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并非激情所致

2016-12-27 08:45武士耿黎明宋兹鹏
中国商界 2016年8期
关键词:希腊欧元区危机

文/武士 耿黎明 宋兹鹏

英国脱欧并非激情所致

文/武士 耿黎明 宋兹鹏

6月23日,英国举行了脱欧公投。公投结果,脱欧派以51.9%的微弱优势战胜留欧派,使英国脱离了欧盟。脱欧派仅仅多出112万票,让人感到只是一场险胜。英国政府的立场如何,引发了种种猜测,甚至有了再次公投的传闻。公投不到一个月,英国首相府于7月20日宣布,英国将放弃担任2017年下半年欧盟轮值主席国,英国新任首相特雷莎·梅曾与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通电话,表明了弃任轮值主席国的态度,强调脱欧谈判是英国的优先事项,英国届时将忙于与脱欧谈判相关的各项事务。由此可见,英国脱欧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绝非一时激情所致。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这件事,我们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

《中国商界》:英国脱欧是近期国际上发生的一件大事。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发展过程,欧洲联盟也是如此。请您先给我们介绍一下欧盟的发展经历。

袁钢明:欧洲统一思潮由来已久。1951年 4月18日,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国签订了为期5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1957年3月25日,6国外长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即《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1月1日生效。1965年4月8日,6国又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称为欧洲共同体。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2年2月7日,各国外长正式签署马约。经欧共体各成员国批准,马约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共体正式易名为欧洲联盟。1999年1月1日起,欧元在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芬兰、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等11个国家正式使用,并于2002年1月1日取代了上述11国的货币。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加入欧盟后,欧盟成员国增至28个,其中欧元区已有19个国家。

《中国商界》:英国1960年申请加入欧共体,被法国否决,至1973年方才加入。可是两年后在威尔森首相任内即举行了脱欧公投,只是没有成功。今年又举行公投并且脱欧,可见英国离心日久。但是,您认为这一次脱欧的契机是什么?

袁钢明:契机就是欧债危机,是指自2009年以来在欧洲部分国家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欧债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和深化,其本质原因是政府的债务负担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而引起的违约风险。

早在2008年10月华尔街金融风暴初期,北欧的冰岛主权债务问题就浮出水面,而后中东债务危机爆发,鉴于这些国家经济规模小,国际救助比较及时,其主权债务问题未酿成较大的全球性金融动荡。

2009年12月,希腊的主权债务问题凸显,2010年3月进一步发酵,开始向“欧猪五国”的其他四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蔓延。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则落井下石,连连下调希腊等债务国的信用评级。至此,国际社会开始担心,债务危机可能蔓延全欧,由此侵蚀脆弱复苏中的世界经济。

2009年10月20日,希腊政府宣布当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超过12%,远高于欧盟设定的3%上限。随后,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相继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率先在希腊爆发。

2010年上半年,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一直致力于为希腊债务危机寻求解决办法,但分歧不断。欧元区成员国担心,无条件救助希腊可能助长欧元区内部“挥霍无度”并引发本国纳税人不满。同时,欧元区内部协调机制运作不畅,致使救助希腊的计划迟迟不能出台,导致危机持续恶化。接着,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接连爆出财政问题,德国与法国等欧元区主要国家也受到拖累。

欧洲稳定机制ESM执行董事、欧洲稳定基金CEO克劳斯·雷格林将欧债危机的发生归因于三点:货币联盟设计存在很多问题;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政策协调性比较差;预防机制不健全。

英国虽然没有加入欧元区,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欧债危机也使英国受到很大的损失,让英国的国民有了“吃亏”的感觉,也有了再次尝试脱欧的“理由”。经过公投,英国终于脱欧了。

《中国商界》:英国脱欧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各方对英国脱欧一事众说纷纭。很多人认为英国脱欧是自私的行为,对此您持何看法?

