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文娟
现在许多医生太过于依赖各种高科技医疗器械:“B超”“彩超”“CT”“胸透”等,自身“望、闻、问、切”的本领却退化了。无独有偶,我们很多年轻教师也一样,习惯于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却缺少了“静静地琢磨”文本的细心与耐心。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文本的“细读点”,去触摸文本,咀嚼文字,就像煲汤一样,要慢慢煨,细细炖,不温不火,才能熬出文本的味道和营养。这样的过程对语文教师的成长很重要。跟着林春曹老师一起研课的过程让我颇有收获,我觉得细读文本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切入。
一、细读精妙词句——慢慢积淀语感
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个耐心,更要有这个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上的亮点,并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中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有关键性的词句,文本中的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作者写作时匠心独运之处,是整篇文本中的“点睛之笔”,具有很强的语言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句进行细读。
1.换词比较法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大自然的文字》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在森林里走,有时会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文中写冰川的移动,用了一个“爬”字。如果换成“滚”字行不行呢?“滚”一般形容球状物体的运动,写冰川的滑移显然不合适;那换成“流”字呢?“流”太普通,冰川移动得非常缓慢,我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均年流速才6米,很显然“流”没有“爬”的表达效果好。教师通过换词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关键的字词,使他们在品读的过程中深入地理解到一个“爬”字,既通俗形象又准确地写出了冰川移动缓慢的特点,更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字使用的精妙。
2.移情体验法
细读文本还应当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走进文本,移情体验,从心底焕发感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一课中:“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睡眼蒙眬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执教时教师请学生仔细研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哪怕是一个眼神,或是一个动作,都是你独特的发现”。学生打开课本,仔细地研读,此时没有喧闹的课堂,只有学生热烈的思维跳动。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起手,有学生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这一处最令我感动,体现了夫妻之间的爱。”教师问:“为什么呢?”学生说:“因为文中爸爸的动作是‘轻轻‘蹑手蹑脚,从中足以看出爸爸是多么细心,多么关爱妈妈,生怕妈妈被一点声音吵醒。”此时,教师进一步追问:“可是,这云淡风轻的关心是‘爱吗?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爱可是轰轰烈烈,死去活来的。”学生听老师这样曲解,有些着急了,纷纷嚷起来。有学生回答说:“我觉得平凡中的爱才更真实,更珍贵……”至此,教师无须多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已透彻如镜。细读的过程是心灵的一次放逐,更是一次净化和提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比较、移情体验的方式细读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感悟课文语言,而且还能让他们与课文语言进行对话,从而让品读更深入,也更能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
二、细读特殊标点——渐渐透析内涵
标点符号是组成一篇文章最基本的单位,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引导学生注意它在语气停顿方面的作用,却忽视了它在语意、文意表达方面的作用。很多时候,它在表达作者情感以及体现文章内在线索等方面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它来理解文意会豁然开朗,从而使语言品读更加有滋有味。
1.标点与情感
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春笋》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课文原先是:“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读一读,一定会发现这两句因标点符号的改变而给人留下了不一样的感觉。其实这里是作者后来才将相同词语间表示停顿的顿号改成了逗号的,目的就是要让读者体会到春笋的生长是一个迅速而又连续不断的过程,用逗号是为了强调这个过程是不断向上再向上递进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这句话时就要特别关注其中的逗号,要引导学生朗读出比顿号停顿时间稍微长些、不断加强的语气,进而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课文中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以及作者对它生机勃勃的赞美之情。
2.标点与线索
作者用标点符号有时真是很巧妙的,它不仅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还能穿针引线,暗示文章的文脉走向。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这段文字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四种姿态,分别是笼罩山头的云雾、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弥漫山谷的云雾、遮挡山峰的云雾,作者用“……;……。……;……。”这样的标点将它们连接起来。可是四种姿态为什么第二处用“。”却不用“;”连接呢?原来笼罩在山顶的云雾和缠绕在半山的云雾是一种类型的,弥漫山谷的云雾和遮挡山峰的云雾是同一类型的。“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是本段的中心句,作者围绕这句中心句,先写了小的云雾,再写大的云雾,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把云雾的四种姿态描写得有条有理。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是该课的教学难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语段中的标点,带着学生一步一步摸清作者的构段思路,疏通文脉,也使学生学到了围绕中心句从不同角度分类选材描摹事物的构段方法。这个教学过程再次显示了标点的非凡作用。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标点符号一直是一个盲区。其实课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大有讲究的,在解读一篇作品的时候不能忽视文中标点符号所传达的意思,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因此,标点符号的作用真是不容小觑,它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只有用心体会,才能发现其中的情感内涵,这样的“细读”才会更有滋味。
三、细读文本留白——深深映现形象
“留白”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个名词,画家在山水画中往往会采取留白的手段来增加国画作品的意蕴。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作者也用了“留白”的写作手法,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留白”处进行细读,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促进他们语感的发展。
1.语言留白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有这样一段:“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在此处,文本留下了语言空白——彭德怀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中的这一句话,并鼓励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有的说,大黑骡子曾是彭德怀的坐骑,是他的战友,甚至是他的亲人,彭德怀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此刻他摘下军帽是因为悲痛至极;有的说,彭德怀虽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所以不得不杀它,他摘下军帽是因为心里充满了愧疚;有的说,大黑骡子为战士们、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彭德怀摘下军帽是在向它致敬……在同学们表达得差不多后,我引导大家说:“如果没有战争,大黑骡子还会死吗,我们那么多的战士会牺牲吗?”学生们听完站起来动情地朗读起来。可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情感得到了有效激发,从而与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
2.插图留白
新课标指出: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它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课文中的插图也是文本,这静态的表示某一瞬间的插图可以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一材料拓宽文本的留白,放飞学生的想象。
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会走路的树》中这样描述:“从这以后,这棵树天天来陪小鸟。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那么小鸟和小鹿一起度过了一段怎样的时光呢?教学中我适时地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想象“小鸟跟着小鹿去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他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愿意看图文并茂的文本。有了插图的帮助,他们的想象便有了支撑,那原本静止的画面在教师的点拨下,变得光彩夺目。那没有文字的插图留白,在插上想象的翅膀后,也变得鲜活而有质感。想象在插图形象处,语言表达就如有源之水,愈加丰盈,加之教师适时的点拨,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便得到了提高。
通过引导学生在文本留白处进行想象细读,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更深入的情感对话,想象当时的场景,感受人物的形象,从而让阅读感悟更丰富。
综上所述,教师要巧抓文本,在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文本关键的词句、标点、留白处进行细读,带领学生经历有滋有味的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从而得意、得言、得法,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