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奖项如何发挥国际话语权

2016-12-27 18:49李晗
经济 2016年29期
关键词:百花奖

李晗

电影既是一种商业产品,又是一种艺术形式,所以电影的成功不仅可以从其商业成绩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从其艺术成就来看。就中国电影奖项来说,影响力较大的是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百花奖。那么,这些奖项设置的意义在哪里?如何发挥相应奖项的作用?电影奖项未来有怎样的趋势?

意义:电影市场风向标

华表奖设立目的是为了弘扬主旋律,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从不同时期获奖的纪录片便可略窥一二。1998年,三峡工程实现成功截流,全国主要大河相继爆发特大洪水,长江、黄河等沿岸不少城市告急,这时《三峡截流》、《挥师三江》记录下了这些事件,让人们为经济建设成就而感到骄傲。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大地震都是我国历史进程中无法抹去的伤痕,《我们万众一心》、《人民至上》这两部电影分别记录了整个民族应对非典和地震所表现的决心和意志,这都是对主流意识形态最好的宣扬。

但华表奖的地位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着历史性沉浮。中国社会的变化相当迅速,而且在中国电影创作中得到了充分反映。这其中不仅涉及体制的影响,还涉及资本的博弈。

中国电影金鸡百花奖,分为金鸡奖和百花奖。金鸡奖是学术精英对中国电影表达精英文化立场的主阵地,秉承“六亲不认,只认作品;八面来风,自己掌舵;充分协商,从善如流;发扬民主,顾全大局”的评选精神,其主要作用之一是体现主流意识,建构文化核心价值观。比如,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开天辟地》、《大决战》、《开国大典》等。作用之二是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发展中国特色。比如早期获奖影片《邻居》、《人到中年》,其反映住房、知识分子待遇等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新时期的《边城》、《我的父亲母亲》等反映乡土情怀的作品。

随着网络评论的兴起和兴盛,近些年金鸡奖的权威性也有一定滑坡。网络评论对于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专家与学者而言,其语言的规范性和视角的客观公正性一直不能得到广泛认同。与学术精英的极小的人员构成比例不同,网络评论具有规模效应,“三人成虎”是网络评论的最大优势之一,在短时间内即能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混淆视听,左右舆论。

另外,作为精英分子的专家、学者与业内人士沟通不畅。很多业内人士认为金鸡奖的评选有太多幕后操作行为,其权威性遭受电影主创人员的指责,在近些年的颁奖典礼上,获奖影片的主创人员频频缺席即能说明其中的原委。

百花奖,其创办初衷是奖励选出广大群众最喜爱的电影,是观众具有选择权的奖项,更看重电影的观赏性、可看性和娱乐性。但在第2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暨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活动中,一些评选结果却饱受争议。

这在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青年学者陈菁看来,“观众能够对中国电影‘颇有微词是好事,说明观众看重的是故事,而不是演员明星。中国电影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有很长的路要走,长远来说,这是一个好兆头。”

无论如何,分析这3个奖项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电影奖项是风向标。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文化产业创新园主任马同斌表示:“有些指挥棒的意味,但还不是指挥棒。这其中影片的评审主要发挥价值取向的作用,文化立场与现实关注是一对矛盾,同时也是演化的一个方向。”

关键:保持公正性

人们对电影奖项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对电影的关注。那么,这些承载着人们希冀的电影奖项到底该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呢?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电影奖项并不是锦上添花的荣誉,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向未来的资本分配,本质上来说,却是一种特殊的电影评论。它和众多文学评论一样,除了技术手法外,还有诸多审美的或者意识形态的评价因素。电影评奖还涉及影片的直觉表现是否契合人们的心理感喟,思想倾向是否符合特定意识形态的允许范围等。因此,一个奖项一旦颁发出去,就会成为既定事实,它代表着一种评价。

