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平++董玉++王鹏
摘要:目的收集整理相关眼底出血疾病资料,归纳相关中医及西医病名,总结症候分型,证治分型,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提出应规范其中医病名为“眼底血证”。方法通过对古代眼科名著相关眼底出血疾病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相关病名;通过现代数据库收集、整理近5年相关眼底出血疾病资料,归纳相关中医及西医病名。结果总结症候分型;收集整理本科相关眼底出血疾病病例,归纳相关中医及西医病名,总结症候分型,证治分型,收集数据,统计分析。结论规范统一眼底出血疾病的中医病名及证型,保证诊断标准的统一和中医科研的准确性。
关键词:眼底出血疾病;眼底血证;临床证型
中图分类号:R276.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1-0105-02
各种原因导致的眼底出血疾病包括现代医学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盘血管炎、高血压眼底出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湿性)等疾病。
1中医病名
1.1在《中医眼科学》中“暴盲”指眼外观端好,而视力骤降的内障眼病,对眼底出血疾病又分称为“络损暴盲”,“消渴目病”,“云雾移睛”等[1~2],以上此病名将视力下降缓慢,出血量相对不多,对视力损伤不太严重的“视瞻昏渺”之眼底出血疾病遗漏掉。而“暴盲”这一中医病名,概括了视力急剧下降的各种眼病,包含了现代医学“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盘血管炎、视神经炎、视网膜脱离”等眼病[1~2];“视瞻昏渺”则包含了现代医学中的各种黄斑区病变、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如老年性黄斑变性(干、湿性)、Stargardt病等[1~2];“云雾移睛”又包含了现代医学中的“玻璃体混浊、玻璃体液化、玻璃体后脱离”等[1~2]。导致中医病名一个中包含多个西医疾病,而同为眼底出血疾病,又可称为多个中医病名。
1.2通过对古代眼科名著相关眼底出血疾病资料的整理,古人由于受历史条件及解剖知识的局限,检查方法的落后,对眼底出血证的认识有其局限性,古人仅能从患者的症状表现来给予病名诊断,如眼外观端好,而视力骤降的内障眼病,诊断为“暴盲”,视力下降缓慢的内障眼病,诊断为“视瞻昏渺”,而眼前黑影飘动的内障眼病,则诊断为“云雾移睛”。现代拥有先进的检查方法,发现眼底出血疾病应为血证[3]范畴。血证一词见于《血证论》,《血证论》为清·唐宗海(1851~1908)著,成书于1884年。血证不外有形之血和无形之血2大类,即—类是血液溢于体外,如吐血、咳血、鼻衄、唾血等,一类为各种瘀血、蓄血等。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身体内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4]。
1.3通过现代数据库收集、整理近5年相关眼底出血疾病资料,归纳相关中医及西医病名,总结症候分型。由于眼底出血疾病在中医眼科诊疗工作中缺少规范统一的病名,导致在各种中医药科研和论文中,眼底出血疾病均以单一的一个西医病名来论述,而没有从中医规范的病证方面论述的。而对于中医临床和各种中医药科研、论文,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使用准确而规范的中医病名,不应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眼底出血疾病中医病名的不统一、不规范,不利益中医眼科的临床观察和科研研究。
2眼底出血疾病辨证分型和病种
2.1辨证分型笔者收集整理本科2013年7月—2015年6月治疗眼底血证[4~5]321例,归纳相关中医及西医病名,总结症候分型,证治分型,收集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导致眼底血证[4~5]的各种眼底疾病进行构成比分析,对眼底血证[4~5]证型分类进行构成比分析,分析如下:肝胆实热13例为4.05%;肝肾阴虚149例为46.42%;肝脾不调111例为34.5%;脾肾两虚23例为7.17%;脾虚肺热25例为7.19%;共计321例。
2.2病种静脉阻塞87例为27.10%;静脉周围炎44例为13.71%;视盘血管炎19例为5.9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7例为17.76%;玻璃体积血46例为14.33%;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52例为16.23%;视乳头炎11例为3.42%;Coats病5例为1.56%;共计321例。
3讨论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处于动态平衡、协调的状态。眼虽是局部器官,但它与全身,尤其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中医施治的核心内容就是整体观和辨证论证,整体观将人与病证相关的各种因素纳入到诊治的思路中,辨证论治则体现出了个体化治疗的差异,正是因为中医具备这种特色内涵,才会越千年之变,仍具生命力。
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强调整体观和辨证观,并多以症为病,病证结合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基本方法。一种疾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出现同一证候,应辨证地看待病、证和个体的关系,一方面在治疗中主要着眼于“证”,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另一方面又要将宏观的整体与微观的局部并重,既突出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辨证法思想,同时既要把辨病与辨证紧密结合起来,又要辨证地看待各个患病的机体特性,把握病机随证施治,祛除病邪,调整脏腑功能,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最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病名诊断在中医医疗实践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利于临床施治,这是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对眼底出血疾病的中医病名及临床证型研究,统一眼底出血疾病的中医病名——眼底血证[4~5],症候分型,证治分型,掌握眼底出血疾病的病变规律,给予系统、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针对这一类病症的病因病机,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手段,探寻和确立治疗这一类病症更有效的方法,突出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优势,体现中医临床诊疗特色,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使临床诊疗和科研有一个评定的准则,保证诊断标准的统一和中医科研的准确性,提高中医眼科科研水平,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中医药标准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广州中医学院.中医眼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曾庆华.中医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3]清·唐宗海.血证论[M].北京:中医古藉出版社,1998.
[4]唐由之.肖国士.中医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5]詹文涛,吴生元.云南师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荟萃[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