袁钢明:对于英国脱欧问题,说法已经有很多种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英国脱欧的做法太不理智,是逆世界潮流而动。普遍的价值判断是:和则共益,分则共损。这些人认为欧盟的成立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而英国脱欧导致整个形势分崩离析,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但是,我认为在整个事件中,英国和欧盟都有问题,主要问题在欧盟。欧盟的问题不是前进道路上的挫折,而是它本身就有严重的问题,当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英国这次公投实际上是在去年5月底提出来的,当时我去央视做一个关于希腊公投的节目。希腊的公投不是要退出欧元区,因为它根本不在欧元区内。本来是欧元区要对希腊实施援助,而希腊认为这种援助是有条件的,他不愿意接受有条件的援助,公投是针对拒绝援助举行的。欧元区要求出现债务危机的希腊首先紧缩财政,这是非常合理的要求。而做为“欧猪五国”之一的希腊,只要援助,却不想过紧日子,公投完全属于无赖行为。正在做这个节目时,突然说英国也要公投,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是在我看来,一点都不突然。当时是欧债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在我看来肯定是欧元区危机加重,危及欧盟,随后又危及英国,所以我觉得英国脱欧的可能性非常大。这次英国脱欧,脱的是欧盟,因为英国没有加入欧元区,但是跟欧元区有着很大的关系。英国既然在欧盟之内,欧元区的危机它就躲不开。

《中国商界》:在欧盟内部,还有一个欧元区,但加入欧元区的只有19个国家。英国是欧盟最重要的成员之一,而它却一直保持着英镑的独立地位而不加入欧元区,这是为什么?

袁钢明: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等“欧猪五国”的成员也都出现了问题,导致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我认为欧债危机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跟欧元区有关。欧元区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这样的组织比欧盟更加高级,更加紧密,为什么英国这样一个先进的大国不加入呢?英国当时不加入,我认为是它发现了欧元区的严重问题。欧盟内部贸易一体化和人员流动一体化,对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经济都是有好处的。贸易一体化之后很容易有货币一体化的要求,到此就出现了问题,那就是货币政策能否一体化。如果货币政策不能一体化,那货币一体化就徒有其表。如果采取统一的货币政策,各国的情况又不同,有的需要紧缩,有的需要宽松,很难兼顾,这就需要对落后国家实行转移支付,而无条件的转移支付需要财政一体化,财政一体化的前提是必须主权一体化,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主权不能一体化,财政政策就不能一体化,货币政策也就不能一体化,那么,在英国看来,货币一体化就没有积极意义,所以它不认同欧元区。

欧元区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是在2009年到2012年,欧债危机此起彼伏,“欧猪五国”特别是希腊,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一定的货币政策,才能缓解这个问题,使整个经济恢复起来。但是,这时候希腊已经没有自救能力了。希腊要崩溃了,就把责任都推到了德国、法国、意大利这几个欧元区的主导国家身上。其实,欧央行只要在国际上的一些金融市场放松货币,那么国债利率就会下降,债务国的负担就会减轻。虽然有通货膨胀的危险,但是在欧债危机的情况下,承担一些通货膨胀的风险是值得的。然而德国仍然坚持紧缩的货币政策不放松,使得欧债危机愈演愈烈。2011年到2012年,意大利人接任行长,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比如提供无限期的贷款等,使情况有所好转。如果还坚持德国的做法,欧元区肯定崩溃了。但是德国对意大利的做法一直持有异议,认为这是为救希腊而牺牲了德国和整个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在欧洲,英国历史上是一个高傲的“贵族”,不愿意平等地跟别的国家结盟、合作,所以有段时间,媒体都在评论英国“光荣的孤立”。现在德法两国是欧元区的主导国家和核心,英国不堪居人之下,自然不肯加入欧元区。

《中国商界》:设立欧元区的本意是为了使欧洲实现经济上的一体化,统一的货币也确实使欧元区的国家在贸易上方便了许多。但是,也带来了负面的效应,欧债危机就是一个范例。在您看来这个危机是必然的结果,还是偶然的事件?

