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2016-12-26 16:54韦博洋宋晓玲
现代管理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商业银行

韦博洋+宋晓玲

摘要:文章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商业银行看着普惠金融业务的必要性和困难,总结了国外经典的普惠金融模式,并对适合商业银行的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模式进行了探讨,在产品、定价方法、风险控制、渠道、管理制度、客户培训、合作金融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

一、 引言

无论是从金融深化的角度,还是从商业银行转变资产负债结构的角度,当前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都有其必要性。但是从金融的逻辑来看,长期以来普惠金融领域存在的金融排斥现象有其原因,也是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面临的困难和阻碍。因此,本文探讨了符合商业银行现状的商业可持续发展的普惠金融模式。

二、 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进入结构性调整期,即包括传统落后产业与创新产业的此消彼长,又包括释放农村地区经济增长活力,和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这些实体经济的调整,需要金融资源的支持。然而从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来看,金融资源分配不平衡,城镇居民、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获得较多金融资源,而农村居民和小微企业仅占有少量金融资源,发展普惠能够促进金融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另外,从金融深化的角度来看,发展普惠金融能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促进三农企业、小微企业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而对商业银行来说,也有发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性。

1. 利率市场化导致传统业务收窄。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压力。自2015年10月24日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被取消,此外2015年5月1日推出存款保险制度,这些改革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化已经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存贷款利率明显上升,利差可能缩小,以传统存贷差为主要业务的商业银行面临盈利能力下降风险。

此外,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之间存款等融资来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净利差水平的下降,迫使商业银行进行转型,一是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二是在负债端扩大低成本,稳定融资来源。商业银行追逐低成本融资的竞争将愈加激烈。为此,商业银行需要扩展业务范围,从传统的城镇走向农村地区,从服务于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走向全面覆盖。

2. 金融脱媒导致竞争加剧。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对居民来说,一方面,资产配置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随着金融市场资管规模的扩大,理财产品日益丰富,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方式不再仅限于银行存款,居民对股票、债券、保险、基金、理财等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融资方与投资方产生了更加直接的联系,直接融资途径增加,银行的中介作用受到威胁。对企业来说,企业也需要寻求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更低的资金成本,对传统金融机构形成挑战。金融脱媒直接威胁着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从负债端来看,导致存款规模相对萎缩,增速下降,甚至规模减少,从资产端来看,随着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优质企业越来越多选择直接融资渠道,使得商业银行面临失去稳定的高质量的贷款收入的风险。面临直接融资渠道对银行带来的挑战,银行必须寻求创新,探索其他的存贷款渠道,利用产品创新创造更大的相对优势。这也是促使银行拓展普惠金融的业务的因素之一。

3. 增加稳定融资来源。发展普惠金融,特别是要吸收县与县以下的储蓄存款,能够提高商业银行负债的稳定性。首先,居民消费最具有平滑性,居民小额存款更具稳定性。由于经济调整期的经济波动,对公存款也必然呈现波动性,而储蓄存款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滑和缓冲这种波动。其次,当前劳动力成本一直在上升,就业、工资都在上升,政府、企业利润在向居民转移,居民储蓄存款更有增长潜力。最后,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三农、小微的扶持,也使得其更具发展后劲。

三、 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阻碍

农村地区和小微企业长期以来面临的金融排斥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也造成了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阻碍和困难。

1. 农村居民和小微企业违约风险高。为了覆盖高信用风险,必然要收取较高的信用风险溢价,同时较高的操作成本,共同推高了农村居民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得其转向民间融资渠道。另外,农村居民和小微企业往往缺乏必要的担保资产,商业银行为了保证资产安全,降低不良贷款率等要求,也将该部门群体排斥在外。当前要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就要解决农村居民和小微企业违约风险高所带来的阻碍。

2. 在农村及社区开办网点经营成本较高。普惠金融业务客户群体所在区域,如农村地区,客户群体数量有限,财富有限,导致其总体营业额有限,即网点单产较低。而开设网点又往往面临巨大的固定资产投入、信息系统建设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因素,经营成本较高。网点的成本收益往往不匹配,实现营收平衡难度大。

因此,商业银行要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就必须要克服客户信用风险大、网点经营成本高等难题。

