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谬误指瑕

2016-12-27 10:37江尧强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引号标点编者

江尧强

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舛误甚多,这些错误之处包括版本、标点、注释、文体等几方面,若不纠正,则会谬种流传,误人子弟,贻笑大方!兹举高中语文古诗文数例谬误,与大家共商榷。

一、版本问题

1.《劝学篇》前半部分(加【】部分被无端删除):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故君子结于一也。】

《劝学》是荀子对于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环境的影响、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等各方面的认识的集中论述,其论述环环相扣,各环节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文以气为主,文气乃文章生命之所在,随意截取文章、肢解文章而断章取义,就会截断文气而使文意不畅,实乃阅读之大忌。编选者不顾原作之整体性,将原作肢解得支离破碎,断章取义,此等作为,学者不屑为之也!

2.必修二所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注释“强虏”为“劲敌,指曹军。一本作‘樯橹,指代曹操水军。”其实,正本应为“樯橹”而非“强虏”,由苏轼之《前赤壁赋》“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可以得到印证!

另外,“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之句,“穿空”或作“崩云”,“拍”或作“裂”,或作“掠”,为何只提“樯橹”之不同而不提此处之不同?

还有,众本尾句皆作“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为何“人生如梦”变成了“人间如梦”?情理不通!

3.《离骚》第一节,“何不改乎此度”为何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之后就少了一个“乎”字而变成了“何不改此度”?是编教材者因饥饿而把“乎”字给吃了?可能是编者看到好东西就如饥似渴,忍不住吃了,结果就出现了让江苏省全体高中学生学习少了一个“乎”字的变体苏式版本之《离骚》。“来吾导夫先路”之句为何没把“夫”字给丢掉呢?单单丢弃了一个“乎”而没有丢掉“夫”字好像说不过去吧?

4.必修四所选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一句,“晚”字有的版本作“晓”字,一“晓”一“晚”,时间、意味都相去甚远。为何版本如此差别,编者却不注明呢?

5.必修四所选之《滕王阁序并诗》首句是“南昌故郡”,王勃原句却是“豫章故郡”,是唐代宗李豫当政后,为避讳其名而改。编者不用最初的版本而用被篡改之后的版本,不亦荒唐乎?2014年6月第5版将其调到了必修五,依然没有改正。

二、标点错误

1.必修一中韩愈《师说》一文,第3段“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注释也注出了出处及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编者当知使用标点尚不足百年,而原文是无标点的!既然加标点,就要看文章是否原文引用。是原文引用者,为直接引用,置于引号之内;与原文有出入者,甚或用原文大意者,不可置于引号之内。编者就连这一点常识都不知乎?故而,此句不当使用引号!

2.必修三所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以烦执事”后面用了句号,实际应该用问号。

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渑池之会一节,“秦御史前书曰”应该为“秦御史前,书曰”,“于是相如前进缻”改为“于是相如前,进缻”,这样就不会出现词语理解上的错误了。

4.《鸿门宴》中刘邦逃走之时与樊哙的对话:樊哙曰:“……何辞为。”其中的“何辞为。”应改为“何辞为?”也就是说,引号中的句号应该为问号。

5.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有此一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此句标点错误。应改为: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三、注释的问题

关于注释方面的错误,另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注释错误指瑕》专文分析,分为注音错误、释义错误、前后顺序错误、当注而未注、重复注释五个方面。兹不赘述。

四、文体错误

《语言的演变》是议论文还是说明文?这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要明确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是“语言”,还是“演变”?是演变——演化、变化。本文就是讲语言的变化的。本文是属于说明文中的“事理说明文”。选自《语文常谈》这部书,这是吕叔湘先生所著的介绍语文常识的普及性读物。

《汉字王国中的“人”》,作者林西莉在《汉字王国》一书的“小引”中说:“本书的中心是讲述一个‘故事,这就是反映在汉字起源及其发展中的中国文化史。”译者李之义在《译者后记》中说:“《汉字王国》是林西莉女士耗时八年完成的一部介绍中国语言和文字的力作。……很多留学生和华人,还通过这部作品向自己的同学、同事介绍中国的古代文化。……从理论上讲,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字的作品,但内容却关系到整个中国的文明史。”

两篇文章分明是说明文,课本的编者却将其归为议论文,第20、21页“文本研习”,第31、32页的写作指导“说理的风度”都把二文当作议论文来对待,真是荒唐可笑!

说明文的本质特征,即它的告知性,或叫客观性。议论文以理服人,记叙文以情动人,说明文则是以事喻人。这个“喻”就是“告知”,或者说“明白地告知”。这就决定了说明文不必带有作者的主观倾向、感情色彩;也决定了说明文必须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要“告人以知,教人以用”。从理论上对说明文与议论文及说明文与记叙文加以区别,在实际上进行文体辨明还是不难的。孰料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编者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亦荒唐乎?

[作者通联:江苏灌云县南京师范大学灌云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引号标点编者
标点可有可无吗
引号的用法
《辽史》标点辨误四则
小小标点真厉害
“咕咚”为什么加引号?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引号和书名号
编者语
编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