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宝磊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徐州221004)
构建“一二六”新型校企合作机制,搭建多维度校企互动平台
谷宝磊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徐州221004)
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由于校企互动渠道不畅,校企合作不到位,导致在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如何从互动机制层面,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把握,本文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提出了构建“一二六”新型校企合作机制,搭建多维度校企互动平台。探索了提高职校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适岗能力的有效路径,坚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职业教育紧贴行业企业需要,最大限度整合与利用社会职教资源,推进中、高职校持续健康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二六”校企合作机制多维度互动平台产教互补资源共享
根据对部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结合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分析,可以基本梳理出当前职业学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初步框架和运行特征。
1、信息传递渠道的相对局限导致信息不对称
当前职业学校与企业间的信息传递还相对闭塞,一般都是通过人才市场或是政府信息公开、行业组织、网络、报刊、媒体等渠道传递企业岗位技术要求和人才需求信息,这些信息普遍都是一些通用性的或是基础性的信息,鲜有涉及具体企业的详细的个性化的需求和岗位技术信息。不仅传递渠道间接,而且传递的信息也是不全面的。
2、培养联动机制上,主要以学校培养为主,缺乏企业的深度参与
企业的经营性质决定了其追逐利益的动机和行为,也就是说,企业决策是以成本效益的分析为前提的。在人力资源的选配和使用上,同样要考虑经济性。因此,企业普遍需求的是招来即用的现成人才,对于与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兴趣不高。从已经建立校企共同培养机制的现状来看,这种合作也并非十分紧密,整个培养过程还是以学校培养为主,企业对于校企合作岗位技能需求的核定、管理的规范、考核评价的参与等都相对有限。
3、学校现有的资源,不能提高企业对学校的合作热情
学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往往是企业付出人力、物力远大于学校。一是企业向学校提供部分的实习实训设备;二是企业技术人员对在企业中顶岗实习的学生承担培养任务;三是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讲课或开设讲座,而学校方面仅仅派部分老师去企业顶岗锻炼;但总体上讲,由于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与发展目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投入不均衡,企业基于其地位的特殊性和经济利益的权衡,对于与学校间的校企合作更缺乏兴趣。导致校企合作工作不能够深入开展。
4、运行保障机制上,学生教学管理与评价呈现一头重(学校)一头轻(企业)的现象
从对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督来看,学校与企业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对于学生的评价工作,除了学生在校的学习由学校来评价之外,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评价一般也由学校“一手策划”,如制订实习规范要求,顶岗实习记录表等。这一过程中,企业的主导作用并没有体现,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和评价标准等也没有具体展现。
新型校企合作互动机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涉及中、高职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和环节,包括行为主体、运行条件、运行方式、运行内容、运行规则与管理行为、评价预警与反馈等。在这种良性互动机制中,学校与企业可以达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并逐步发展为利益互惠、资源共享的联合体。
1、框架结构
校企合作的有效建立,必须有一个互相牵制的条件,这是校企合作顺利开展的前提,这个牵制条件就是学校与企业的利益牵动关系,即学校可以提供技术支持,而企业可以提供资源条件。校企合作良性互动机制的主要构成是“一二六”体系,即一套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二个主体的共同利益基础,六个有效运转的子系统整合(如上图所示)。
“一”:一套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相关政策和法律保障,是实现校企双方行为约束和调节的核心。如果校企合作没有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作为基础,那么不仅在双方的行为上不能加以规范,而且也会使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陷于功利,偏离基本的轴心。
“二”:二个主体的共同利益基础。要实现平等互惠的合作交流,双方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基础和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良性互动,最终达到共赢效果。
“六”:六个有效运转的子系统整合。在完整的政策框架下,在互惠的利益基础上,应当构建起若干个健康运转的子系统,它们是整个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内脏”。
2、细分机制(子系统)
(1)管理协调机制
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系统很不完善。在职业学校这一层面,我们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人员结构、教学制度、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支撑。大部分学校尚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管理力量比较薄弱,一般都由教学管理部门附带。由于教学管理部门的功能设定和主要服务对象是校内,因此很难胜任大量的对外联系和过程管理;为此,在教学制度方面,建立健全成熟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在课程方面,我们要从育人的角度看待课程,将校外工作作为必修课。将职业证书纳入课程体系,做到与知识体系有机融合,改变大多数课程还是重在知识,缺乏与工作过程紧密对接的现状。完善职责分开、权责明确、自我发展、依法管理的校系两级管理体制,明确两级工作职责,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体系。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竞争、开放、流动的现代人事工作机制,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优劳优酬的校内分配政策。围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建立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完善顶岗实习管理、指导和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学生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搭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学生就业服务平台。
