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经济责任审计创新探析

2016-12-27 17:49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瑞
财会通讯 2016年31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责任信息化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瑞

信息化环境下经济责任审计创新探析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瑞

一、信息化环境下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证据仍缺乏证明力度。大数据背景下,传统纸质审计证据已转化为电子商务下的电子审计证据,由于信息系统在各部门得到普遍应用,多个系统平台数据交互,如何在海量数据之中采集相关可靠的数据,使之变成可利用的信息最后成为审计证据,成为审计工作开展的首要问题。经济责任审计的现场时间较短,可直接获取的数据资料有限,信息系统的技术配置缺乏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财务及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关联性,导致数据冗杂且重复率高;网络系统具有不稳定的特性,审计过程会出现安全性问题;数据采集之后需要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但在当前的审计工作开展阶段,数据的分析缺乏更为合理的指标参考,导致数据分析高成本效率低,直接影响审计结果的利用。

第二,审计方法还不完全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经济活动。当信息技术不断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组织需要更具时效性的审计。信息技术改变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内容和审计实施程序,具体表现在对经济活动开展审计工作时,程序和软件测试都必须在相关数据和记录没有改变的条件下进行。当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保持正常运行,审计人员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对系统软件进行大规模的检测,审计时效性得不到保证,由于系统高速运行、审计程序的复杂,导致审计人员很难对已实施过检测的系统软件进行复原。为应对这一问题,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经济责任审计方式,寻求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的新路径,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变革发展。

第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准确。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数据提取处理之后,综合反映被审计领导人任职期间经济活动状况的概括性数据。信息化环境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越来越繁杂,评价指标体系的日益多样化,信息技术对于财务数据的存储、加工、整理要求更高;但是现行的评价方法不能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评价指标体系,仅以简单的定性指标进行评价显然不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创新的要求。因此对定性评价方法与定量评价方法的双重考虑,并集合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才能够对审计对象进行合理评价,确保审计评价质量。

第四,信息化环境下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更大。信息化指明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方向,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具体表现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处理能力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依赖性增强;审计数据的获取在于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的配合程度,如果被审计单位提供虚假信息且刻意隐瞒影响审计活动所需要的信息,或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系统拥有权限,使系统中一些重问题不能被发现,从而将属于领导干部的责任和风险转移到审计人员身上;由于审计机关要根据领导干部经济活动中的重难点开展工作,可能会出现在审计实务实施过程中采用不适当的审计方法,盲目扩大审计内容的情况。所有这些都可能产生审计风险。

二、信息化环境下经济责任审计创新的基础

第一,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基本信息数据库。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要求,审计主体必须将审计对象的相关信息录入档案库并进行日常基本数据与信息的维护。并根据不同因素对审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类别的审计对象进行不同频次,不同范围的审查。从而保证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能有一个整体认识,根据监督和评价的要求,将符合经济责任审计要求的所有对象纳入审计范围。同时还可以与纪委监察等相关部门配合建立审计问题和线索共享数据库、与组织部门建立干部变动动态共享数据库等。为安排审计对象、确定审计重点,进行审计评价以及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效率提供合理的信息判断基础。

第二,建立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动态管理数据库。审计机关应当对所有实施的审计项目建立统一的项目管理数据库,实施全面动态管理,保证审计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项目动态管理数据库的建立既便于审计人员获取审计经验,借鉴和指导审计工作,又能够以信息系统数据为依据,实现重要项目的审查和责任追究,避免“错而不改”的乱象。同时方便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动态监督和管理。

第三,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法律法规库。将定性和定量指标引入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系统中,针对领导干部对重大战略战术的部署和执行情况,经济活动指标完成情况,财政财务收支及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廉洁从政情况等情况建立评价体系,便于后续运用挖掘和分析技术对这些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得到更为客观地评价。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库。及时对法律法规信息进行更新和维护,以实现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审计经验,审计实例等的搜索查询功能,方便审计人员使用,同时需要对领导干部进行权限控制,从而保障系统信息的安全。

第四,完善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审计情况通报、审计结果公告、问题整改和问责等制度,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纳入被审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的内容,作为领导班子成员定期述职、年度考核、任职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的问责机制,做到审计问责常态化、科学化,借助政府公共产品外包实施异体问责制,完善审计问责链,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保证审计效果。

