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锋+傅兴春
[摘 要]
系统梳理了活动元教学思想发展及理论基础,分析活动元教学原理在各学科中的推广情况及应用新特点,总结活动元教学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成效,展望活动元教学原理未来在各学科中的应用。
[关键词]
活动元;教学设计;活动教学
一、活动元教学设计的提出及理论内涵
新课程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与学方式,重视达成三维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方法和能力等课程理念。我国教育界顾明远、田慧生等专家学者对活动教学、活动课程、活动教育等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落实新课程理念。这些理论探索有效地指导中小学课堂探索活动教学。
如何让活动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活动教学?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傅兴春老师在新课程早期探索了活动元教学设计,在《课程·教材·教法》等刊物较完整阐述有关活动元教学设计理论内容,并出版了活动元教学设计理论专著《新课程活动元教学设计和教学原理》。
活动元是指,在教学中为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中的一个或几个子任务而进行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为更高效开展活动元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把活动元进行归类、抽象相同的教学程序,形成活动元模式;然后结合教师的个人特点及相应教学资源,建立活动元模式库。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提取自己活动元模式库中的活动元模式,根据教材特点、教学资源情况、学生实际等因素进行活动元设计,再将一个或几个活动元有机组成课堂活动方案,而这个过程即为活动元教学设计。
二、活动元教学理论的实践及推广情况分析
活动元教学设计原理深入浅出,教师通过自学能比较容易地了解其要点。特别是通过短期培训,教师能较好地领会其内涵,能应用该原理开展活动元教学设计,并进行初步的课堂教学实践。这一教学原理在多个课改实验区进行了推广,推动了较多教师、专家深入地开展活动教学理论研究。为了解活动元教学理论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有关网络文献,梳理当前研究现状,并进一步分析其研究趋势。
在中国知网以“活动元”为主题,显示有关教学文献45篇,其中标题包含“活动元”的文献25篇,标题包含“活动元”的硕士论文1篇。作者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江苏、北京、辽宁、浙江、广东、重庆等省市,其中以福建、四川、江苏居多。另外,以“活动元”为主题,用百度进行网络搜索,发现四川省开展了较多以“活动元”相关的课题研究及教学教研活动。有关“活动元”教学文献中,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分别为:傅兴春老师《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应用活动元教学设计的研究》、王宝斌老师《“活动元”教学设计理念下的化学探究》、钟玉辉老师《“活动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陈国君老师《“活动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从文献研究,可看出“活动元”教学设计思想已被大部分课改区教师接受,并逐步在课堂实践中推广应用,提升了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在应用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地研究,推动了“活动元”教学研究在理论、学科具体操作上的快速发展。
三、活动元教学思想发展梳理及理论基础
(一)活动元教学思想来源于活动教学思想
活动教学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代教育家孔子及《学记》都有涉及。最突出的是荀子主张:“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由此可以看出,荀子强调“行”在认知过程的重要地位。国外,早期活动教学思想来源于法国教育家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潮,认为学生的学习都以经验为基础,学生应通过活动获得经验,获取相关知识。
真正推动活动教学思想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家杜威,他认为教育应以儿童及其活动为起点、目的、中心,个体要获得真知,必须在活动中主动去体验、尝试、改造,在“做”中“学”。
我国早期开展活动教学研究的是陶行知及他的“生活教育”,陈鹤琴及他的“活教育”实验,他们都提倡学生的学习更多应通过生活、实践等活动来进行。
当前,我国教育专家学者也重视活动教学的理论研究。田慧生研究员认为,活动教学不仅在认识上突出了能力培养和素质整体发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它在实践中找到了促进学生能力及素质整体发展的基本途径——即学习者的主体实践活动。顾明远教授提倡,在当前的新课程教学中实施“活动教育”理念,主张“儿童成长在活动中”。“活动”指的是儿童参与的一切活动,既是课堂的学习活动,也可以是课外的活动,或是校外的实践活动。
总体上,活动教学从本质上是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思想。活动教学的实施,体现了师生关系的一种重大改变,即“儿童不是通过接受现成的正确行为的道理和规则而接近成人状态,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亲身经验以达到正确的行为”。
(二)活动元教学理论基础
哲学基础是实践论。人的知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特殊的“学习实践活动”,获得了真正的认识。
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认为,认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以已有的认识结构为前提,在活动中经过同化、顺应等步骤,最终形成新的认识结构,如此循环。
教育学基础是学生主体论。生动活泼的课程形态是由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四个活性因素构成的。其中,主体参与居于核心地位,它是课程系统产生的根本。只有学生主体参与课程系统,才会促进他们对课程内容、活动等的理解。以主体参与为本位的课程可以表示为:“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生命体验”。知识、能力、价值观是学生只有在主观能动地参与教育过程中而获得,参与就是活动,所以,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四、活动元教学原理在各学科中应用新特点分析
