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云
摘要:网络的优势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个人需求”,但可能背离了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如何满足大学生正确的“个人需求”的同时,又能够使之从属于“社会需求”,这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尝试基于供需的经济学视角分析高等教育的供需现状及特点,进而探索如何通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供给”来解决此类问题。
关键词:供给;需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5.070
1关于市场、需求和供给的解释
1.1一般的经济学涵义
(1)市场。
要认识市场,先要了解产业。所谓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种或同一类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的集合。所谓市场就是产品或服务的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显然,市场由产品或服务的供需双方组成,两者缺一不可。
(2)需求。
是指在每个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它是愿望与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3)供给。
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数量和提供的服务。它同样也是愿望与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1.2高等教育框架下的各要素涵义
(1)高等教育市场。
高等教育产业生产的“产品”是“教育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其一方面具有一定公益性,它不仅能给受教育者个人带来收益,而且对整个社会也有积极的外部效应和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私人产品属性,即“谁花钱谁受益”的排他性特征,是属于具有私人性质的“价格排他性”型准公共产品。
(2)高等教育需求。
高等教育需求指建立在愿望和制度能力基础上的需求。微观层面指个人或家庭对接受教育的渴望和意愿,为使受教育者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及竞争力的“个人需求”(或称“家庭需求”);宏观层面是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培养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和建设者的“社会需求”。
(3)高等教育供给。
高等教育供给是在一定的单位教育成本下,高等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教育,表现为教育机构培养一定数量、质量、结构劳动者的能力。该观点将高等教育供给指向培养劳动力,强调高等教育供给的核心价值是为社会提供生产者和劳动力,满足对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学术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供给是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高等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该观点指向受教育者,其意义在于满足对高等教育的“个人需求”。
2高等教育“产品”的分类
(1)文凭。这是受教育者通过一定时间来接受一定层次教育的纸质证明。
(2)个体充实或综合内涵的提升。这是精神层面的能力和修养,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内容、周遭环境、教育人员素质等综合因素影响而发生的潜移默化的结果。
(3)单项培训技能。如参与计算机、外语口语等短期培训,培训结束能独立承担一定领域的工作任务,其“产品”优劣能够通过工作成绩来体现,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4)知识产权类的物品。如研发出的计算机软件、专利技术等,这也是物化的成果。
在四类“产品”中,只有第二类是“无形”产品,其数量、质量和效果因人而异,是相对难以把控的一个类型,同时也是极具提升空间的一个环节。高校思政教育就处在此环节。
3供需的非均衡及“双需求”的不匹配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尽管我国一直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从大体上看,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依然存在。如:教育目标单一、教育内容枯燥、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生硬等,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具备“考试机器”的“优势”,但在动手能力、综合运用、应变水平、创新意识等方面严重欠缺,这是教育供需失衡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由于高校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所处社会环境、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充分认识此差异,探求高校思政教育产品在“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上的一致性,这将是决定高等教育办学成效优劣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
4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4.1尊重学生“个人需求”,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思政教育机制
网络教育环境中,高校思政工作本身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政教育的对象也不再是头脑简单,听话乖巧的小孩子,而是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的一群青年人。所以,高校思政教育不能再通过简单命令式的方式规定大学生的行为方式,而应巧妙地运用网络媒体来营造思政教育的氛围,在尊重大学生合理的“个人需求”的基础上,注重引导教育,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思政教育环境和机制。
4.2利用高校思政教育的“创造性供给”解决“需求差异性”
大学生的“个人需求”往往是建立在满足个人身心基础上的享乐的需求。如大学生喜欢上网游戏、娱乐、购物、聊天等,这些都能够满足他们的各类欲望,带来他们快乐。但如果从事这些活动的时间与学习有所冲突,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就要根据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创造性地形成思政教育“有效供给”,为大学生正确分辨主次、合理分配时间指引方向,及时为大学生提供符合思政教育规律和时代特点的高校思政教育产品,提倡发扬大学生积极的“个人需求”,抑制和疏导大学生消极的“个人需求”;同时通过思政教育为大学生的未来指引方向,引导学生知晓“社会需求”,认清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并将其作为进一步的努力方向和发展轨迹。
4.3不断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主动接触关注学生
思政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思政教育工作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思政工作的成效。传统意义的思政教育工作通过“两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展开,受教学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师往往也只能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但在网络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包括“两课”教师和辅导员),通过网络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和大学生们共同探讨他们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把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收集,并及时回复和处理,尽可能地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交流环境,为后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思政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如计算机日常软件处理、网页设计、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创造机会接触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真情实感、懂得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特点,掌握他们所关注的焦点。
4.4增强思政板块吸引力,提升网站思政教育功能
网络时代,思政教育网站成为了教育者和学生集中的阵地,只有不断充实先进的文化内容和探索适合思政教育的新形式,才能赢得大学生们的喜爱。首先可以从版面布局、字体颜色和插图等方面下功夫,再加以明确的思政版面和主题,要求内容紧扣现实,是学生们关注的社会焦点、学校热点,这样有助于拉近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网站内容要做到不断补充更新,以满足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需求,进一步发挥思政教育工作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永霞.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冲突与整合[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04):1925.
[2]季俊杰.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垄断现象的经济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04):2632.
[3]韩亚菲,蒋凯.理解高等教育市场:理论综述与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05).
[4]付桂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学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3,(03).
[5]张云,武智.刍议网络视域下加强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J].企业导报,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