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地质矿产研究院
阿尔恰勒他乌铅锌矿地质特征分析
张鹏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地质矿产研究院
【摘 要】通过分析研究前人的资料基础,并对伊什基里克山阿尔恰勒他乌西段分水岭南坡一带进行地质勘探,对本矿区的地质特征、地质构造、成矿原因做出分析,对这一带的铅锌矿做出找矿评价,为该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关键词】铅锌矿;地质特征
阿尔恰勒他乌铅锌矿,位于伊什基里克山阿尔恰勒他乌西段分水岭北坡,矿区山体总体走向为东西向,60年代伊犁地质大队曾对该区地质进行调查和普查找矿工作,并对二十余处矿点进行了重点评价,其 矿种有煤、铁、锰、铜、镍、铅、金、白云母等,其中煤、锰、铜、白云母、石灰石具有工业意义,为以后开发利用打下了重要基础。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伊犁亚板块伊什基里克石炭—二叠纪裂谷带。该裂谷带是早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发展起来的火山—沉积盆地,呈东西走向的狭长条带状,以产金、铜、铅锌多金属矿为主,是西天山地区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
1.1区域地层。区域地层出露由老到新有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C1d)、阿克沙克组(C1a),中石炭统伊什基里克组(C2y),下二叠统乌郎组(P1w)和上二叠统铁木里克组(P2t),侏罗系下中统水西沟群(J1-2sh),第三系中新统—上新统(N1-2)和第四系(Q4)等。对阿尔恰勒他乌铅锌矿有影响的主要地层建造为阿克沙克组碎屑岩、碳酸岩,与区域矿化所处的地层建造一致。
1.2区域构造。区内构造线总体方向为东西向,其次为南北向和北西向。褶皱构造主要为伊什基里克复式向斜,其轴向为近东西向,走 向上波状弯曲,轴面近于直立,褶皱协调,两翼倾角30°~40°。核部地层为下石炭统上部阿克沙克组(C1a),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建造,是本区铅锌的主要容矿层;两翼由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C1d)和部分中石炭统及上二叠统组成:大哈拉军山组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建造,是本区铜金矿的主要赋矿层位;中石炭统伊什基里克组(C2y)为一套中酸性喷发岩建造及陆源碎屑岩建造。
区域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与褶皱构造伴生的是一系列东西向压扭性断裂,多出现在复式褶皱带内向斜与背斜衔接的部位,是区域最 醒目的线性构造,以伊什基里克基底断裂为区内的主干断裂,近东西走向,控制了区内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和矿产的空间分布。此外是一系列的南北向张性断裂,它们与东西向构造一起,成矿前即已形成,是基底构造的组成部分,并控制着南北向排列的火山机构,与成矿关系密切,它直接控制矿床和矿体的产出。两组构造复合部位又往往是成矿的最有利地段。
1.3区域岩浆岩。侵入岩主要沿伊什基里克基底断裂分布,组成一东西向延伸的岩浆岩带。以酸性侵入岩为主,中性及基性岩次之,组成岩基、岩床、岩脉等。侵入时代主要为华力西中晚期。华力西中期肉红色钾质花岗岩最为发育,侵位于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地层内,出露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沿东西向主干断裂及其次级北西向断裂发育大量中 酸性、基性脉岩,中酸性脉岩岩性以石英钠长斑岩为主,次为闪长岩、闪长玢岩,基性脉岩以煌斑岩为主,次为辉绿玢岩。华力西中期酸性侵入岩与区域上的斑岩型铜钼矿化有成因联系。华力西晚期侵入岩以浅成岩或脉岩形式侵位于中石炭统伊什基里克组或更老的地层内。区域喷发活动主要表现为早石炭世早期、中石炭世和早二迭世。以早石炭世早期的喷发活动强烈,喷发形式为裂隙式海相喷发,喷发岩带总体展布方向为东西向,受东西向构造控制,喷发中心则主要受近南北向构造控制,早石炭世早期喷发岩主要组成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地层,也构成了伊什基里克山脉的主体,西段岩性以中性熔岩为主,岩性较单一,东段则表现为由中基性—酸性的多旋回多韵律喷发特征,各旋回均有铜、金矿化作用,是区域找铜金的重要区段。
