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荣
在教授《地球上的王家庄》一文时,很多学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文中究竟谁是“神经病”?或曰:此文读不懂,莫名其妙,神经病也;或曰:“我”是神经病,因为我总是数不清有多少只鸭子,文中结尾也明确说我成了“神经病”;也有的认为“父亲”是神经病,因为父亲总是表现出与王家庄人不同的面貌,王家庄人也如此称呼他。更多人在主旋律的解读模式下,“睿智”地认为“王家庄人”才是神经病,那么,究竟该怎么理解?
一、以文本细节深入寻因由
文本解读立足文字细节,这是阅读的基本素养。然而,仅从文本浅层面进行梳理,显而易见的一些语段进行简单概括,极易混淆作者的写作主旨。部分学生根据文中的显性文字,判断“我”是神经病,因为“我”对父亲探索宇宙不理解,幼稚的跟风庄里人认为父亲有神经病,随后因为对世界的认识太肤浅做出不切实际的远行,当庄里人最终说“我”是神经病时,“我”竟然感到高兴等等,这是一种罗列和归纳,但是未能由表及里,探寻“我”为何有这样的表现?另有学生根据文本“白天父亲全蔫,眼睛白的多,黑的少,在农村却不做农活,长时间沉默,仰望宇宙”,尤其是文中“父亲只关心宇宙不关心地球”,文末我本身并没有什么神经病,父亲却踹了我告诉别人我有神经病,诸如此类。
显然根据学生解读的过程来看,仅停留在思维的单线发展过程中,文本细节固然反映了人物的某些特征,但是在小说中还必须再思索,多线性地考虑人物这些细节表现出的问题,因由是什么?为什么如此?这就必须敏锐地去把握时代的因素。
二、据时代背景反复品细节
结合文中的语句“我们公社有规定,孩子们十岁上学,十五岁毕业,一毕业就是一个壮劳力。公社的书记说了,学制‘缩短了,教育‘革命了。革命是不能拖的。”可知文字表现的时代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部分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稍显陌生,但是从一个八岁该正常上学的孩子不能上学,只能放鸭子这个细节却又可以理解那个特殊的时期,对于应有的教育和文化知识的传承方面是有缺陷的,我虽稚子,却成了壮劳力,不能读书只能革命。而文章开头反复地渲染“到底有多少只鸭子,我总是数不清”,“鸭子、数字”就像后文的“地球、王家庄”具有一种不可认知性,也就映射出我之所以总是数不清,是因为没有正常受教育的自由。正如文中“鸭子们在水的天堂里自由地享受美味佳肴,而我只能成为壮劳力。”显然结合时代背景中集体大于个人,政治的意义大于个体的生命来反复咀嚼,为什么要写与我有关的看似“神经病”的表现,不就是因为时代是非常态的,于是我寻求常态生活价值和意义,便益发显得不正常了。
三、结合创作出发点咀嚼荒诞处
从一般意义上说,作者不会仅仅去写荒诞的文字来游戏,那么出发点是什么?这个是教者必须要予以明确的。作者文中用了大量的文字写了“父亲”,父亲的肤色和眼睛,父亲在白天的蔫而夜色中却极其有神,那么父亲为何痴迷夜空和星辰却不愿意干农活,父亲是庄里人吗?格格不入,冥顽不化地喜欢科学和书,显然父亲是个有知识的文化人,但是在王家庄不愿意和人交流,因为什么?因为“王家庄人”并不理解他,“父亲”的存在意义是他对于知识的坚守,王家庄人在地图前自大地认为“王家庄独大”的“中心论”正是凸显了父亲并非神经病,这是我们根据起码的事理常识就可以知道的,显然“父亲和我”并非“神经病”。父亲是落后年代和愚昧环境里的知识分子形象,有探索科学和知识的热情,有独立思考的品质,因而成了不被别人理解的异类。
毕飞宇曾经在《文汇报》上说到:“我想告诉我的朋友,我是一个乡下人,我来自于一个闭塞的乡村。对,主题词或曰关键词出现了,闭塞。”从这个出发点来说,“父亲的坚守”和“我近乎神经病一样的远行”都是冲破闭塞与无知,渴求教育与知识的一种“代言形象”,又何来“神经病”之说呢?
四、从事理出发呈现人物双重面貌
通过反复推敲揣摩,也许我们最终会得出一个“相对有理”的结论,那就是“王家庄人”才是“神经病”。因为王家庄的人认为王家庄很大很重要,是世界的中心,这种认识让人觉得非常滑稽又极度悲哀。妄自尊大而又不知天高地厚,活化出庄里人的愚昧无知。那为何会有这样的认知,显而易见是文化和教育的缺失,但同时也是社会环境长期营造的劣根性所致。那么“王家庄人”都是“神经病”吗?如果做出这样的主观臆断,文本解读无疑欠缺细节的关注。王家庄的青年们固然视野狭隘,但是文中用了大量细节描写“大队部门口的讨论,深切关注且心情反复变化,进而有了希望”,不能以主观的主题现行论来忽视常规的事理,王家庄的青年在行动着,也有探求世界的渴望,这是蒙昧里的缕缕希望之光。
显然,毕飞宇的“急就章”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神经病”,只是在荒诞式的形象塑造里启迪我们去寻找精神家园,不再因闭塞排外带来伤痕。正如他自己所说:“写着写着,我把我的文章写歪了。我多么渴望我可以写一篇漂亮的、抒情的、悲悯的、很有鼓动力的理论文章,如果是那样的话,我将证明我拥有丰富的知识、深厚的理论素养、足以推倒一头大象的逻辑能力和思辨能力。题目我已经想好了:《论中国之必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作者单位:南京市人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