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华
摘要:概念考查是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内容,也是选择题这一题型在选拔性考试中命题的主要着力点。但如果命题者自身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把握出现偏差,那么试题考查的信度就难以得到保证了。自主命题以来,高考历史江苏卷试题质量不断提高,但下列年份的这些选择题,在概念考查的设计方面似乎还值得商榷。
关键词:历史考题;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058-02
[2007·13](2007年第13题,下同)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片段是: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
本题涉及的概念是中国近代史,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题干部分第一句的陈述虽然形象,但在科学性和严谨性方面却略显不足。因为南京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的地方,所以说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尚属差强人意;而把南京当作中国近代史的终点,显然依据不足。因为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仅为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标志,并不能表明民主革命任务的基本完成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束。众所周知,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终点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胜利。而民主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比较公允的观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因此,本题的选项设置和参考答案都有勉强之处。试题要带有地方史的因素这没错,但不必为带上地方史的印记而损害其科学性和严谨性。
[2008·8]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A.洋布外观漂亮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D.洋布价格低廉
本题涉及的基本概念是“最根本的武器”,这显然是一种比喻,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概念。从历史学科的角度看,其对应的本体应该是指“根本原因”。本题的参考答案“洋布价格低廉”,确实是洋布战胜土布的重要因素,但这只是其战胜土布的直接因素,而不是根本因素。“最根本的武器”即根本原因,应该是西方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方式的先进性,这使得英国生产的洋布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大低于中国的土布,从而在与中国土布的较量中轻易获胜。因此严格来讲,本题没有答案。
[2008·20]1946年,美国前总统胡佛发表声明称:“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本题涉及的基本概念的是北约和欧共体。试题中所说的“美国态度变化”,实际上指的是二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1972年,美国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比较复杂,而从试题选项的设置上看,均指向了美欧关系,当然只能从美欧之间的力量消长和变化来考虑,据此来看,选项A也不能说没有道理,考生选择这一答案也不能算错。而从历史概念的严谨性角度来看,由于试题材料情境创设方面的偏差,本题的所有备选项均把北约与欧洲混为一谈,特别是参考答案D,更是把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欧共体与政治军事集团北约混为一谈,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
[2009·9]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本题涉及的基本概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本题的参考答案C本身并无问题,而选项A的说法存在着明显的瑕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是五四运动,其基本“终结”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因此,选项A中“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就应该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本身,“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们之间的过渡阶段,当然就应该是指二者基本完成的标志性事件,即新中国建立和三大改造完成之间的历史时期。众所周知,这一时期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过渡时期,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革命性质上文已有陈述,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显然,命题者出现了疏忽,混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因此,由于选项A的表述不严谨,造成了本题答案的不唯一,学生选择了A,也应当得分。
[2009·14]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本题涉及的基本概念是“新航路开辟前”和人类文明相对孤立发展的主要原因。“新航路开辟前”并非是一个确切的时间概念,命题者所指实际上应该是欧洲进入近代即1500年前后这一时间点以前。但是假如在这一时间点以前,人类尚未具有克服地理障碍的技术手段,那么,新航路开辟又怎么可能进行呢?所以,这道题以“新航路开辟前”作为时间标识进行考查,实际上导致了自相矛盾的局面。另外,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发展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着很强的主观性。本题的参考答案确定为C,这是典型的欧洲中心论主导的结果。实际上,从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而言,早在宋代,中国文明的发展,就已经为人类文明打破区域发展创造了基本的条件。而人类对整体世界的认识问题,跟人类的技术水平一样,都不是人类文明摆脱区域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本质上讲,本题考查的实际上是广义上的全球化问题。说到底,全球化的初始动力应该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具有扩张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并强劲发展以前,人类文明是不可能突破区域发展,相互紧密交融、连为一体的。因此严格来讲,本题没有答案。
[2011·12]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
本题涉及的基本概念是古代雅典的贵族专权局面。众所周知,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梭伦在公元前6世纪初进行的改革,把雅典引向民主政治发展的轨道。他实施的财产等级制,以基于财产多寡、而非基于出身的血统作为分享政治权力的依据,使工商业奴隶主得以分享政治权力,从而打破了雅典旧氏族贵族把持国家政权的局面。可见,依照史学界通行的观点,“打破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的应该是梭伦改革。而题干部分所引材料涉及的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措施,以地区而不是以血缘作为划分选区的依据,其作用应该是基本铲除就氏族贵族的特权,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本题这一答案的拟制,容易在考生中引发对这两个改革作用的模糊认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清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2]李柳.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课与课衔接问题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