四、 普惠金融经典模式国外案例分析

1. 孟加拉乡村银行。孟加拉乡村银行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学家默罕默德·尤努斯博士的小额信贷试验,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孟加拉乡村银行。它是一种“非政府组织”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其贷款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的低息贷款、国际机构贷款,接受国内外慈善机构和基金会捐赠等非政府组织捐赠的资金;其股东的形成较为特殊,需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存款账户的资金达到一定规模必须购买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股份,成为股东;其客户包括:低收入阶级,贫困阶层,银行帮助其从事非种植项目,大多为手工业和其他副业;发放贷款机制主要是:采取“小组—中心—银行工作人员”的机制,一个中心大概有40个左右会员,每5个人为一组,每组的成员互相评估,监督,并承担联保责任,在一人无法按时足额还贷的情况下,小组的其他成员要帮其还贷。银行工作人员通过中心负责人和小组组长可较好了解贷款人的资信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其贷款利率普遍较高,一般年化复利在10%左右,较高的利率一方面是由于小额信贷无抵押,风险较高,同时小额信贷交易成本高;风险控制和还贷方式:贷款期限一般为一年,每周偿付;此外为了提高资金安全性,还特别重视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合作意识、理念和金融意识、管理知识等,从而有利于降低贷款风险,贷款偿还率达到98%。

2. 印度自助小组模式。印度的自助小组是一种小组——银行联结的模式。助小组是在小额信贷机构等中介组织下由10个~20个左右面对相似困难的妇女组成的。小组成员定期存储小额储蓄,以小组的名义在附近的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开储蓄账户作为小组基金。通过内部评估小组基金可以贷给有需要的组员,利率,贷款模式和还款期限由小组自行决定。在小组运营一段时间变得成熟后,各项检查符合银行的要求后,银行便可向自助小组发放贷款,贷款的偿还由小组共同承担。同时,银行也同样特别重视对农民的培训。

3. 印度尼西亚普惠金融模式。印度尼西亚普惠金融呈现出: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参与机构类型较多、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特点。

首先,印尼具有特色农村金融联结制度,使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密切合作助推普惠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联结制度是指国内各正规金融机构、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非正规机构之间通过建立某种合作关系,在提升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农村金融服务边界的扩展。

其次,政府主导的农村小微信贷体系实现了成功的商业化运作。以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RI)为主的政府主导小微信贷体系,其贷款对象包括:无地农户,佃农,家庭作坊加工者,养殖户还有小渔民等贫困线上的群体,其中主要为妇女。发放模式为:小组集体签名申请贷款。贷款的利率一般为一年,不超过18个月~24个月,利率一般在22.5%左右,贷款只能用于短期资金流动和购买固定资产,不能用于消费。还款灵活,还款可按月,按季度,半年或者一次性偿还。其成功之处在于:(1)小组合作的信贷体系;(2)对客户的专业培训;(3)利率期限结构为;较高利率与较短期限;(4)收取贷款保证金和按时还款的激励机制。

4. 巴西代理普惠银行。巴西代理银行制度是一种在缺乏银行分支机构的地区为客户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的方式和手段,银行通过与彩票投注站,药店,邮局,汽车经销商等商业实体签署协议,利用其商业网点提供部分基础金融服务,延伸和拓展金融服务。

巴西代理行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与实体商业网点合作弥补农村等欠发达偏远地区金融服务的空白;

第二,降低银行拓展金融服务的成本,初始投资和月运营成本大大降低;

第三,开展小额信贷,利用商业实体网点对贷款户更全面的了解适当发放贷款。

五、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模式探析

1. 产品创新。在产品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符号普惠金融客户群体的产品体系。信贷产品的特点应该是: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数额小、期限短、担保或抵押灵活。存款产品的特点应该是:按档计息、活期定期灵活转换、方便快捷。无论是存款还是信贷产品,应该提供更多的附加值和便利性,以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和客户的手续费用。既能够降低银行的成本,又能够吸引到客户的小额资金。

