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焱
【摘要】 目的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方法 90例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5例。对照组予以重症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注射胺碘酮。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治疗前后心脏指数(CI)、平均动脉压(MAP)和心脏射血分数(LVEF)。结果 观察组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3.3%、95.6%、6.7%, 对照组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7.8%、82.2%、22.2%,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观察组的CI为(2.12±0.33)L/(min·m2), MAP为(74.37±5.34)mm Hg
(1 mm Hg=0.133 kPa), LVEF为(32.20±5.45)%, 对照组的CI为(2.22±0.45)L/(min·m2), MAP为(75.12±4.29)mm Hg,
LVEF为(33.19±6.20)%, 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I为(2.56±0.50)L/(min·m2), MAP为(89.90±5.60)mm Hg, LVEF为(50.20±5.00)%, 对照组的CI为(2.27±0.41)L/(min·m2), MAP为(82.01±5.78)mm Hg, LVEF为(41.12±6.07)%, 治疗后两组的CI、MAP以及LVEF分数均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予以胺碘酮治疗, 效果显著, 不良发应发生率低, 可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静脉注射;胺碘酮;重度心力衰竭;快速心律失常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3.116
心力衰竭是我国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主要是由于冠心病、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等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 导致心脏发生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 使心室泵血功能低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患病率较高, 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1]。本文主要对胺碘酮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2015年收治的90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5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25例, 年龄56~80岁, 平均年龄(69.5±3.5)岁, 病程3~18年, 平均病程(9.5±2.9)年;观察组中男22例, 女23例, 年龄57~81岁, 平均年龄(70.5±3.5)岁, 病程2~20年, 平均病程(10.6±3.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相关检查符合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②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均为Ⅲ~Ⅳ级;③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2 排除标准 ①严重的肝、肾等器质性疾病患者;②药物过敏患者;③严重的精神及智能障碍患者;④治疗依从度低, 不愿加入本研究患者。
1.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予以心内科常规对症治疗, 主要包括:入院后予以心电监护, 减少静脉回流(患者采取坐位或卧位)、扩张外周血管、吸氧、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等治疗, 在治疗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法国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 规格:150 mg/支, 国药准字J20130036)静脉注射, 主要方法为:首先予以患者静脉推注胺碘酮150 mg加以20 ml葡萄糖溶液稀释, 并在10min内注射完毕, 随后予以1 mg/min静脉推注, 6 h后改为0.5 mg/min静脉滴注, 用药3 d。
1. 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不良反应, 以及治疗前后CI、MAP以及LVEF。
1. 5 疗效判定指标 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 ①心律失常:显效:心律失常24 h内转为窦性心律, 临床症状消失;有效: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减少, 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心律失常发作次数无减少, 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②心力衰竭:显效:心功能改善>1级, 临床症状消失;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 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无效:心功能等级无改善, 临床症状无减轻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有效+显效)/总例数×100%。不良反应情况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低血压、静脉炎等症状, 不良发应发生率=不良反应/总例数×100%。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SP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心律失常治疗有效25例, 显效18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6%, 心力衰竭治疗有效20例, 显效22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心律失常治疗有效20例, 显效17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82.2%, 心力衰竭治疗有效20例, 显效15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77.8%,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I、MAP以及LVEF指数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的CI为(2.12±0.33)L/(min·m2), MAP为(74.37± 5.34)mm Hg, LVEF为(32.20±5.45)%, 对照组的CI为(2.22± 0.45)L/(min·m2), MAP为(75.12±4.29)mmHg, LVEF为(33.19± 6.20)%, 治疗前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I为(2.56±0.50)L/(min·m2), MAP为(89.90± 5.60)mm Hg, LVEF为(50.20±5.00)%;治疗后对照组的CI为(2.27±0.41)L/(min·m2), MAP为(82.01±5.78)mm Hg, LVEF为(41.12±6.07)%, 治疗后两组的CI、MAP以及LVEF分数均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3例不良反应情况, 其中1例患者出现恶心, 1例患者出现腹痛, 1例患者出现呕吐,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对照组患者发生10例不良反应情况, 其中5例患者出现恶心, 2例患者出现低血压, 2例患者出现静脉炎, 1例患者出现呕吐,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逐年增多, 由于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终末期的综合征, 患者病史较长, 使患者的各项身体机能严重下降, 如肝、肾功能减退, 心脏电生理变化等, 所以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多数伴有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又加重了患者的心肌缺血程度, 成为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 3]。
对老年重症心力衰竭伴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应该首先改善患者心律失常的症状[4], 常规治疗原则以吸氧、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等治疗方法为主, 在笔者的研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胺碘酮治疗, 结果观察组的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I、MAP以及LVEF指数均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从研究结果中可看出常规治疗的治疗效果并不显著,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则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盐酸胺碘酮是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药。胺碘酮属于轻度非竞争性的α及β肾上腺受体阻滞剂, 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脏电生理变化, 延长心肌细胞细胞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 有利于减少折返激动[5], 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 可选择性的扩张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 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降低心肌耗氧量, 主要适用于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W-P-W综合征的心动过速等情况, 在老年重症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患者中加用胺碘酮, 可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对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予以胺碘酮治疗, 效果显著, 不良发应发生率低, 可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乔印涛, 张雅.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27(16):2140-2141.
[2] 陈朝大.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北方药学, 2015, 12(6):66-67.
[3] 常当宁.胺碘酮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吉林医学, 2013, 17(5):3352-3353.
[4] 李海峰.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临床分析.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 46(9):1113-1114.
[5] 陈德容.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北方药学, 2015, 12(2):68-69.
[收稿日期:2016-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