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伟
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作为为城市服务的公共设施中的重要构成元素——标识系统,出现了不能满足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需求的问题,本文从标识系统的定义、国内发展的现状、分类、作用及设计原则等方面入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 标识系统 城市公共设施 导向设计
1.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体系的阐述
1.1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定义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作为城市环境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改善城市环境与为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便利的重要作用。我国对于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定义通常是指“公共或街道街区中为人们活动提供条件或一定保障的各种公用服务设施及相应的识别系统,是社会统一规划的,具有多项功能的综合服务体系,是免费的或者低价享用的社会公共资产”。
1.2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体系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生活的需求,通过综合调研分析,发现存在如下问题:①城市基础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不完善;②资源配置不合理;③只注重功能性,缺乏基本的形式美;④管理水平低下,许多公共服务设施无专门机构管理。
1.3研究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意义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总是在追求速度而不重质的提升,这样的发展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很多时候作为城市环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并不被人重视甚至忽略,使后续的使用产生极大的问题。基于此种考量进行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研究,为提升城市功能,满足人们的公共需求,美化城市公共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2.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体系中标识系统的阐述
2.1何为标识系统
标识一词源于《辞海》,它对标识一词的解释:标识即标志。标志的定义在人们普遍看来是指单一的图形或者文字组合的图形,它具有一定的寓意与符号特征,最典型的代表即为企业的商标、LOGO等。所以,这样单纯的以标志的定义解释标识是不规范的,实际上我们在此所要理解的标识系统是一种由一系列的图形、文字、声音、造型等元素组成的可以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维度为人们提供解释、引导、说明、警示、象征等一系列的具有实际功能承载的物件,它是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标识系统在城市公共环境中承担的作用
2.2.1为城市交通提供导向
人类在进行交通行为之前,要对所要到达的目的地进行空间上的连接,这种连接一是靠记忆找寻,另一种就是靠信息的指引。所以当一个人要去到某个未知地方,第一反应必然是寻找对自身认知有帮助的指引。标识系统的导向作用,恰恰体现在其承载的信息之上。
2.2.2为城市元素提供解释说明
人类在进入一个陌生区域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对自身所处的区域和所见的事物产生好奇感,并通过周围已认知的人或物判断陌生事物的功用,达到了解的目的。而标识系统的解释说明信息,为人们提供了信息传达上的便利。
2.2.3为城市人群提供警示提醒类信息
从对标识系统的定义上可以看出,警示性是标识系统的一种重要的功能属性,人类处在一种放松或紧张的精神状态和未知的陌生区域时,对其身边可能发生的危险性因素反应较迟钝,而标识系统的警示、提醒作用则会在此时体现出来。
2.2.4标识系统的象征作用--城市形象的承载
我们在践行设计“功能决定形式”的原则之时,不能忽略在形式上的追求。作为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标识系统造型是对城市形象具体体现的重要载体。我国城市中或多或少存在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城市广场,广场中设置具有代表城市形象的地标性构筑物,都可看做标识对城市形象的承载,又如一些城市新区主干道路设置的大型的精神堡垒,也是标识系统城市形象象征作用的体现。
3.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体系中标识系统的分类
一般的,城市公共环境体系中的标识系统在空间分布上被分为户外环境标识和室内环境标识两大类,我们同时还在设置方式上进行了分类。
3.1户外环境标识系统的分类
户外环境标识系统主要包含有交通导向类标识、形象类标识、名称标识、警示提醒类标识、宣传类标识、广告类标识等。
3.1.1户外交通导向类标识
户外交通导向标识之一是市政公共设置交通标识即我们常见的路牌。这一类标识的设置是由政府层面统一规划,统一部署,严格执行标准和国家规范作为设置依据,具有统一的文字、符号、图形和色彩。
另一种是非市政公共道路,比如一些园区内部设置的导向类标识等。
3.1.2户外形象类标识
户外形象类标识主要分为地标性标识与主题类标识。地标性标识即具有重要标志意义,被区域内所有受众人群所熟知的构筑物,既可以是人工的又可以是自然的。