在产业和政府方面,由于现有的国家政策不足以调动产业接收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不能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成熟的市场环境,因此,用人单位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成为模式实施的一大障碍,我们要积极向当地政府申请扶持政策,请政府出面牵线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工作。
(2)信息沟通机制
新型校企合作互动机制中,信息的传递建立起了有效的信息互通平台和制度。(如下图)通常所说的信息载体,如报刊、媒体等,只是作为辅助的传递载体,直接交流是以校企协作网络平台和信息互通制度规定的信息互通形式来完成。信息互通制度规定了学校与企业之间必须进行定期的沟通与交流,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改革与创新,互通市场、就业、用人、技术创新、人才结构等信息。校企合作协作网络平台是企业与学校间开展交流的信息技术系统,它以网站为媒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认定的部门或机构进行管理,实时地公布行业、企业、学校的重要改革与发展信息。
(3)产教互补机制
职业学校一般拥有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和规范的教育服务体系,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主要场所,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但一般缺乏生产性实践场所特别是与产品制造技术同步发展的大型设施、设备。企业为了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希望学校参与其生产技术应用性课题的研究,为其提供能零距离上岗的学生作为企业员工的补充。企业拥有的生产线和施工现场成为高、中职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在这里可以得到“真刀真枪”的训练,企业的技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在生产现场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和实训。另外,教师通过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参与企业的应用性课题研究,既服务了企业,也提高了“双师”素质。
新型产教互补机制中,学生的培养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完成(如下图)。这种参与包括规划、培养、管理、评价、监督等。学校每个专业都与相关的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生入学后随即可与企业发生联系,比如入学参观。在学生学习的整个阶段,特别是新生阶段,就要为学生树立起“学生”与“职业人”的双重身份理念,这可以通过实践环节的穿插和职业指导的开展来实现。学校、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考核与评估标准等。企业要派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辅导等。
(4)资源共享机制
学校与企业有着各自的资源优势,学校有人才、信息、科技成果的资源优势,企业有生产技术、实践环境、资金、设备、科技转化等优势,因此,学校与企业有着长远合作的条件和基础。新型互动机制中,资源共享包括人员共享、技术共享、资源共享、项目共享、文化共享等。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企业可以依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和长远谋划,对学校进行经费支持和投入;企业专家可以来学校教学或开设讲座,学校教师也可在企业挂职培训;实习设备、实训基地应当实现由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
(5)系企一体机制
所谓“系企一体”是根据专业人才未来可能从事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把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训场所建成具备经济功能的企业、公司等专业实体,成为具有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组织,即把专业办成教学实体、经济实体和管理实体,实行教学、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系企一体”模式在教学管理上采取专业系负责制,教学组织上依托实体基地,把与专业建设相关内容与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师生既是教学人员,又是生产、经营、服务人员,从而多渠道为学生开展工学交替提供条件。
(6)运行保障机制
该机制除了具备维护校企合作健康开展的诸要素及其运行,并提供其必需的诸多资源之外,还具有监督与预警的功能,即对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并实时予以反馈与预警。新型互动机制中,完善校企合作组织体系,成立产学合作教育领导小组、联合教研室、校企合作学生指导服务中心等,紧密市场、教学与就业指导的关系(如下图)。
系统的运行方式主要是指互动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职责规范的设计。其中,组织机构是运行的载体,回答的是“谁来负责”的问题;职责规范是运行的保障,回答“怎样运行”的问题。
1、决策指挥
当前,我国市场机制体制尚不健全,实现校企合作、紧密互动,仅仅依靠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自发因素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让拥有行政权力的政府参与到决策指挥机构中来,尤以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双方的主管行政部门为主。该机构主要职责规范是加强对校企合作的总体规划,引导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与仲裁办法;制定推动校企合作的系列政策、法规和制度;注重积极宣传,为校企合作互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咨询参谋
成立专门从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互动机制的咨询机构,一般由职教专家、行业专家、学校领导和企业经理等人员组成,既能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又可向学校和行业企业提供执行建议。其主要职责是规范组织相关专家调研,为政府提供有关校企合作的决策咨询;向学校和行业企业推广校企合作成功经验,并提供指导;建立校企合作信息网络,及时发布反馈信息,为企业和学校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3、具体执行
这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互动机制运行的核心环节。执行机构成员主要由学校与企业两大合作主体的相关人员组成,可采用矩阵式的组织架构。其主要职责规范是共同遵守决策指挥机构的有关规定,承担校企合作互动机制的运行责任;听取咨询参谋机构的有关建议,改善并提升合作实效;协商签订合作契约,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实施;向监督反馈机构提供透明信息,接受其公开监督。
