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留学行业回顾篇之(五):路透社剑指狄邦和新东方负面新闻让谁更受伤
学生在展台咨询留学事 宜。
2016年10月14日,路透社(Reuters)一篇名为“How a Chinese company bought access to admissions officers at top U.S colleges?”《一家中国企业购买接触美国顶尖大学招生官的机会》文章在留学圈引起哗然,文中直指狄邦(Dipont)代写文书、修改推荐信、学生可抹掉不良成绩、支付来华招生官差旅费、向学校研究中心捐款以及私下组织非盈利机构CACE。一石激起千层浪,路透社的文章一出,狄邦成了舆论焦点,其有无学术造假、贿赂招生官等不良行为,都成为业内人士热议的问题。
狄邦事件余音未歇,很快新东方又成了路透社剑指的对象。12月2日,路透社又发表了一篇题为“How top U.S colleges hooked up with controversial Chinese companies ”《美国顶尖大学如何与中国公司勾结》的报道,文章称留学中介新东方为客户撰写或润色申请文书、中介代写推荐信以及修改成绩等舞弊行为。加之“狄邦门”事件的渲染,包括新东方、狄邦在内的知名留学机构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相关国际招生认证机构也将启动对涉事公司的调查。
面对指控,狄邦和新东方纷纷作出回应。狄邦在官方网站声明从未试图以任何不正当的方式影响美国大学的招生录取决定,新东方也称相关报道对留学行业有明显的误解和误读,但对几名公司前任员工指控的代写文书、修改推荐信、篡改成绩等,目前还没有定论。
路透社的报道一出,在留学圈引起广泛反响,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媒体纷纷进行转载、报道和评论,在众多的报道中不时出现“贿赂”“收买招生官”等吸引眼球的字眼,留学中介连带中国留学生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随着事件的愈演愈烈,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首先,路透社的标题是Bought Access to Admissions Officers(接触招生官的机会,付费邀请),而不是Bought Access to Admission(花钱买录取),这就有可能是行贿和收买行为了,事实上原文只是在强调狄邦买接触招生官的机会,硬扣上受贿收贿的帽子实在是过于勉强。况且,招生官的工作本来就是前往各国大学与申请学生进行沟通,对于重点生源地,大学还会自掏经费让他们上门宣讲,对于不重点的生源地,可以受邀前去宣讲,这其中产生的差旅费可以由生源地负责。再者,在文章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长长的学校名单,把所有与狄邦合作的大学都牵扯进来并附着大学对此事件的回应,但是这份学校名单并没有出现在路透社的新闻报道中。此名单的来源尚不明确、准确性也有待考证,但足以将“狄邦门”事件再次发酵、引起舆论轰动。
经济学中有一条著名定律即“需求引导供给”,这在留学市场中不例外。作为留学市场中的需求方,学生和家长的需要正引导着留学中介的服务供给行为。客观地说,在整个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和家长的全程参与,学生更要在整个留学申请过程中亲力亲为,从研读学校官网招生要求、培养方向到提交相关材料、缴费回执等事无巨细,留学机构的作用就是以自身数十年的留学行业经验来为学生申请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把关,进行引导、监督和辅助,从而给学生和家长以信心。
而如今,随着留学机会的增加和国内考试、就业等压力,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在这其中,很多学生将出国留学看作是脱胎换骨、洗心革面的机会,表现一般的学生在申请国外院校时要求机构为其申请一流大学,成绩一般的学生要求机构为他改掉“黑历史”等类似的客户需求不在少数,因此很多留学家庭在选择机构时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在申请的各个流程中把关,而是将目标直指留学成功。在留学市场中,很多机构一味地满足客户的不合理要求而不得不做出一些不合理的事情。
路透社的两篇报道相继发出,狄邦成为众矢之的、新东方股价跌落,美国留学官方机构重新审查中国留学中介,不少美国大学也表示对于来自中国的申请将严格核查,中国学生遭遇信任危机,通过正规渠道留学的学生会面临越来越严苛的筛选政策。
最近,哈佛大学申请官网贴出关于“虚假陈述与信誉”警告,明确指出任何形式的造假都会勒令退学。而这份声明在之前是没有的,现在却被突出强调,是时机巧合还是有所指向,我们不得而知。但必须承认,当信用和口碑一次又一次地被质疑和挑战后,中国学生申请顶尖学校可能会更加艰难,而去排名靠后的学校的学生会越来越多,这种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