1.4区域矿产地质特征。普查区处于西天山伊什基里克铜、金、钼、铅锌、铁成矿带的中西部,是金银、铜、铜钼、铅锌等金属矿产集中分布区。目前,共发现金、铜、铅锌、钼、铁等各类金属矿产十余处,代表性的有:层控热液型铜矿(切特木斯铜矿、库姆斯萨依铜矿等);与火山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特克斯金矿、卡拉萨依金矿、努尔洪金矿点等);与矽卡岩热液脉有关的多金属矿(阿尔恰勒他乌Cu、PbZn、Au等);与海相火山喷流—沉积作用有关的多金属矿(阔拉萨依PbZn、Cu;阿库拉 Fe、Cu等);斑岩型铜钼矿(苏阿苏钼矿)。成矿带内矿床具有多成因、多矿种内生矿集中成带分布的特征,中小型矿床、矿点集中分布,亟待进一步工作寻找大型特大型矿床。
2.1地层。矿区地层出露由老到新有: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C1d)、阿克沙克组下亚组(C1aa)和第四系(Q4)等。
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分布较广,组成矿区的主体地层,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建造,属多韵律火山喷发产物。地层近东西向展布,总体南倾,未见底,上界与阿克沙克组不整合接触,是重要的铜金矿赋矿层位。分为上、下两个亚组:① 大哈拉军山组下亚组(C1da):分布于矿区中南部,厚度巨大,矿区内未见底。岩性以酸性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少量的中性熔岩。主要有岩屑晶屑凝灰岩、流纹质角砾凝灰熔岩、英安岩等。②大哈拉军山组上亚组(C1db):岩性以中酸性熔岩为主,少量的火山碎屑岩。主要有安山岩、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夹薄层凝 灰质砂岩。
矿区出露为阿克沙克组下亚组(C1aa),分布于大哈拉军山组南部,为一套正常沉积的陆-浅海相碎屑岩和浅海相碳酸盐岩,角度不整合于大哈拉军山组之上。岩性主要为凝灰岩、灰岩、炭质页岩。阿克沙克组下亚组(C1aa)是本区铅锌矿化的主要控矿层位,铅锌矿化主要产于阿克沙克组灰色厚层状灰岩中。
2.2岩浆岩。矿区内侵入岩较单一,以酸性浅成侵入岩为主,少量基性岩。岩性主要有花岗闪长岩,见有花岗闪长岩-辉长岩杂岩体。侵入岩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呈北西向岩脉展布,倾向南西。侵入岩均具有较强的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岩石中石英细网脉发育,黄铁矿化强烈。黄铁矿呈细脉状和浸染状两种形态分布,细脉状分布的黄铁矿由灰黑色微细粒黄铁矿集合体组成,与石英细网脉共生。
2.3矿区地球化学特征。根据 1:10 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矿区一带是1/10万水系沉积物化探异常集中发育的地区。在东西长20千米、南北宽5千米范围内发现有综合异常1个,即AS-28。AS-28 元素组合是Au、Ag、As、Sb、Cu、Mo、Pb、Zn等,其总规模为108Km2,NAP排序在整个伊什基里克山区42个综合异常中第四位,为区内主要的甲类异常,其主成矿元素 Au、Ag、Cu最大值分别为12×10-9,12×10-9,851×10-9,12×10-9,93×10-6,NAP值分别为133、42、21,变异系数也较大,为极不均匀分布。各元素异常吻合较好,浓集中心明显。异常呈近东西向条带状,长10千米,平均宽4千米,面积约40平方千米。异常区内已发现有阿尔恰勒、北山兴业等铜、铅锌矿点,显然属矿致异常。岩石微量元素分析表明,金在本区大哈拉军山组地层中丰度值高达3×10-9,变异系数高达2.02,属分异—强分异元素,铜在大哈拉军山组也有较高的丰度值和变异系数,岩浆岩中则富Pb、Au、Mo、Bi。总体看:金、铜、钼等成矿元素物质来源比较丰富,并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由以上地球化学特征,可以看出,本区分散流异常发育,异常规模大,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含矿地层和岩体中金、铜、钼等成矿元素丰度较高,且变异系数大。因而资源潜力巨大,地球化学普查工作将矿区一带预测为Ⅰ级成矿远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