在45篇有关以“活动元”为主题的文献中,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8门学科。其中以在化学科中的应用最多,文献最多,文献级别最高,有2篇论文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化学教育》等核心刊物上。
活动元在各学科教学的具体应用上,傅兴春老师在专著《新课程活动元教学设计和教学原理》中,系统阐述了相关要求:学生主体性;以活动流为开展方式;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有明确任务及任务体系。
在后续研究中,赵梦奕老师、王宝斌老师探索了如何通过学案导学来引导在活动元中学生开展相关的活动,提升了活动的可操作性,提升了活动的效率。王宝斌老师、祝丽华老师探索了通过活动元开展复习教学,对复习内容进行活动设计,改变了复习中灌输式、题海式低效枯燥的过程,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从另一种侧面复习相关内容,提升了复习的效果。
此外,各学科在应用上也根据学科特点开展相应的探索。如理科类科目,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升活动的目的性;同时,注重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语文、英语语言类学科,要注意在活动中创设“真实”语言环境,并在活动中注意语言的应用水平。政治其他文科类科目,要关注在活动中情感体验,提升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性。
总体上,各学科实践的“活动教学”,更注重实效,不会“为活动而活动”。相应的“活动教学”能较好地实现为教学目标而设计,较好地应用活动优化教学过程,较好地关注学生思维的参与,较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五、活动元教学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成效小结
大部分的文献,更多地是建立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教学原理进一步理论提升。通过在教育教学一线实践活动元教学原理,大部分文献都比较认可活动元教学理论所要达到的目标:实现教学设计的重点从“教”到“学”的转变,较好地转变教与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理念,较高效地达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较好地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效果。此外,从文献所反馈信息中可发现,通过大部分的作者实践检验,发现活动元教学原理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尤为突显,本文结合化学科教学实例予以说明:
(一)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意义建构
活动元教学设计强调,学生应通过教师所提供的充分的教学资源,创设有意义教学情境,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有意义建构,学生有效地开展深度学习。活动元教学模式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分析,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把还原后的知识背景,设计成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
在元素周期律教学中,设计如下学生探究活动:
活动1:观察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关系
活动2:作图:“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和核电荷数的关系”
活动3:探究同一周期元素性质变化(探究第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活动4:探究同一主族元素性质变化(探究第一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学生对元素周期律有较感性的认识,结合相关的交流及教师点评、引导梳理,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学生也就较好地建构了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二)发展学生个性
“活动元教学设计”基于活动过程的多元包容性,为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提供了空间。该设计且可培养学生的逻辑一数理智力、身体一运动智力、自然观察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言语一语言智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我反省智力。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的个体或群体实践活动,努力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促使他们自觉参与、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指导、独立思考、自我评价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的生成,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科学自主意识和自主创造能力的人。
在有关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在整节课小结环节设计了以下活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阐述对原子的认识。学生在活动中各显身手:有的小组用图形展示原子的空间结构;有的小组用数据形容原子中各微粒的大小关系;有的用拟人的语言描述原子大家庭中各个成员的习性,甚至在这个基础上,有些小组的同学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描绘原子中各成员的特点;也有同学用班级体育用品中的各种大小的球来模拟原子模型。总之,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按自己最善长的形式表征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让学生能较完整地表征对原子的整体认识;同时,也利用学生活动资源,让全班同学从不同侧面更深入、更完整地认识原子结构。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三)挖掘活动的育人价值
