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

2016-12-26 17:44陈旭东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6年7期
关键词:味道文学课文

陈旭东

在日常教学中,尽管语文教师非常用心、用力地上课,但仍有相当多的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无论教师如何改变,课堂仍缺乏生气和活力。语文味道指的是语文课堂应充满意味、趣味、情味、韵味。语文味道是一种教学境界,一种教学魅力,也是一种教学能力的体现,它能够使师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获取文学创造性的灵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全面进步。

一、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的魅力

教学艺术贵在发展创新,不可拘泥传统和固有思维而一成不变。无论什么样的课文,如果我们都按照“历史背景”“作者介绍”“生字新词”“段落分析”“思想主旨”“习题作业”等模式对课文进行“粉身碎骨”式的分析,那么本来精美的文章就会被我们讲得毫无语文味道,学生难免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感。有的老师青睐于多媒体教学,往往把大量的音乐、图片、视频灌入课堂之中,虽然效果比说教式强,如果不注重对语文味道的挖掘,那么只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愉悦,还是不能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文学味道。现在课本内的文章篇篇经典,就连插图的设计、色彩的搭配都散发着文学的幽香,美的语言、形象、精神、文化处处涌现。语文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到文学美的魅力。因此,在日常授课中,语文教师要注意挖掘课文的文学魅力,不仅要让自己清楚,更要让学生明白,创新自己的教法,活用各种手段,把每篇文章的知识含量和文学魅力全部展现在学生眼前。

二、语文教师要锤炼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教育智慧

许多教师的课堂沉闷无趣的原因是在于教师自身文学底蕴不足。俗话说“肚子没食心里慌”,如果意识到自己文学底蕴不足还可“临阵磨枪”,进行网络资源化为己用;但如果明知自己文学底蕴不足却偏偏“知足常乐”,恐怕这课堂也只能一直沉闷下去,很难再“枯木逢春”了。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学素养才能有能力进行课堂文学语言改革,营造浓浓的文学氛围。当教师的语言为众多学生折服,当教师的教学艺术为众多学生欣赏喜爱,学生自然“亲其师,信其道”,会自觉地投入心思去偏爱文学、从而为感悟文学、创造文学奠定基础。另外,教师的教育智慧也是一门值得终身研究的科学。面对语文基础参差不齐、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一刀切”的做法往往会使我们的教育陷入僵局,“多样化”教学往往会赢得大众喜欢,对哪些人采取何种教学措施更为有效值得教师经常深思,这就是教育的智慧,这种智慧的拥有不是光靠参看别人的经验就能有效,它需要教师用心去发现、创造,并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当我们拥有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教育智慧,我们才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践行教学艺术,让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道”便不是一件难事。

三、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语文味道”诵读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诵读能力是能够反映出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一面镜子,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把训练重点放在了能读、会读阶段,置于能否读出感情、读出感染力却表示为难。诵读不是简单地读一下了之,它需要诵读者模拟作者的身份,进入作者创作时的主观世界,把作品文字变成活的语气,读出作者的感受和理解,读出作者的语感和情趣。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语文味道”诵读能力的培养,要在学生能读、会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能读好的本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诵读能力的自觉锻炼,教师范读时要尽量做到精彩,唤起学生发展此项能力的欲望。在点评学生诵读情况之时既要肯定学生的成功之处,同时还要对其在发音、停顿、轻重、快慢、语调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说明提高建议。学生诵读能力的提升不是短时间内便能收到成效的,教师对此项能力的训练必须有足够的诚心和耐心,尽量多开展诵读活动,讲前范读、讲中范读、讲后范读,使我们的每一句表达都适合于情景教学的文章,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诵读能力。我们可以先从纠正学生普遍的“唱歌式”阅读弊病开始做起。当课文分析完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展开诵读比赛,可采用指定学生诵读、学生自己选段读、学生小组齐读、学生分角色演读、男女同学赛读、配乐配景朗读等多种表演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诵读兴奋点,必要时我们也可以一句话一句话地辅导训练。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发展潜力是不可限量的。当诵读训练成为学习中的习惯,在诵读时加入自己的感悟体会便能迎刃而解,也就是初步形成了具有“语文味道”的诵读能力。

总之,语文味道重在品尝、妙在享受,语文课堂能否教出语文味道关键在语文教师自身。只要我们语文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够激发出来,学生就能成为掌握自己学习进步的主人,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一定能成为学生喜爱的文学殿堂。

猜你喜欢
味道文学课文
中秋的味道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我们需要文学
快乐的味道
背课文的小偷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夏天的味道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我与文学三十年
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