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欣赏古诗之美

2016-12-26 08:14骆爱红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10期
关键词:赏析

摘要:古代诗歌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对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文化的承传都不可或缺。尤其是一些名篇,经过历史批沙沥金的淘洗选择,成为了语言的典范。

关键词:中学古诗;悟透;析清;赏析

古诗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但从实际教学过程及实效来看,不少语文教师并没有将其提高到应该重视的地位。

在最近的一次教学观摩中,执教者的表现更加激起了笔者的相关思索。这是一节以《木兰诗》为题的古诗教学课,执教的流程大致为:介绍北朝民歌的基本常识,学生诵读诗歌,讲解诗歌大意,理解木兰独具的英雄情怀。应该讲,这是一节“四平八稳”的诗歌新授课,基本能将本诗的主要内容呈现给学生。但不容忽视的是,执教者更多是在“呈现”教学内容。

从教学论角度出发,教师的教必须以学生的学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考评指标,一旦学生的学没有在纵深层次发生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生,教师的教就成为无用的摆设。就上面提及的这节课而言,它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教学没有针对文体开展。在平时教学中,不少教师习惯于沿用其惯用的教学方法。白话文、文言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中国的、外国的这些应该有所区别,但是有些教师则是没有区别,统统用“一招鲜”的方式解决。其实,这是典型的教学懒惰行为,是教师们不作为的突出表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变化,平淡乏味。就如这首《木兰诗》,它是一篇北朝民歌,在古代是可以传唱的,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教师应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品鉴。

教学没有基于学生品鉴。对于教学活动,教师们往往都具有自己的主见。例如,对于这首《木兰诗》,执教者大多具有这样的观点:古诗距离现代生活遥远,与当代学生的话语表达习惯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主导的文本内容梳理就成为必要。于是,在这种教学主张的牵制下,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最多知道这首诗歌“是什么”;至于它“为什么”和“怎么这样的”,他们没有涉足的权力和机会。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古诗学习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只要知道它是什么就行。但事实是,只要给予全新的诗歌文本,学生大多是无从下手。

教学没有透析文本之妙。教材编写者都是有智慧的,能够被他们选中的文本本身就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但可惜的是,作为教学行为之中文本的最先赏鉴者,教师自身没有发现包含其中的精妙之处;或者有时发现了,但没有用心地引领学生共同发现。在上文提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显然没有在这方面重点用力,这不能不说是整节课的最大缺漏。为此,深度研习文本就成为紧要之事。

在古诗教学方面,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三个转变。

一、转授为悟,悟透古诗表达之美

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首先应该做的是放弃个人主导的传授,转为先引导学生进行浅表性的阅读,悟一悟诗歌的语言表达之美。

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木兰诗》的文本。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注意搜集学生的诵读特点,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接着,播放音频资料。这个时候,教师还是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学生体悟自己的诵读与经典诵读的差异,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知:原来古诗与其它文体是不同的,诵读也是有差异的。然后,教师再“伺机而动”,交代北朝民歌的特点、诗歌诵读需要注意的事项,揭示学生诵读存在的一些不足。此后,再让学生尝试进行变革性的诵读。需要提出的是,如果教师自身掌握诵读的本领,这就更具教育感染与引导意义,能让学生喜欢上诗歌鉴赏。

二、转点为析,析清文本思想之美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的点拨是必须的,但不应该成为常态。如果点的分量过多了,它就会成为事实上的传授、灌输。为此,在古诗教学中,执教者务必须掌握好这个度,只是在学生陷于学习困境之时,才适时、适度地伸出“援手”。

经由文本诵读之后,学生对诗歌内容会有初步的感知。此时,教师要组织学生继续开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活动。具体操作时,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诗歌文本的基本内容。对于这个步骤,一般学生都会知道一些,都能指出木兰代父从军的内容。但仅仅有这个还不够,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发掘、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思想内涵。于是,再次的诵读就成为必须。需要注意的是,这次的诵读具有了另一种目标指向——透析文本内蕴的深层思想内容。慢慢地,诗歌的意蕴逐渐浮现:从“昨夜见军帖”中,学生读出了军情的紧急;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读出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从“不用尚书郎”中,读出了木兰不贪念功名和思归心切等等。原来,这首诗歌在代父从军这个中心主题的统领下,内蕴了众多子主题。

三、转讲为赏,赏鉴诗歌技法之美

作为独特的文学类文本,古诗之中内蕴了丰富的技法。对于中学生而言,这些技法具有极强的赏鉴和运用意义。作为教学行为的启发者,教师首先应作出一个极具变革性的改变。教师不能孤芳自赏式地讲解诗歌文本中有哪些技法,其中重点又有哪些。教师要做的,一是自己以提问的方式,指出哪些地方的表达比较有特色,让学生自己尝试赏鉴;或者直接引导学生再读文本,自行发现和品析技法之美。

就《木兰诗》而言,可以从叙事手法和描写手法两个层面进行赏析。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梳理事件的全过程,发现其中表现出的详略得当、避虚就实、以小写大等手法。梳理出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赏鉴这些手法运用的效果,更可以以此为新鲜元素,“注入”以往的记叙文中,提升学生习作叙事技法层次。就人物描写而言,本诗同样具有众多比较突出的技法:对偶、排比、互文、比喻等修辞,细节描写等。在这方面,教师的核心工作就是鼓励学生开展发现性、品鉴性阅读,让他们自行发现妙处,自行比较自身写作与课文的差距,继而引发强烈的学习冲动和行为。

古诗学习是比较困难的,这是事实,但不应成为古诗教学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教师先要沉下心来,研习适宜的诗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也能潜心诵读、品读诗歌文本,继而经由层级性的学习活动,发现其内蕴的表达之美、思想之美和技法之美。

参考文献:

[1]熊言安,姜若虚. 《木兰诗》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3,(3).

[2]谢澹.让“知识教学”成为“发现之旅”——以《木兰诗》为例[J].语文学习,2014,(10).

[3]许福德,付瑶. 中学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学刊,2013,(2).

作者简介:骆爱红(1975—),女,江苏省南通市如皋高新区实验初中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赏析
汉字赏析(广、上)
书画作品赏析
画作赏析
书画作品赏析
书法作品赏析
数列新颖题型赏析
青年画家作品赏析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