4、督导评价
评价机构主要由作为第三方的市场这一要素来承担,具体成员一般包括学校、行业企业、政府官员和社会成员代表等。其主要职责是规范、监督校企合作具体执行的全过程;评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际绩效;向决策指挥机构、咨询参谋机构、具体执行机构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信息,指导校企合作互动机制循着良性轨道运转。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须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多方配合,协同发力,打造基于资源共享、利益共沾的校企合作链,激发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方的合作动力,建立良性的合作互动机制。本文提出的“一二六”校企合作机制,即一套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很有推广价值,分别在本校、校际交流、学术交流中加以积极推广,反映较好。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J].教职成〔(2008)8号〕.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中心(UNEVOC).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06年连载.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探索改革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重庆市教育学会.中职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研究.2008.
[5]王慧娟.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合作学习探析[EB/OL].http://www.jxjy.com.cn/.
[6]许臣.构建良好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发展[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5)
谷宝磊(1978~),男,江苏邳州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信息技术系副教授职称,硕士,主要从事嵌入式开发技术、软件架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研究。
4、对选出的水泵按下式计算功率和效率
在设计选泵软件时,水泵选型中涉及的参数和方案较多,每一种参数的计算和方案的判别、比较都相当复杂,加之设计计算过程没有规范条款可以遵循,目前大多数选泵软件采用单台水泵设计所需的流量和扬程分别乘以一定的余量系数得到流量和扬程范围,额定流量和扬程符合这范围的水泵为可选水泵。没有考虑泵装置在设计扬程下是否效率最高,甚至不能满足用户的用水要求。所以有必要根据各种系统的水泵运行特点,在水泵选型方法、判别准则、评价指标等基础上,分析水泵选型方法的一般数学模型,为水泵选型软件的开发提供合理的计算方法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文杰.水泵站自动设计软件研究与开发[D].南京:河海大学.2005.
[2]纪晓华.焉碧鹏.刘超.水泵选型专家系统研究与开发[J].江苏农业研究.2001,(4):77-79.
[3]朱劲术.曾凡春.龙新平等.大中型泵站改造中机组选型软件开发[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12):56-58.
[4]姜乃昌.金锥.水泵及水泵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5]GB/T50265297.泵站设计规范[S].
作者简介
王启才(1970年~),男,汉族,大学,高级实验师,工作单位:北京建筑大学教务处。
王文海(1963年~),男,汉族,工学硕士,副教授,工作单位: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
Construction of"One Two VI"New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s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Build 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ve Platform
Gu Baolei
(Xuzhou Economic and Trade Branch of 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 Xuzhou 221004)
Vocational education after years of efforthavemade a breakthrough,butbecause of poor school-enterprise interaction channels,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 isnotin place,leading to a certain extent,the theory and practiceof touch.Therefore,how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level,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n personnel trainingmode to grasp,the paper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proposed to build"One Two VI"new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s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build 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ve platform.Explored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n particular,the ability of a valid path SEPT adhere training mode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adhere 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lose to the industriesand enterprises need tomaximize theuseofsocial integration and vocational resources,promote,and vocationalschool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education services toenhance theability ofeconomicand socialdevelopment.
"One Two VI"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mechanism 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ve platform Complementary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Resourcesharing
G642
A
161022-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