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华平
诗歌是世界语言文学中最美的文学艺术之一,其精练的语言形式、韵律十足的音乐美、各种情感的表现手法能很好地寄托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情感的传达。我国诗歌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在几千年前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直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广泛地对社会生活进行折射,一直发展到现在的近代诗,其结构形式不断变化,但诗歌的创作理念永恒不变。因此,学习诗歌对于了解我国历史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在初中语文基础教学中诗歌体裁被广泛纳入教材中。诗歌教学在基础教学改革的形势下教学方式应该有所革新,重在对诗歌的各方面鉴赏和剖析,加强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从韵读、品读到与诗人的感情共鸣。
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方向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语文诗歌教学要求学生能欣赏作品,品味作品内涵并拥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知。这就要求诗歌教学不仅仅限于传统教学中对于诗歌内容的分析以及诗歌中运用的手法等缺乏深层次的升华的表面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禁锢,摒弃以往串讲背诵的教学方式,开放地与学生交流,从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个人经历、诗歌的情感寄托进行深入剖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让学生自主体会到诗歌的魅力,感受语言文学的艺术美。此外,兴趣是学生学习诗歌的动力源泉,学生高效高质量的学习诗歌离不开对于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热情,我们教师应该在注重学生对诗歌兴趣的培养,让他们深入了解诗歌这一文学体裁,鼓励学生自主创作诗歌。
二、初中诗歌教学之“韵读”
诗歌之所以流传甚远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极具韵律的音乐美,诗歌教学重在体会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寄托,由于诗歌经常采用类比、夸张、比拟、借代等文学手法导致诗歌的抽象化,对学生理解其内容和内涵造成一定障碍。有言之:“书读百变,其义自现。”因此,学习诗歌的基础就是要学会正确注意诗歌的抑扬顿挫、注意押韵。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基本朗读技巧的教授,引导其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并把这些情感倾向带入朗读中,用抑扬顿挫等朗读技巧表现出情感。用情感读诗歌并不仅仅是表现在心理上,技巧的把握也是重要一环。综上所述,初中诗歌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感受诗歌情感基调,将诗歌的韵味读出来,这样才能完成对诗歌剖析的第一步。
三、初中诗歌教学之“品读”
诗歌是诗人心灵情感体会的载体,要想体会诗人的情感就要具备各方面的文学基础并且深入品味诗歌的意境,这样一来就不能仅仅停留在韵读阶段,要让学生细细品读诗歌就需要我们教师全面给学生讲解诗歌的文化背景、创作手法等基础知识,同时通过适当的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们体会诗歌的意境。诗歌的任何创作都是有一定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寄托,不存在无病呻吟,为创作而创作。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者创作这首诗歌就是为了表达对康桥的爱恋和对往昔生活的憧憬。作者通过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描绘和构建了美妙的意境,而作者的情感就是寄托于此的,在学习这首诗歌时细细品读诗歌,在了解创作背景和文学手法的基础上感受意境就能充分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并与之共鸣。这样一来,诗歌的鉴赏才能做到深入剖析。
诗歌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朵璀璨明珠,是文学艺术中的集大成者。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韵读、品读诗歌、深入剖析和鉴赏诗歌,对于青少年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陶冶高尚情操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新课改的浪潮下,诗歌教学方面也在积极寻求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以期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