每个活动元的设计都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活动元教学原理从功能层面来看,其价值取向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身心素质(科学思想、意志品质、合作精神、求真态度)。顾明远教授指出,应充分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提出活动教育的理念。活动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成长。活动教育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加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智慧、能力和技巧,体悟人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品质和完善的人格。顾明远教授强调,学生的活动应从课堂走向课外,活动教育中的活动,包括学校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和社会上的各种活动。学校是学龄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但不能把学生关在校园内、课堂中,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并在活动中体验人生,学会与人交往、沟通与合作。总之,学校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在复杂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比如有关在“白色污染”教学时,课前让学生查找并了解有关塑料的相关化学知识,特别是其用途及危害,甚至可以调查人们使用塑料的相关情况;课堂中组织对塑料利与弊的辩论活动。设计这些活动的目的:作为“白色污染”内容,学生在生活及其他学科学习中也有所了解,在化学教学中关键是从化学视角认识塑料及其使用,如何看待塑料的利与弊。这些更多是化学教学中情感领域的问题,更多需要学生通过活动达成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更深入了解塑料的知识,亲身体会塑料等化学用品带给人们的便利及其问题,再通过课堂的辩论,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如何“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化学问题,更深刻体会化学及其技术是中性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在应用化学及技术时应“兴其利,抑其弊”。
六、活动元教学原理应用展望
伴随着我国这一轮课程改革推进,活动元教学原理从创立到得到老师们认可,并得到推广。它为推进课改的深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效开展素质教育起到一定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这一教学设计理论也得到不断发展。
2015年3月30日,我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些目标的实现,更需要在生动活泼、更有意义的活动中完成。在教学的设计和组织上,需要选择或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设计学习问题和学习活动,在教学设计组织上,要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和教学策略,创设与现实生产、生活紧密关联的、真实合理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组织适当的学习活动(如基于合作和探究的体验式的学习)帮助学习者灵活地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在复杂性和结构化程度不同的情境中,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与情境的持续互动中,不断尝试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将知识技能的学习转化为认识自然或世界的视角、观念、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体验和建构,形成(跨)学科观念、(跨)学科的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提高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形成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深入开展活动教学,特别是基于活动元教学原理指导开展教学,也将是下阶段深化课堂改革、提升课程实施质量的重要抓手。
以活动元教学原理为切入点,可较好地解决活动教学设计及实施中的操作问题,实现高效地开展活动教学。活动教学是一种生成性较强的高水平教学,对于课堂实施者的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活动元教学开展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在应用活动元开展教学中应注重: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论水平,提升教师课程实施水平,提升活动的设计能力,提升教师课堂活动组织调控水平。此外,为更好地开展活动元教学,需要建立更加完整的活动元库,及时开发丰富教学资源。
[参 考 文 献]
[1]傅兴春.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应用活动元教学设计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8).
[2]田慧生.活动教育引论[J].天津教科院学报,1999(2).
[3]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1998(04).
[4]吴惠青.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1).
[5]赵艳清.活动元教学设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6]傅兴春.新课程活动元教学设计和教学原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7]陈云生.化学课堂活动元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11).
[8]周业虹.活动元教学设计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09(10).
[9]张仁波.“活动元”教学与发展学生个性的若干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3).
(责任编辑:张华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开展活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以中学化学学科教学为例(MJYKT2016-17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锋(1975-),男,福建漳州人,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化学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化学教育教学研究;傅兴春(1963-),男,福建龙岩人,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化学教研员,中学正高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化学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