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静++温茵茵
摘要: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的不断增多,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受到城市内涝的困扰。一场雨在某种程度上就能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的发达程度,中国城市中汽车“潜水”、市民“看海”屡见不鲜。以武汉为例,从自然气候、基础设施、城市发展等角度探究了武汉内涝频发的原因,并结合城市规划的相关理念做出防治内涝的有效对策,积极建设“海绵城市”,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市中的内涝问题。
关键词:城市内涝;内涝危害;频发原因;海绵城市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5.011
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中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形以平原为主,中部有零散分布的残丘,且市内湖泊塘堰众多。由于地势较低,武汉自开国初期就曾受到城市内涝的影响。近日,随着武汉内涝情况的日益严重化,人们对2013年武汉市水务局出台的《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政策提出了疑问。该政策指出通过三年努力,投资130亿元,系统完善武汉的排水体系,整体提高排水能力。然而,三年过去了,这130亿貌似并没有真正改变武汉逢雨必涝的尴尬,武汉城市排水系统情况仍旧不容乐观。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我们在大力建设城市的同时切勿“昧了良心”,政府务必要开始重视城市下水道系统的建设。
1武汉内涝的影响
1.1人员伤亡
湖北省民政厅7月11日发布的消息表明,自6月30日以来,湖北省在此次强降雨中已经有56人死亡,6人失踪。城市内涝就在我们身边真真切切的发生着,我们无法忽视,它夺走的是一条条的鲜活生命,一家家的欢声笑语。
1.2交通设施
7月6日武汉武昌区周边的三个地铁站,梅苑小区站、中南路站、武昌火车站均受到积水影响暂停运营。路面积水漫进车站内,有十多厘米深,从地铁站到武昌站积水已经没过腰部。这场暴雨使得武汉人民无法正常工作、安全出行、轻松生活,人们就像困在笼子里的小鸟,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
1.3经济损失
在发生内涝的众多城市中,武汉似乎“受伤”最重。在一连多天强降水下有多处溃堤,大水淹没了人们的家园,学校无法正常上课,并且67.7万人需要紧急转移,41.4万人需要生活救助;此次武汉内涝受灾人数达1347.55万人之多,覆盖了17个市、83个县;1323.3千公顷的农作物遭受连续大雨的影响,并且371.7千公顷的农田颗粒无收,直接经济损失325.6亿元。这一串一串的数字无不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是天灾还是“人祸”?我们不能妄加判断,我们只知道,中国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2武汉内涝的成因分析
2.1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强降水
造成近期中国天气气候异常的主要推手是自2014年9月开始,于2016年5月结束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100年间,超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在中国城市接连发生了三次,并且武汉都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自6月30日至7月6日,仅仅7天的时间武汉累计雨量就已经达到574.1毫米,相当于41.7个东湖,超过武汉全年降雨量的三分之一。
2.2排水设施建设滞后
城市排水能力的不足导致了武汉频繁的发生内涝。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因建设经费、偷工减料等原因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政府在箱涵、港渠疏浚等方面缺乏资金投入,使得城市排水管道内淤积严重,排水能力大打折扣。城市扩张快于排水系统的发展,城市建设需要高于排水能力范围,特殊气象条件与脆弱的排水系统不相适应,这些现象在中国城市已经屡见不鲜。
排水系统老旧使得武汉在应对暴雨等特殊的天气时,显得力不从心。此次内涝受灾,武汉老城区尤为严重。老城区排水管道系统已使用多年,且是根据当时规定设计的,设计标准和建设标准与现在城市发展要求脱节。当遭遇强降雨时,管沟规格小、破损面积大、雨水口少这些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排水能力大大下降。地面坑洼、排水缓慢就会造成雨水落到地面不能及时排走,从而很容易形成大片的路面积水,严重时引发城市内涝。
2.3填湖建城导致水系调储能力下降
城市扩张需要土地,这时政府就开始“填湖建城”,河流、湖泊、水库等被大量填筑,天然蓄水调洪能力被破坏,城市原有的自然排水系统被打破。武汉位于江汉平原,地处长江中下游,低洼的地势使雨水自然流出愈发困难,在暴雨条件下几乎都是以淹没的方式流出。这种方式很容易导致排水速度缓慢、水流不畅,造成上游积水严重、城市内涝等一系列问题。
作为“百湖之城”的武汉曾经有127个湖,现在只剩下38个。在过去的30年间,武汉在已沉积的湖泊周围开展填湖工程,用以修建高楼大厦。随之,近100个湖泊“蒸发”,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千米。