另外,电影奖项的颁发与授予是一种对电影价值进行判断的仪式,这其中涉及各个电影节的评委、电影奖项的评判者,他们能站在相应的角度给予影视作品或者影视人特定的评价。在纯追求电影艺术性的人中,有生产艺术的人,同样也有生产艺术价值的人。生产艺术的人即创作者只负责作品的初次产生,而生产艺术价值的人通过对作品的不同理解,产生不同的艺术导向,从而决定电影发展的趋向。这个最终的结果或许会不同,但不可否认,正是这些人共同建构了一个时代的电影风貌。

因此,对这些人或者作品的评价势必会影响电影大生态的发展。对此,马同斌表示,“公正性是必须要保证的一点,这是对艺术最基本的尊重。”

公正性的评判标准则可根据电影奖项的信号功能和指标功能来进行初步判断。第一,对那些在获奖结果公布之前已经上映的电影,获奖情况和票房收益是否呈现正相关;第二,在获奖结果公布时,仍在上映的电影是否因为获奖信息而实现了票房的大幅增长。如果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而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说明这时的奖项完全只起到了“电影内容指标”的作用;而如果第一个问题是否定的而第二个问题是肯定的,那么说明奖项完全是起到了“电影市场信号”的功能。如果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说明此奖项同时起到了两种作用。

趋势:精细化、国际化

记者分析近些年金鸡百花奖的奖项设置发现,奖项的种类呈增多趋势。金鸡奖在1994年以后,增列了最佳译制片奖和最佳合拍故事片奖;2004年以后,增列了最佳电视电影片奖;2005年以后,增列了最佳数字影片奖、评委会荣誉奖和终身成就奖;2011年以后,增列了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奖。

百花奖在2000年修改的《<大众电影>百花奖章程》中增列了荣誉奖,但是此奖的评选要跟当年电影的创作情况而定。2006年又增列了最佳新人奖,旨在鼓励年龄在35周岁以下、参与创作电影3部以内的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录音、美术等影片主创人员。2012年,恢复了最佳编剧奖。

陈菁认为:“对于奖项变化,电影节奖项的细分会越来越精准,对电影制作涉及的每一个工种都有奖励。”不仅仅是观众熟知的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男女)奖,还有最佳摄影奖、最佳美术奖、最佳服装设计奖、最佳特效奖、最佳录音奖、最佳配乐奖等。“奖项设置的完善,无疑是对电影质量提升的最有效方法。大家都想拿奖,当然会去拼命做到最好。”

中国电影市场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毋庸置疑在不久的将来,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票仓。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还没有出现像美国奥斯卡奖那样享誉全球的奖项呢?

这也是陈菁一直在研究的方向,她认为中国也应该有自己的学院奖,即中国的奥斯卡奖。英国、日本等国都有自己国家的学院奖。比如,英国电影学院奖的奖项设置与奥斯卡奖类似,其与奥斯卡奖最大的区别,就是该奖项的“最佳影片”提名只有5个,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则在5到10个之间;另外英国电影学院奖的“最佳影片”得主是由大众投票选出的,而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则是按照“偏好投票制”选出。日本电影学院奖是日本唯一会在电视上播放的电影奖项,称为日本的奥斯卡。

“想要建立中国电影学院奖是因为中国需要这样一个奖项来站在国际舞台上。”陈菁表示,一方面,中国电影学院奖的设置不仅能够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同时还能吸引外国电影走进来;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奖项来提高中国在国际影视中的话语权。现在各国之间的合拍片,就属于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合拍片已经成为了世界电影制片业的主流。目前中港合拍、中美合拍已经占据了中国电影制片业的绝大部分,但从已有情形来看,在现有的合拍模式中(尤其是中美合拍)中国并未占据平等的位置,没有建立起该有的“文化自信”。“因此,中国电影学院奖的设立是电影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从‘华语电影到‘世界电影的升级转型。”

猜你喜欢
百花奖
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网络投票启动
沿承于形·贯通于意:“百花奖”助校本教研姹紫嫣红
百花奖:薪火相传助教育,百花齐放共教研
飞奔——在希望的田野上第十届『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览入围作品
从金鸡百花奖最佳影片研究中国主流电影发展
第3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候选名单公布
奥斯卡加设“百花奖”,将成什么样
杨元金
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获奖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