袁钢明:应该说是必然的。欧盟在成立之初有一个理想,即要从贸易一体化,进展到经济一体化,或者说货币一体化,甚至是达到财政一体化、宏观政策一体化、人员流动一体化,这是完全不同的层次,这就变成一个国家了。而只有在主权一体化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那些一体化,这个问题就无解了。

英国没有加入欧元区,全世界都感到很费解,因为成立欧元区就等于区分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只有经济运行良好的国家才有资格加入欧元区,比如希腊,根本就不够格。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还不加入,人们就感到很奇怪。

为了推行货币一体化,在汇率上德国做出了让步,这是统一货币的成本,也是无奈。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欧元区所有的问题都出在统一的货币上。刚开始欧元区成立的时候大家都感到统一货币用起来很方便,省去了反复兑换的麻烦。但是没过多久就爆发了欧债危机,最严重时欧债国家不服主导国家,特别是希腊不服德国,因为欧央行成立以后,行长是德国人,而德国经济特别强盛,没有通货膨胀,劳动生产效率又高,价格便宜,生产也很好,就以它的经济需求模式来确定货币政策的松紧。德国一贯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个紧缩的货币政策有他的好处,就是什么事情都很透明、清楚、严格。欧央行设在德国,德国是巨大的受益者,希腊就把自己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归咎于没有财政自主权上,故意不紧缩货币,每次出现财政危机,政府工人就会罢工,经济下降,失业者增加,劳动者就罢工,不是罢自己政府的工,而是罢欧元区的工。

欧债危机最严重时,希腊没钱运转,需要向欧元区借债,然后它还罢工,结果导致德国民众义愤填膺。德国人勤劳苦干,还要借债给希腊,结果希腊还罢工。欧元区的领导就开会来解决问题,然而越是帮它解决,它就越赖账,导致情况越来越糟糕,这时候就把英国牵扯进来了。英国本来是置身事外的,也没加入欧元区,但是在欧债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每次欧元区讨论是否实施救援,都要召开欧盟理事会,结果非欧元区的欧盟国家也要掏钱。

欧债危机最严重的2012年,成立了一个欧洲救援机制(ESM),并称其为永久救援机制,这导致英国的极度不满,而且后来英国缴纳的费用也增加了。英国脱欧的一个主要的理由就是没有享受到一定好处的情况下还要缴费。

《中国商界》:欧洲货币一体化固然带来了种种问题,但欧洲联盟的作用还是不能否认的,您怎么看?

袁钢明:应该说欧盟曾经正确过,只是后来走过头了。当初的欧共体和世界上的贸易共同体都是一样的,即贸易一体化,而贸易一体化除关税以外,不涉及太多的问题。在这方面,欧盟做得比较彻底,建立关税同盟有利于提高效率。欧盟一成立,就完全免除了关税,即零关税,这28个国家内部的贸易就没有成本,非常便利。欧盟是由发达国家组成的,那么他们之间的贸易交流效率就更高、更快,加入欧盟大家可以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上世纪90年代初,欧盟一些国家不仅在贸易上实现了一体化,而且在人员流动上也实行了一体化,就是人员的无签证、无国界流动。劳动力的无国界自由流动使整个欧洲经济的发展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欧盟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搞了货币一体化,并且实行共同的货币政策,就把事情做过头了。如果只停留在零关税和人员自由流动的程度上,情况会好得多,英国也不至于脱欧。

《中国商界》:英国脱欧以后,与欧盟的关系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格局?

袁钢明:英国脱欧,只是不想要留欧的坏处,好处是不想丢的。而欧盟没有了英国,也不见得是好事。英国脱欧,并不妨碍它和每一个欧洲国家通过签订双边协定的方式继续合作,甚至整个欧盟都有可能制定一个共同的对英政策,继续和英国开展贸易和其他领域的合作。至于英国以外的地区,是不会因为英国脱欧而造成多大问题的。世界需要英国,英国更需要世界。

猜你喜欢
希腊欧元区危机
藏在英文里的希腊词根(九)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希腊三部曲:追逐阳光之岛》
欧洲央行将建立欧元区即时支付系统
欧元区2016年GDP增长1.7%
“危机”中的自信
紧缩计划引爆希腊大骚乱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