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民俗世界
——记贾平凹小说《秦腔》中的民俗描写

2016-12-27 14:35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大陆桥视野 2016年8期
关键词:秦腔贾平凹民俗

刘 晰/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神秘的民俗世界
——记贾平凹小说《秦腔》中的民俗描写

刘 晰/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摘 要】《秦腔》作为贾平凹步入新世纪的一部扛鼎力作,再次体现了他“融入民间”的写作姿态。整部作品渗透了大量民俗民风的描写,各种民俗事象体现了民间生活的本真状态、也增强了作品的神秘色彩、表现了作者的“俗中求雅”的艺术追求、更提升了作品的审美特色。

【关键词】贾平凹;《秦腔》;民俗

一、引言

《秦腔》描写了清风街上百姓的日常琐碎生活,整篇小说中没有一个清楚的主导线索,不分章节,洋洋洒洒四十万言漫无边际地写来。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并想借“这本书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1]《秦腔》在获奖之后再度引起的热评中,其文本的文学和社会价值再度被深度挖掘,多篇关于《秦腔》的评论问世,但其中专门以民俗作为角度的评论较少,本文试从小说的民俗描写入手,分析《秦腔》作品中所透射出来的强烈的民俗风情。

二、强烈的民俗意识

作家在成长成材的过程中,总会有意无意地接收民俗文化的多种养分。民俗文化传统在潜移默化中将本民族文化精神的精髓铸入作家的思想人格,为之奠定最初也是最牢固的基础。本乡的民俗生活为作家提供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异地的民俗景观为作家开拓了广阔无限的创作天空。[2]

贾平凹的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民俗在几乎每部作品中都占有很大的分量。对此作者本人早有意识,他曾说“我是山地人,大多写的是商州山地里的人事,因为我太熟悉那块地方,作品里自然就有了民俗的成份吧。”。[3]大量民俗事象的运用赋予了作品浓艳的民间文化色彩,也成为作者民间立场的佐证。民俗意识已经成为贾平凹“根深蒂固”的创作意识,这不仅源于生长环境对于他的影响,也源于他深刻认识到当代文学与民俗的关系。韩少功的《文学的“根”》把传统文化和民俗喻为文学的根,他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深置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4]贾平凹作为“寻根”文学的倡导者和创作主力,他将这“寻根”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并为探索新时期文学发展出路做出切实的努力。

三、种类繁多的民俗事象

钟敬文的《民俗学概论》中对民俗的定义是“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5]由于《秦腔》中涉及的民俗事象种类繁多,出现的次数也比较频繁,因此,本文采取民俗学中对民俗活动的一般分类,对作品中的民俗作一个梳理。

(一)物质民俗

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它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5]

1.饮食民俗。食物是人类必备的生活资料,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各地由于地域气候的差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这些饮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也形成了丰富的饮食文化。饮食民俗正是这种饮食文化的形象化表现。在作品中作者多次提到清风街的饮食习俗。例如,清风街的百姓喜欢吃面食:锅盔、蒸馍和面条都是他们爱吃的食物。面条又喜欢吃浆水面、酸汤面,这两种吃法具有明显的当地特色。浆水是村中人爱喝的“饮料”,村民长年累月就爱喝这种“饮料”,面条也用浆水煮熟成浆水面,这在其他地方是很少见的。辣椒和醋也是颇受村民喜爱的调味品,吃豆腐的时候清风街人会蘸辣椒或者调制辣子醋水蘸食。这些都反映出作者故乡陕西商州的饮食特色。

2.民间医术。民间常常流传着一些疾病的治疗偏方,这些偏方常常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或者在此基础上自己研制出来的治疗方法,虽然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但疗效却十分灵验。清风街上的能人赵宏声就研制出了治疗大清膏,白雪娘的偏头疼就是这大清膏给治好的。武林害头疼的时候,他先将武林的眉心推得一片红,然后用瓷片割了一下,就流出像酱油一样黑的血来。

(二)精神民俗

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它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如民间音乐、舞蹈、民间戏曲、民间工艺美术)等等。[5]本文主要涉及民间信仰,而其中以对灵魂的信仰最为明显。清风街上的村民都相信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合的,相对于肉体,灵魂是虚幻的、摸不着的,而且他们笃信世上有鬼神的存在。这种信仰的表现方式主要是预知和巫术。

