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经济学创新性教学实践

2016-12-27 10:50曹爽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2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经济学创新

曹爽

摘 要: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各地方本科普通高校也纷纷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经济学作为普通本科经管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专业。据此,重点通过管理类专业经济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经济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 3198.2016.22.079

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写道:“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经济学原理可以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学是普通本科高校经管类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原理的基础上,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但我国应用型高校大多借鉴研究性高校的做法,重理论模型和数学推导,轻运用和实践,这很难达到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鉴于此,本文侧重于研究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创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提出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种新常态需要应用型人才。所谓的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其创造性劳动,直接为生产或服务领域作出较大贡献的人。这类人才具有适应性强,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特征;且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技能,能发现和解决工程或生产或服务操作中的难题。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当前和未来我国人才培养开发的目标要求是“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因此,除部分研究型高校外,大多数地方高校都转型为应用型,承担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使命。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就需要地方普通高校摆脱传统的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2 管理类专业经济学教学现状

《经济学》课程在本科阶段主要讲授的内容严格的说都是经济学原理范畴,它是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主要探讨管理类专业,如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相关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因为这种探讨更有广泛的适用性,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经济学专业范畴。

2.1 教材的选用不当

管理类专业《经济学》教材的选用上大多都参考经济学专业,因为经济学专业选用的教材更权威,但都忽略了它的适用性。国内经济学专业普遍选用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该教材相对比较成熟,内容也比较完善;也是国家级教材,在业内的认可度也很高。但是这套教材内容较多,案例偏少,且涉及很多高数知识,对应用型普通高校的非经济专业的学生来说偏难,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没有一定的高等数学积淀,学起来很困难。因此,该教材的适用范围有局限性。另外,少数学校用本校教师自编的教材。这类教材多为拷贝其他教材的“大杂烩”,不够系统,不够严谨。

2.2 重知识,轻能力

大多数教师在讲授经济学课程的时候,还是没有摆脱以往“精英式”教育的影响,沿袭传统教育理念,注重知识的讲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将经济学的讲授推入理论模型的数学推导的怪圈。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没有将知识和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衔接,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加上受学时限制,在教理论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取舍上,大都选择了前者。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羁绊,使教师没有将学生未来应该具备的能力和具体的课程结合起来,造成学生毕业后理论忘得差不多,能力也没有提高,完全达不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2.3 忽视思维方法训练

经济学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原理、图形很多,只有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才能从繁多的数据、图形中跳脱出来,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至关重要。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当中,由于教学学时有限,再加上像经济学这样的基础课程授课,一般采取多班、甚至多专业集中授课,这就为思维方法训练的实施造成诸多困难。面对现实教学条件的不完善,这种训练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慢慢地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也渐渐被忽略了。

2.4 缺乏师生互动

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大多数应用型高校普遍采用合班的方式授课,导致上课人数甚至超过百人,授课教师既要保证课程进度,又要不时维持课堂纪律,这就为课上互动造成了诸多障碍。人数过多难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演讲等课上互动;课上测验或课下作业又加重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由于不能全批全改,部分学生对这种测验和课后作业不够重视,训练的效果也就不能的到保障。因此,师生互动只停留在课上提问的层面上。

2.5 考核方式缺少创新

目前,应用型高校经济学的考核方式比较保守。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一般分别占30%和70%。其中期末考试通常采用标准试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大多数学生只要期末考试前两周进行突击背书或背题就可通过考核,导致这种考试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这种考核方式流于形式,不能反映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经济学教学创新

3.1 选取适合应用型高校特点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是体现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载体。教材的选用要体现“以学生为本”,针对应用型高校学生数学知识普遍薄弱的特点,应该选取少模型、少推导的教材。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都比较适合应用型高校学生的特点,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经过18次改版,语言通俗易懂,体系结构科学严谨,不是通过数学推导而是通过案例分析引出经济学原理,很适合应用型高校选用。

3.2 注重能力训练

要改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需要应用型高校在教学环节上注重能力的训练。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增加社会实践比重;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注重边学边练,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在教学方法上,改变由教师全程授课的形式,可以尝试课前“5分钟”学生演讲式交流,让学生上课之前,做好课程总结,并以演讲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可选取热点时事进行命题演讲,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这种演讲即训练了学生搜集资料、归纳总结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也锻炼了听者分析和辨别的能力。知识不仅要记住、领会,更要吸收其精髓,变成自己的想法,再把它表述出来。例如,微观经济学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强化学生画图分析、举一反三的能力;宏观经济学可以通过专题演讲、时事讨论等形式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3 丰富教学手段,活化教学方式

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很多的图形分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图形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即形象生动,又清晰直观,还可以为增加互动环节预留出时间。在宏观经济学部分由于涉及很多国家经济政策和时事,可以利用相关视频资料作为背景资料或者进行案例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3.4 创新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可以大胆创新,改变传统的采取理论试卷考核的方式。适当增加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增加到4∶6,甚至5∶5。平时成绩考核内容可以不断丰富,课堂提问、课程总结、课下拓展(根据学生提交的读后感或小论文)、分组讨论、口头演讲等内容构成;期末成绩可以进行笔试,但应采取题库制来丰富题型和考核层面;也可以进行口试,但要做好选题,采取抽签的形式,还要做好现场录音或录像,来确保考核的公正性。

由于在新常态下,高等教育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形势下,我国地方高校纷纷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所以,应用型高校应努力在教学实践环节进行创新,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有现代经济学思维的管理人才,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叶忠海.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高等继续教育改革[J].职教论坛,2015,(24):41 43.

[2]赵天娥.高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3,(8):200 202.

[3]李新宁.《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09,(27):223.

[4]朱建安,谭岚,周自明.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99 101.

[5]陈德余,肖庆烈.项目驱动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运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6):279 280.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经济学创新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