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以有意思为教学追求的劳技纸造型课堂

2016-12-26 17:42鲍桂林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6年12期

鲍桂林

[摘 要]《课程纲要》提出“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中重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要求广大教师明确学生是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是劳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主体,还是技术探究的主体。”本着这一理念,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和活动,让劳技课程不仅有意义,还要有意思,才能让纸造型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源泉,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工具与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堂。

[关键词]劳技课 纸造型 有意思 技术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72

“纸造型”即“纸工”,是劳技课“技术初步”的内容之一,是一种把平面的纸通过剪、折等各种技法,塑造新的形态的活动。由于“纸造型”已经是许多学生在幼儿时期、在生活中接触过的较熟悉的活动,因此,我认为在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可以达成教学目标,独立完成作品。而事实却出乎我的意料,在反复的技法技能训练中,学生依然差错不断。反复强调的山线与谷线,却总有学生分辨不清;一再提醒正面粘贴与反面粘贴的识别与技法,却还有学生找不到相对的两个面。通过反复思考,我总结出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折纸艺术的魅力,应充分结合小学劳技中年级纸造型教学特点,打造有意思的劳技课堂,让学生在快乐、积极的状态下,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其技术素养的形成。

一、何为有意思的纸造型课堂

1.造型的界定

造型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材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

2.纸造型的界定

纸造型也称为折纸艺术活动,是儿童按照一定的要求,用手经过折、叠、压等步骤,并借助简单的工具和材料,改变纸张原来的形状,从而使纸张形成新的形状和形象的活动。

3.何为有意思的纸造型课堂

有意思的纸造型课堂是指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追求的有意思,即在备课中想的较多的应该是学生真正喜欢什么?想了解什么?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激发出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

二、审视以往在纸造型教学中没意思的原因

对小学中年级纸造型教学认识的偏差,原因有许多。

1.教学侧重于有意义

当下,我国高度重视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基于这一背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单纯以学生掌握纸造型技能技法和完成作品为最有意义的教学行为,而学校的领导、同事似乎也接受了这种课堂教学现状。

2.师资因素

由于兼任劳技教师一职,我经过劳技课程培训学习后,基本能认识到劳技课程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但许多劳技教师往往还同时担任班主任、各科任课教师等教育教学任务,因而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劳技课进行备课,无法深入探究学生的需要和追求。

三、重构有意思的纸造型课堂的策略实施

1.有意思的教学要符合学生实际

【案例A】苏教版《劳动与技术》三年级上册《剪纸——团花》教学流程为歌曲《剪窗花》导入——学生自学探究——交流探究成果(折叠、设计的纹样、剪切注意事项)——教师适当点拨学生操作——师生共同评价。

根据学习内容我选取了歌曲《剪窗花》作为导入,以为欢快的民族风旋律会让学生觉得有趣,能将学生很快带入情境,事实却不是这样,在歌曲播放的过程中一直有学生嬉笑言欢,问其原因,大部分学生说歌曲一点都不好听,没意思。三年级的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对于像《剪窗花》这类民族风浓厚的歌曲接触甚少,且一部分学生热衷于当下的流行歌曲,对《剪窗花》这样民族风深厚的歌曲觉得实在是没意思,甚至觉得土得掉渣。

这样的课堂导入不是学生喜欢的,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自然就提不起他们上课的兴趣。

【案例B】在另外一个同年级的班级教学同一个内容时,我把歌曲导入调整为游戏导入。我准备了一个精美的盒子,盒子里放入几幅精美的团花作品。我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百宝箱,大家猜猜里面是什么呢?我要邀请一位认真听课的同学过来摸一摸。”当被邀请的学生把手放进去摸时,我又邀请其他学生通过台上同学的描述,猜猜台上的同学可能摸到什么?接着再请台上的同学将自己摸到的团花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这次的游戏导入学生都觉得很有意思,学生乐意参与到其中,学生在听到神秘的百宝箱时,注意力已经被吸引过来,接下来的摸一摸与猜一猜更是让学生兴致大发,当台上学生摸出精美的团花作品并进行展示时,台下学生的视觉顿时受到了剪纸作品的强烈冲击,直接有效地把全体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中,本节课学生创作的作品数量与作品质量显然优于前一个班级。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的教学内容,第二次授课时我注意到了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了学生喜欢的游戏作为课堂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收获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2.有意思的活动要遵从课程特点

【案例C】苏教版《劳动与技术》三年级下册的《面具》一课的课后拓展内容如下。

(1)创设有意思的情境。欣赏“假面舞会”视频并制作自己喜欢的面具,再戴着自己制作的面具参加班级的假面舞会。

(2)了解面具的特点。课件出示不同国家与民族的特色面具,这些面具有哪些特点呢?思考人们会在哪些场合使用面具呢?

