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文娟
《灰椋鸟》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是根据护鸟烈士徐秀娟的日记改写而成的散文,既有叙事的特征,又具写景的风貌。文章的重点是第四、五自然段,主要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的壮观场面,这也是全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第五自然段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壮观”是文眼。首先,我承上启下,由上节课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自然过渡到这节课归林后的壮观场面。接着,引导学生在读中理清第五自然段层次——看、听、想,再从三个角度深入品读归林后灰椋鸟的灵动可爱、喧腾热闹。最后,将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看、听、想中全方位感受壮观场面,并学会怎样描写壮观场面。
一、承上启下,引出壮观,走进表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灰椋鸟》。(齐读课题)
2.我们是从哪两个方面感受灰椋鸟归林时壮观的场面的?(生回答。板书:壮观 看 听)
3.那么,归林后的场面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通过回顾第一节课内容,唤醒学生记忆,激发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本课的核心内容——灰椋鸟归林后壮观的场面。而“壮观”是本文的文眼,牵一词而动全篇,事半功倍。】
二、梳理层次,感受壮观,探寻表达
1.归林后壮观的场面是从哪三个方面来写的呢?请翻开书,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
(板书:看到 听到 想到)
2.从这个壮观的场面里
看到了什么呢?
(指名读“看到的”内容)
(1)学生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指导朗读,读出画面。指导品读句子,抓住一些表示动作和色彩的词,读出画面。
(出示关键词:刚刚落在 马上扑棱棱地飞起 金红色的)
原本灰溜溜黑乎乎的灰椋鸟现在却全都穿上了金红色的盛装翩翩起舞,多么美丽壮观呀! (齐读)
(3)同样是写看到的,两句中的这些词,却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写的,读一读这些词,你有没有什么发现?(动态 色彩)
刚刚落在 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动态) 金红色的(色彩)
(4)小结:夕阳下,我们看到了群鸟披上了盛装翩翩起舞,有动态,有色彩,多么美丽壮观的场面呀!
【设计意图:根据文本内容,读中引导梳理,找出作者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通过自读自说画面、抓关键词读画面的方式,感受鸟儿归林后的美丽壮观的场面。】
3.在这壮观的场面里又听到了什么呢?(指名读“听到的”内容)
(1)引导学生以模拟的方式理解“百鸟争鸣”。
①“叽叽啾啾”好特别的声音啊,你能试着叫一叫吗?
②两三个学生学着叫一叫,这是“百鸟争鸣”吗?引导学生了解百鸟争鸣不仅是鸟儿多,鸟儿的叫声也很响亮,非常热闹。
③全班学生模拟“百鸟
争鸣”。
(2)抓住比喻句“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进一步理解百鸟争鸣。
①同学们用模拟方式展现出了百鸟争鸣,其实文中有句话直接告诉我们百鸟争鸣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两个比喻句“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
②这样的声音给你什么感觉?
(预设:震撼人心 巨大
声势浩大 喧闹热烈)(指名读句子,读出感受。)
③出示图指导朗读:这声音就像是瀑布从高高的山顶飞流而下,落入深深的低谷,也像是大浪拍岸掀起了滔天巨浪,这样的声音,你能读出来吗?
④一个“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一下就让我们知道了“百鸟争鸣,叽叽啾啾”是什么样的声音,让我们齐读这样震撼人心的声音。
(3)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比喻句,四字词,对仗工整的句式。)
小结:你们看,这句话不仅内容让人感受到震撼,句式也工整有节奏,读起来很有气势。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百鸟争鸣”的理解为突破口,先用学生模拟的方式了解百鸟争鸣的场面不仅指鸟儿多,鸟儿的叫声也很响亮,非常热闹。接着,用联系文中比喻句的方式,进一步形象生动地理解百鸟争鸣“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从而引导学生从文字内容上感受灰椋鸟归林后声音的震撼以及场面的壮观。】
4.引读前文,引出“想到的”。
(1)引读。刚才我们看到了群鸟起舞,读——(出示看到的内容)
(2)引读。听到了百鸟争
鸣,读——(出示听到的内容)
(3)引出作者想到的。作者被这样壮观的场面深深地震撼了,不禁产生了这样的感想——(指名读)
(4)指导读“想到的”内容。(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引读的方式,以读代教,回顾作者“看到”“听到”的内容,从而顺理成章地促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另外,这样的教学方法也使本自然段的结构层次再一次在学生心中清晰起来,在与学生共同经历学习的过程中探寻表达,渗透表达的方法。】
三、借助板书,背诵壮观,积累表达
1.课件出示本段,以不同色彩的文字清晰显示内容层次。
2.积累语言,结合板书,填空式背诵。
过渡:这就是灰椋鸟归林后的壮观场面,由看、听、想组成。这个场面留在你的脑海里了吗?填空。
看,这几只刚刚____枝头,那几只又马上____。它们的羽毛全变成______,多么像____哇!
树林内外,______,_____,
_____,似______,如______,整个_____成了一个______。
这 灰椋鸟是在_____,还是在_________?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
3.全班一齐背诵。
【设计意图:从看、听、想三个方面感受灰椋鸟归林后壮观的场面,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加以引导背诵,学生才能够积累丰富的语言,扎实语言基础。】
四、迁移延伸,描写壮观,学会表达
1.这是一个灰椋鸟归林后壮观的场面。一个场面一般是由看、听、想组合而成的,这是一种描写场面的方法。(板书:场面)
2.看视频,提要求: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一个潮水涌来的壮观场面,安静地看一段视频。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我们来一起动笔。
3.学生写一段观潮的场面,100字以内。
4.反馈。
5.欣赏作家作品:作家也看到了“钱塘江大潮”这样的场面,他笔下所看到、听到、想到的是怎样的呢?
观潮(节选)
周密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设计意图:由感受灰椋鸟归林后壮观的场面,到理解体会文章在内容安排和写作上的巧妙之处,到提炼出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般是由看、听、想组合而成,到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再到迁移运用到学生的写作中去,以及欣赏作家作品等,都是在让语言的范式成为种子,根植于学生心中,让他们学会表达。】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