三、信息化环境下经济责任审计创新的实施对策

第一,采用分离式技术实现高效率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审计机关数据采集的来源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被审单位的各种数据、行业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和审计机关长期积累的历史数据。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现场审计时间较短,为了完成审计任务,就必须在信息系统中将应用信息技术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财务及其他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数据安全性考虑,可运用分离式的数据采取方式。其次审计机关应加大对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充分运用各种大数据分析工具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集中统一的审计管理和决策平台,促进审计信息的共享和相关审计经验的推广应用,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创新应用各项商务智能技术,实现系统对数据的自动分析,获得更为有用的电子审计证据,为高效开展审计工作提供参考,提高审计管理和决策水平,促使经济责任审计从当前粗放型的发展迈向集约型的发展模式,。

第二,应用连续审计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实时化。运用连续审计能够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效性,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评价功能。首先,连续审计可通过嵌入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实施,也可以通过审计软件完成。连续审计在审计系统与被审计单位系统之间建立数据接口,实现自动化数据连接,同时设计载有具体规则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将所设计的审计程序植入到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系统的程序或软件中,在更高程度上实现领导干部所在单位业务系统和信息系统的集成。其次,结合经济活动的过程,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测试审计人员已确定的风险点。为确保审计程序的及时反馈,需要在审计系统中设计警报器,限定审计单位的数据记录与审计程序中的规则产生的可接受差异范围,一旦超过这个范围,系统发出警告,并通过电子渠道即刻告知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再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原因,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实时的审计报告,为连续审计提供持续,适时的保证。

第三,构建数据化信息生成系统以健全绩效评价模式。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是健全绩效评价的前提,绩效评价模式首先应基于真实合法的信息。数据化信息生成系统更主要的还是对绩效评价模式的完善。首先,通过相关权限的设置,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录入,可以有效的减少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虚假的情况。其次,在数据化信息生成系统中,提前将与领导干部绩效评价相关的数据进行录入,并设置相应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标准,这样系统会自动对整体绩效进行对比评价,以便于审计人员快速查找出未完成的指标,为之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施方向提供依据。

第四,实施信息化环境下的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是从风险评估出发,同时将风险分析与风险管控运用于整个审计过程,不断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实现信息化环境下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规避。首先,需要构建基于风险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化框架体系。以风险评估为起点,从分散型的评估到结构型评估,建立以重新计算,重新分析为主的风险评估模式,通过整体到局部,业务流程到财务报表的分析思路,以确定交易或事项的相关文件审查的范围和数量。其次,推进基于风险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化建设。将分析程序贯穿于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化的始终,运用分析程序确定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中的风险点并对其实施审计程序,将审计成果汇总在风险管理平台,通过风险管理平台对交易或事项中的风险点进行集中管理,对于影响大的疑点进行核实取证,使重大问题得到进一步确认,把风险点和疑点生成问题底稿。通过收集风险管理平台的问题底稿,依据风险评估的流程和步骤,总结出导致风险的影响因素,修正评价标准,达到在风险管控下指导审计实践的目的。信息化环境下实施风险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能够从产生重大问题和风险点的根源去发现和评估风险,进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此为依据决定审计重要领域,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第五,重构基于大数据的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模式。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是核心,充分运用多维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做好大数据的分析,探索多方面数据与信息的融合,采取“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精确定位、系统研究”的模式。在现场审计前做好数据分析和准备工作,再根据审计方案确认的审计重点和内容,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疑点,从而极大地缩减现场审计时间,提升审计的覆盖面和审计的质量与效率,在审计实务开展中,通过对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比对,查找领导干部管理活动的异常来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进一步确定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和范围,打破传统审计的模式。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平台的建设,大大减少审计人员之间沟通和交流障碍,提升内部审计协同效应,降低审计人员对风险认定的偏差,也使不同审计人员的协同询证业务更加频繁。这样不仅在更大程度保障了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使审计结果的可应用性增强,同时使经济责任审计结论更趋向于集体的审计结论,审计结果更具可靠性。

(编辑 张芬)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责任信息化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月“睹”教育信息化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