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了解到有的面具形象简单,但部分的面具新颖、特别、有创意且有寓意。许多少数民族的人们在舞蹈、戏曲等活动中会戴上面具。

(3)了解制作步骤,突出技法训练。我挑战——请同学把课件中打乱的制作过程按顺序排列;我尝试——对称的部分如眼睛等,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制作?

这个环节中,我根据综合活动课程的特点,把纸面具的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打乱制作过程后,再按顺序排列这一活动中,学生了解了面具的制作过程,知道形象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制作过程中边调整边制作,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在学生尝试制作对称部位时,有的学生反复动手比对,得出通过折叠中心线后再确定眼睛等对称部位的位置,最后用笔画下来再进行修剪的结论;有的学生先剪好眼睛等两个对称部位的小部件,再把小部件摆放在设计好的大脸庞上,接着用铅笔沿小部件在大脸庞上描出位置,最后修剪。我还引导学生将这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学生得出结论:第一种方法快捷,制作出的部位对称效果好,但折过的中心线容易留下痕迹,使作品看上去不平整,影响美观;第二种方法不会留下折叠的痕迹,但步骤繁且耗时长。学生亲身实践,手脑并用,加深自己对材料、工具、技术过程的理解。

在本案例中,我用“假面舞会”这一主题贯穿整节课,欣赏“假面舞会”的视频导入,舞会上舞者们各式各样的面具让学生觉得有意思,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伏笔。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我依据劳技活动课程的特点,设计了学生喜爱的活动环节,激发了学生动手的欲望。让学生亲历实践过程,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经验,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激发学生积极动手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

3.有意思的拓展应着眼学生发展

【案例D】课程拓展——自制贺卡。活动项目一:(1)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贺卡是怎样的?用了哪些不同的纸张材料做成;(2)互相交流制作贺卡用到哪些技法;(3)小组合作,互教互学,完成基本的贺卡制作;(4)展示作品,科学地评价优点与不足。

本活动重在指导学生了解贺卡的结构形式,如单张平面式、折叠式(分对称式折叠、不对称式折叠)。遵循颜色搭配和造型设计大方、耐看的原则,可简朴、可时尚,运用简单的剪、画、贴等技法可制作一张简单的贺卡作品。

活动项目二:(1)挑战台——能利用不同材质的纸张使自己设计的主题更丰富、更美观,并画出设计图;(2)交流评价设计方案;(3)综合建议,修改自己的设计,完成贺卡的制作。

活动项目二中的“挑战台”是我依据班级学生情况采用的分层教学的机制。因为班级中除了一些能初步设计的基本制作纸造型的学生外,还有一些动手动脑能力较强的学生,简单的贺卡制作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根据实际,调整实践作业的难度,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大胆采用多种材质的纸张,如瓦楞纸、皱纹纸等,使作品呈现的方式更丰富;还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立纸花”等形式装点贺卡,贺卡上的各种造型运用了丰富的卷、折、刻、剪等技法使所设计的作品各具形态,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由创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身心愉悦。

劳技课程强调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趋势有关的内容,劳技教师作为核心组织和设计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热爱生活,把所学知识与技术应用于生活,并创造新的生活。”

“自制贺卡”正是我在学生已掌握了纸造型的各种技法的基础上,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利用劳技课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纸造型知识来设计制作贺卡,作为“六一”儿童节的礼物送给同学,礼物既讨人喜欢又特别有意义。

通过这一拓展活动,既复习与巩固了所学过的纸造型的各种技法,又让学生深受启发:原来学过的纸造型知识不但可以用来创造美好的作品,还能成为联系同学的纽带。本节课既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又培养了学生美好的劳动情感。“有意思”的劳技课堂,还需要教师有幽默风趣的语言,需要师生之间默契快乐的配合。

总之,教师应确立“学生是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但是劳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主体,而且是技术探究的主体。”本着这一理念,广大劳技课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和活动,让“有意义”的劳技课程还要“有意思”。让纸造型学习成为快乐的源泉、艺术的享受,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堂,真正实现劳技课的原有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任建波.过有意思的教育生活[J].江苏教育,2014(7).

[2] 唐玉辉.教师,你会忽悠吗[J].教育艺术,2006(7).

[3] 余巧庄.论教育中的目标范式与改良[J].文学教育下,2010(10).

[4] 周新桥.教育在传播一种态度[J].知识窗(教师版),2014(4).

[5] 李彩英.漫谈发展观教育[J].教育艺术,1999(6).

(责编 韦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