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
摘 要: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在课堂上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对信息的有意义的建构,进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内涵的介绍,阐述了该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 3198.2016.22.075
0 引言
现代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变化。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修改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该《教学要求》与之前颁布的版本区别在于增添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新的《教学要求》强调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课堂上应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语音技术进行教学。新的《教学要求》提出的教学观与建构主义理论主张的模式完全相符。该文件的要求为大学英语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1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经过几十年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建构主义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它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不是由教师讲授而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和其他同伴的相互合作,利用一些学习材料和相关信息,有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这个过程就是外界新的信息不断的与学生自身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发生作用而产生的“同化—顺应—再同化—再顺应”的过程。总的来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习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自身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获得新知识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老师起主动性的作用。因此,如果学生能够通过积极建构的方式不断的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那么这样获得的知识不仅记得比较牢固,不容易被忘记,还可以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提高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师生角色,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由以前教学模式下的信息被动接受者变成参与、发现、信息加工和有意义建构的主动实施者,而教师由以前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简言之,这种理论主张的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角色的转换,真正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2 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大学英语是一门实践性的语言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实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提高他们的个性化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英语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教师在课堂的英语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和英语接触、使用英语进行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不断的练习实践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真正的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结合建构主义教学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1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相关资料,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因为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就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英语学习信息和资源,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营造出一种比较轻松、英语气息比较浓的环境。如果没有足够的英语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堂上就无法实现主动建构的过程;如果没有一个比较愉悦合适的环境,学生也很难通过彼此交流这种实践方式来实现对知识的掌控。
2.2 教师在课堂上主动放权,促进学生间共同协作
建构主义强调的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开始转变,放弃以前“满堂灌”那种教学形式,重新进行教学设计,由以前的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学”,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组成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完成任务,做到多想、多说、多交流,使大家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加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最终达到提高英语实用能力的目的。
2.3 创立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
单纯的依靠考试这种终结性评价模式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如今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考试这种形式只能体现某个时间点学生的学习表现,而学习是个持续性的过程,单纯的把几次考试成绩看成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是不科学、不公正的。因此,学校应该跟注重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因此,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这门重实践的语言学科来说,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师应该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梁爱民,周志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大学英语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范式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3(4):143 145.
[2]张竞.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