动手做一艘想象中的威尼斯小艇模型,到上课时拿到课堂上展出,交流评价,看谁做得好。结果老师看到了同学们小巧玲珑的作品,从学生的一件件作品中,老师还感受到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而且激发出了创新能力。
总之,语言训练,意在让学生动口;思维、质疑问题,旨在让学生动脑;实践操作,贵在让学生动手。教师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从小受到创新锻炼,这对他们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无疑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