填湖建城的诟病就是武汉水面率直线下降,汉口原有湖泊面积在20Km2以上,7000万m3的雨水可以一次性调储,然而现在湖泊面积仅为原来的10%,储蓄调配能力低于1000万m3,当降雨达到100mm时,武汉渍水面积就会超过10Km2,排干路面积水则需要数天。
2.4城市蔓延
城市蔓延对自然气候、生活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影响。由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的统计数据可知,城市硬化地面比自然状态下的地表水径流量高5.5倍。也即是说,当城市和自然同时承受相同强度的暴雨,城市地表更容易形成积水,产生内涝。
3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很早之前政府就意识到城市内涝的危害,开始改造下水道系统,使之雨污分流,优化城市排水系统结构,并研究和建设“海绵城市”的相关政策。2014年11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指出,年底全面开展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武汉等16个城市首批试点。自6月30日以来,中国各个地区大范围降水,引发城市内涝,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的呼声也随之不断增高。2015年政府相关部门启动16个城市首批试点,2016年又新增14个城市。根据国务院安排,到2020年,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要达到20%的要求,十年后,达到80%的要求。
3.1河道储蓄
武汉之所以“逢雨必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近30年来武汉填埋了将近100多条河流,所谓的“百湖之城”已名存实亡。河道的减少,湖泊储蓄雨水能力大大下降,使得武汉在强降雨面前变得不堪一击。一座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就像一个人,河道就像是武汉的血管。当雨水来临,河道就可以吸收、储蓄、净化雨水,为城市下水道系统减轻排水压力。
3.2城市绿植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武汉大多数硬化的地面光滑,且雨水不能透过地面渗入地下,它们随着路面的坡度向最低处汇聚,一段时间后大量的降水聚集成路面积水甚至形成危害极大的城市内涝。
武汉应该扩大城市绿植覆盖面积,绿植就像一个覆盖在城市表面巨大的海绵,它对于一个城市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40%的降雨会被树林、草地截留,部分流入地表以下,成为地下水;另一部分则被植物根系、草丛、落叶吸收保留,然后由土地缝隙缓慢流出。因此,暴雨冲刷地面的威力被这天然的屏障大大减弱,显著降低导致洪涝灾害的可能性。
3.3推广绿色建筑
海绵建筑是海绵城市的基础。在未来,光学技术和光电技术将被运用到建筑中去,屋顶安装太阳能发电板,使用清洁能源,并且在房屋周围建设过滤槽和生态屋顶雨水收集系统,天然雨水全部收集到地面以下。外墙使用保温材料,在小区建造沼气池、生态花园等,最大限度的节约材料、能源、土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高海绵城市基础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3.4建设绿色下水道系统
武汉的发展速度早已超过下水道系统的更新速度,老旧的下水道很容易出现堵塞问题,在暴雨来袭时产生积水。国外的下水道汽车可以行使,而中国的地下工程则逊色太多。武汉一直以来都“重地上,轻地下”,多次出现的内涝已经在警告人们需要关注地下工程。
我国的排水管道设计具有涵洞小、口径小的特点,排水能力受到自身因素很大的限制。武汉此次面临大流量的排水需求,目前的下水道设施则难以应对。另外,我国排水系统重视污水的集中管理排放,而忽视了雨水不及时排放所带来的影响。毫不夸张的说,在中国唯一能跟上城市发展步伐的下水道就数青岛的了,它是德国人在几十年前修建的,这不禁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城市的下水道看似不起眼,却是城市能否正常运行的机动力。政府重视地上城市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地下城市的跟进。武汉可以学习国外经验,扩大下水道宽度,提高排水管的质量要求,增加管道口径和雨水口宽度,提高下水道排水的能力。定期安排人员进行下水道清理工作,防治其堵塞淤积,保证下水道能够“用时有用”。即使是排污水的下水管道也要保持清洁无异味。
4结语
随着我国大部分地区遭到持续暴雨的灾害,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城市内涝问题的严重性。一场暴雨使得家不是家、城不是城,分析并提出防治城市内涝政策刻不容缓。同时,政府应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确保试点城市建成海绵城市,真正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参考文献
[1]毛丽菲.湖北强降雨已致1347.55万人受灾死亡56人[N].新华社,2016711.
[2]曾重.城市内涝成因与防治政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12(5):53.
[3]张景奇,娄成武.城市治理视野下我国大城市内涝防治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15(4):32.
[4]俞孔坚.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6):26.
[5]邹宇,许乙青,邱灿红.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J].经济地理,2015,3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