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砾月
《山雨》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四篇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的编辑意图是:感受大自然景物之美,景色之美,声音之美。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品味、感知、调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感悟:感悟山雨的声音之美;感悟山雨的色彩之美;感悟山雨过后的静谧之美。
一、声音之美
课文说“来得突然”,是什么东西来得突然?文似看山不喜平,于猜测中,于等待中,“阵阵湿润的山风”“屡屡轻盈的云雾”,原来山雨就是这样跟着她们到来的。奇怪,这里没有出现描摹声音的词语,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山风为什么会湿润?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是因为雨水的掺和,是因为空气湿度的增大,是因为山雨就要来临,是因为雨声就要随风而至。
“轻盈”这个词用得太好了,品味一下吧。原本写的是体态——贵妃出浴,裙裾飘飘那一种,但这里却是用来写云雾。有气托着,有气弥漫着,云雾浮于上,浮于中,浮于下,充塞,雾霭茫茫,天地茫茫。一转眼,这不,山雨来了。我们可以想象,当一种美好事物出现眼前时,不可能只有形态,声音一定是要有的。文学是艺术,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作家在这里,笔墨是高妙的,千姿百态,千音万韵。教师可巧妙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悟。
先还“犹抱琵琶半遮面”,马上帷幕拉开,山雨的声音先到一步:“沙啦啦,沙啦啦……”“啦啦”这个词是洪韵,雨声多么地响亮,多么地明快,多么地富于节奏。“一切景语皆情语”,置身此山中,置身此雨中,心情多么地喜悦,雨声多么地动听。
山中漫天的雨落下来了,按常理,作者应调转笔墨,描写千条银线,万缕玉丝,飘飘洒洒,纷纷而下。这风景也够诱人的了,可作者没有这样写,为什么?因为这是在山中,林木蔽眼,雨雾被枝叶切割得细细碎碎,还不如集中笔力来写雨声。
其实,大自然发出的声音,你很难找到匹配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想象就成了最佳的表达方法。作者把山雨想象成“无字的歌谣”,想象成“无比奇妙的琴键”。如此一来,虚幻一下变成了具象,雨声一下有了美丽的质感。你尽可浮想联翩,想到《春江花月夜》,想到《云水禅心》,想到《塞上江南》,想到琴声悠扬,想到笛声悠扬,想到歌声悠扬……
二、色彩之美
课文中这样描述:“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第一句是总述句。雨已经停了,蓝天东一片西一片,像些澄澈湖水,自由地分布着。太阳从云缝里钻出来,把煌煌辉光洒在山林里,于是山林的气象变化万千,山林的色彩变化万千,山林的神韵变化万千。课文这样形容:“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来咀嚼一下这些词,尽情去体会这色彩的美丽。
墨绿:像墨一样的绿色,这种色彩也许书法家感受最深,红到深处就变成了紫,墨到深处就变成了绿。怎么个墨绿法?夏季你到果园里去印证一下,梨树的叶子,桃树的叶子,橘树的叶子,黄果树的叶子就是这般颜色了。这是天地精华,这是生命浓缩后呈现的色彩。身临这样色彩中,你会感到,四季轮回,“焜黄华叶飞”的季节就要到来。
翠绿:在滇西“翡翠城”腾冲旅行,捧一块翡翠做成的玉饰,欣赏把玩,看着这成色,嗅着这气味,翠是什么?初看是绿的一种,可细看,陌上花开缓缓行那样地看,这绿蕴含了大家闺秀一样的温润,蕴含了山明水秀那样的清丽,隐隐中绿的汁液充盈,像会流淌,多么让人赏心悦目啊。
金黄:山林是一个色彩丰富的库藏,是凡·高画笔下的那片绚烂。最美的黄色不是神佛金身,而是秋天的银杏,一树一树,一坡一坡,一园一园,铺天盖地,行为艺术般地向你眼前涌过来,压过来,什么叫美到极致,就是这个了。雨后山林呈现的金黄,应该是万绿中的星星点点,是一幅风景画中恰到好处的点缀。
火一般的红色:映山红开了,松影下的小红花,让雨后山林充满着诗情画意。
三、静谧之美
“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
把“风”人格化来写,风不呼吸是因,山林一下变得静谧是果,有什么样的原因,就有什么样的结果。静谧了,没有声音了,山林一下呈现出静态的美丽来。本来到这里就该收笔了,可作者深明以闹反衬静的写作手法,于是,写远处一只鸟在啼鸣,近处水滴在洼里。
一声鸟啼消失在沉沉山林里,剩下的是无边无际的静寞。只有树绿,只有草青,只有花艳,只有云驻。一滴水珠拖着长长的亮色落在洼里,丁冬过后,剩下的便是那样的安静,听不到犬吠,听不到蛙鸣,听不到蟋蟀的躁闹,听不到红尘滚滚的市井喧嚣,雨后山林有的是静谧,有的是静谧的美丽。
美会感人,美会化人,美会诱惑人,美会吸引人,美会让你心甘情愿跟她走。山雨是美丽的,山色是美丽的,山景是美丽的。当教师带着学生在课文里寻找美丽,发现美丽,沐浴美丽的时候,师生的心灵也会变得更加美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