主题性标识则是具有一定趣味性和寓意代表的标识体,人们可以通过此类标识认知标识设置方所要表达的意图,如常见的有雕塑类标识、吉祥物标识等。
3.1.3户外名称类标识
户外名称类标识顾名思义是以设置方名称文字,图形等直观要素作为标识信息承载元素的标识体,最典型的代表为楼体大型户外不锈钢字。
3.1.4户外警示提醒类标识
该类标识通过对标识文字、图形、造型进行显著、醒目的标示以达到警示、提醒的目的,比如危险警告标识、草地牌等。
3.15户外宣传标识与广告类标识
户外宣传类标识与广告类标识具有很明显的跨界特征,可以看做一种户外广告的承载方式,目的是对其所承载的信息进行传播推广,比如大型的楼顶宣传广告牌、LED户外显示屏、店铺招牌等。
3.2室内环境标识系统的分类
3.2.1入口处的公共环境区域识别标识
此类标识包含室内场所总平面布置标识、入口欢迎类标识、总体环境简介标识、楼层索引标识、电梯总楼层索引标识等。
3.2.2各楼层的区域识别标识
此类标识主要包含单独楼层平面布置标识、单独楼层迎宾标识、单层楼层索引标识、出入口标识、警示类标识等。
3.2.3楼层主要位置及引导标识
此类标识主要分为通道分层导引标识、通道引导分区标识等。
3.2.4具体功能分区标识
此类标识主要是指各相关功能分区内的具体标识,是一种终极标识,包含具体的功能单元的门牌、名称牌等。
3.3标识系统在设置形式上的分类
以上是空间划分上的各类标识分类,若在设置形式上分类,我们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3.3.1标识牌类标识
标识牌的引导是人们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可以获得最多信息的一种标识承载,进行规范的科学的标识牌设置,可以给使用者更好的用户体验,使其能够快速、便利地到达目的地,标识牌按放置方式具体又可分为立地式、贴墙式、悬挂式等不同形式。
3.3.2广告灯箱类
广告灯箱类标识是一种传统的标识,具有广告与标识的双重属性,在设置方式及制作材料上可以分为发光LED字牌、传统光源内嵌式灯箱、LED显示屏发光字、pp透明胶片投影等各类形式的不锈钢字、精品背光发光字等。不同材料有不同的放置方式,如背架式、螺栓固定式、粘贴式、悬挂式等。
3.3.3触摸电子类标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逐步产生一些智能标识系统,此类标识系统承载信息量巨大,以TOUCH屏幕方式呈现,具有信息维护便捷、交互性强等特点。智能标识系统是以后标识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4.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体系中的标识设计原则
作为具有明确分级设置规则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我们在进行标识系统具体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几类设计原则。
4.1符号的准确合理运用
哲学家皮尔斯在其著名的符号学理论中指出:“把符号分为三个部分:媒介、指涉对象和解释,它们可以分为符号的三项关系。符号是用一事物表征另一事物或代表另一事物。图像符号是利用一定的媒介来模拟某一指涉对象,它通过形象上的相似,用符号来替代该对象,从而使符号获得特定的意义。”所以在进行标识系统的符号设计时应该按照符号的三个不同类型进行,即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
4.2关于标识色彩的设计
“色彩感觉对于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审美的核心,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状态”。作为给人们第一视觉感官冲击的色彩,始终是我们在进行标识系统设计时需要关注的重要元素,在不同环境中的标识色彩的设计,要遵循不同的色彩构成及色彩心理上的规则。
4.3标识文字的设计原则
文字在广义上属于符号学的范畴,作为语言的图形化表达,标识系统中的文字应遵循易读性的基本要求。易读性主要体现在其字体大小是否合理,笔画是否简洁整齐,排列是否遵循形式美法则,字体颜色与背景颜色是否有明显的对比关系等。
4.4对标识尺度的把握
人体工学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标识系统的使用者是人,满足不同人群使用要求是标识系统设计中最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合理的尺寸,才能最有效地传递信息。
4.5标识设置位置的把握
在设置标识位置时,不仅要从生理上的尺度按人体工学要求设置,更应该在人们的心理上做出充分的研究。作为一种为人们在陌生区域内进行功能性需求解释的工具,恰到其分地出现在使用者需要的位置会让使用者更信任。
4.6对标识系统设计整体性原则的把握
标识系统设计应该注重整体性、延续性和一致性原则,标识符号、图形、色彩、文字、造型的统一,有助于人们的记忆,可以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形成一致的、连贯性的思维,从而保证标识系统的正确引导。
4.7标识系统设计的分级设置原则
一般情况我们把标识系统分为1-N级设置,即从户外引导开始直至具体功能单元模块。这是因为人类的活动行为,尤其是交通行为,都是遵循从一个大的方向开始逐步找到自己想要找的位置,所以在标识系统的设计上应遵循分级设计原则。
5.结语
作为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标识系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是一种具有明显社会化特征的构成元素,标识系统之于城市环境的作用,是一种引导性的规范。如果偌大的城市缺少相应的标识系统,则必然陷入一种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中,所以基于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体系的标识系统的设计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邦越.标识系统设计[M].北京:上海画报出版社,2010.
[2]王营.谈城市公共设施的系统性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