1.预知。《秦腔》故事中的神秘预言很多,这些预言穿插在故事的各个环节,将整个故事有机地串联起来。例如中星爹是清风街的风水先生,他死后留有一本杂记本,这个本上记有他对清风街上很多人的预言。他写到“新生死于水。秦安能活到六十七。天义埋不到墓里。三踅死于绳。夏风不在回清风街了。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明年硕果累累,后年苹果树只结一个苹果。庆金娘是长寿人,儿子们都死了她还活着。夏天智的房子又回到了白家。君亭将来在地上爬,俊奇他娘将来也埋在七里沟。俊奇当村主任。清风街十二年后有狼。”[6]这些预言随着故事的演进很多都得到了证实。这也使得整个故事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2.巫术。清风街的村民对鬼神魂魄非常迷信,他们在生活中有很多招魂趋疫的巫术。例如,引生有次犯病,俊奇提醒夏天义说引生的魂丢了,要找回魂就得吃碳鸡蛋。并告知要用一根红线栓在鸡蛋上,然后把鸡蛋在灶火里烧,等鸡蛋烧成碳了吃下,在喊他的名字,他应了,魂就能回来。还有,大婶头疼,浑身不自在,三婶就在水碗里立了筷子趋鬼。三婶往筷子上淋水并且和筷子说话,结果筷子真的直戳戳立在碗里了,这验证了鬼魂的存在,这便是夏天仁的鬼魂。三婶还还通过大婶的叙述断定了这是夏天仁来向大婶要东西。夏天仁还托梦给夏天智说房子漏水了,待去查看,发现坟上果然有个老鼠洞。如此关于鬼神魂魄的描写作品中有很多处,充分体现出清风街的精神民俗。

(三)语言民俗

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广义的民俗语言指民族语言和方言,因为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约定俗成的语言。狭义的民俗语言是指在一个民族或地区中流行的那些具有特定含义,并且反复出现的套语,如民间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黑语、酒令等。民间文学是指由人民集体创作和流行的口头文学,主要有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说唱等形式。[5]《秦腔》中散落了很多的民俗语言,体现了清风街上浓厚的语言民俗。

民俗语言自然生长在民众丰厚的生活土壤中,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是广大民众世代相传的集体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传达和反映了民众的思想、感情和习俗。

文中三踅形容庆玉小气,说他是“过河沟缝子夹水的人”。俊奇在表达“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概念是用了“贵人吃贵食,崽娃子泡饸袼”的民间语言,增强了小说的民间气息。在形容日子难捱的概念时,作者用了“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的口头语,体现了清风街百姓的生活状态。而在表达两人关系一刀两断的时候,用的是“我和你州河里宰羊,刀割水洗”。另外,在传达人的富贵是上天注定的时候,用的是“小钱靠勤,大钱靠命”,体现的了清风街人对命运的相信。

四、俗中求雅的艺术追求

杨义先生曾对清代著名戏曲家李渔的小说语言给予“俗中求雅”的评价,并指出他刻意追求的“俗而不俗”的效果:“前一个‘俗’字,是指语言的字面意思,后一个‘俗’字,是指语言背后的意义和趣味,他以此制造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张力,追慕俗中求雅的境界。”认为其俗中求雅的转化契机就在于“作家主体的感觉和趣味,而俗中求雅的审美效果则是把主体感觉和趣味自自然然地、不落痕迹地转化出来的‘机趣’”。[7]

“俗中求雅”也是贾平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其创作一直努力的方向与不懈的追求。《秦腔》这部作品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为了达到“俗中求雅”,作者在作品中运用了四俗,分别是:“语言之俗、趣味之俗、俗人之事和民俗事象。”[8]从民俗事象方面看,小说中的民俗事象内容丰富,人生历程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受到民俗的影响。这些民俗时常充满了神秘甚至荒诞的色彩,但却体现出了浓郁的民间特色。这种特色不仅增强了地域色彩,而且也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另外,大量的民俗描写,也大大拓展了作品的审美空间。《秦腔》中故事平铺直叙,段落较长,阅读压力很大,而民俗事象的渗入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与神秘感,使得阅读进入一种审美状态。这样,民俗事象的“俗”就化成审美体验中的“雅”。民俗事项被赋予了作者的主观意图、承担了为文学服务的功能。作者的趣味、视野、精神追求的高度都使得在作品中作者的主体感觉和趣味自自然然地、不落痕迹地转化出来成‘机趣’”,达到了“俗中求雅”的艺术效果。

《秦腔》描写了清风街上的“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所写之事都是一群俗人之事,民俗事象就贯穿于他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体现了他们生活的本真状态。掺入民俗因素为整部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预示作用。大量的民俗事象体现了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也表现了作者“融入民间”的姿态,更体现出作者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俗中求雅”的艺术追求。

参考文献:

[1]贾平凹.秦腔.后记 [ M ]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第565页.

[2]宋坷慧.论贾平凹90年代都市小说中的民俗意象.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J].2007.

[3]贾平凹.晚雨.贾平凹民俗小说选序[ M ],青海: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2页.

[4]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 [J],1985年第6期.

[5]钟敬文.民俗学概论.前引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第5页.

[6]贾平凹.秦腔.[ M ]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第461页.

[7]杨义.杨义文存•第6卷: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7—418页.

[8]宋洁.贾平凹与民间文化.作家与作品•当代文坛[J],2009年第4期.

作者简介:刘晰(1980.6—),女,安徽巢湖人。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外文学比较。

猜你喜欢
秦腔贾平凹民俗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民俗节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漫画民俗
西安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