2. 定价方法创新。在定价方面,如果定价过低,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不高,供给短缺;如果定价过高,客户又无力承担,需求不足。因此应该主动进行定价方法的创新,更加精准的预测客户的信用风险。常用的定价方法不适用于普惠金融的客户,难以根据其财务数据进行评级,基于大数据的动态信用评价技术将大大改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定价能力。基于大数据的动态信用评价技术,突破了数据对方法的各种限制,模型能够对数据自训练、自学习、自适应、自完善,代替复杂的、耗时的人工经验总结过程,弥补了传统风险识别方法的不足,与传统模型相比,预测准确性提高很多。同时,该方法不仅从财务指标方面,还能够从客户社会关系、道德评价等方面的特征出发,预测客户违约风险,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价格。

另外,无论是从产品的门槛出发,还是从合理定价出发,抵押或担保模式的创新都是关键因素。从国际和国内的实践来看,农户联保、小组联保、集体担保等措施都能很好地降低产品的门槛和提高客户信用水平。

3. 产品风险控制创新。风险管理始终是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普惠金融的需求者普遍存在信用风险高等特点,因此普惠金融的产品创新还要遵循安全性原则,做到风险可控。

首先,防范风险传染。普惠金融客户往往缺少抵押物,金融机构就进行了相应的担保抵押方式的创新,但是在有些担保方式下,如果存在违约,很容易发生风险传染。比如,国内外常用的做法:小组联保、共同承担模式,一旦小组内产生违约,那么小组其他人就要负责还款,如果组内其他人已经存在还款压力的同时,容易使得违约风险在小组内扩散。

其次,使用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分散风险。除了在贷前控制风险,也可以在贷后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将不流通的小额贷款等普惠金融资产打包转移为可流通的资本市场证券。资产证券化能够充分发挥资本市场配置风险的能力,将徽商银行的信用风险分散掉,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

4.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渠道创新。实体网点仍然是主要渠道。农村熟人社会、人情社会的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业务的开展,必须使渠道触及到农村生活圈。同时信用建立也必须是面对面的。线下渠道包括物理网点和自助银行两大类。物理网点主要表现为分支行等形式,是帮助客户对银行建立“信得过”“靠得住”印象的基础。多种样式和种类的自助银行则可以简约有效地为客户提供特色服务。在网点布局方面,可以采取交通便利、生活与商业集中等地区。

互联网金融渠道的拓展势在必行。首先,由于线下渠道的投入成本较大,互联网渠道互联网金融相对传统金融具有业务成本低、业务多样性强、信息有效性好的优势,因此,互联网金融可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推手。其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无论是农村地区还是城镇地区,无论是个人生活金融服务还是企业经营所需金融服务都可以被互联网所覆盖。而互联网金融还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数据收集与数据服务,为智慧金融提供基础平台。商业银行在开展互联网普惠金融业务,一方面是对现有业务的互联网化,比如手机银行业务的上线为客户提供了便捷的支付转账及交易服务,降低了客户的交易手续费,也节约了银行物理网点和人员的投入。另一方面设立专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比如平安集团旗下设立了大型网络投融资平台“陆金所”,招商银行推出了“小企业E家”的互联网金融O2O投融资平台,国开金融旗下成立了P2P平台“开鑫贷”等等。2015年银监会批准了五家民营银行,其中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是纯粹的在线网络银行,不开设实体网点,仅提供在线的金融服务,且主要针对其在线平台的小微商户和个人。

5. 管理制度创新。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面临人才困境。当前,传统的金融业务对银行盈利的贡献和利润率仍然高于普惠金融业务,无论是从职业晋升还是薪酬福利方面,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偏好,仍然倾向于传统的金融部门。在劳动力市场上,均衡的结果是,传统业务占据优秀的劳动力资源,而普惠金融业务往往吸纳不到足够的优秀劳动力资源。因此,为了促进普惠金融业务的推进,必须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首先,培养适合从事普惠金融业务的普通员工。普惠金融业务要深入基层,那么就可以从基层招聘更多的普通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并为之提供畅通的晋升通道。其次,建立灵活的雇佣制度。可以通过劳务派遣等方式,降低劳动力成本。

6. 重视对普惠客户的宣传教育。普惠金融的潜在客户,例如农村居民、小微企业,享受金融资源的途径往往是通过民间融资和家族借贷。导致其对信用的理解不同于现代金融体系的信用,同时对现代金融体系的服务也无所适从。因此,要重视对客户宣传教育,一方面提升其对现代信用概念的理解,尤其是要明确各方的法律责任,防止潜在纠纷的发生;另一方面改善客户对繁冗复杂的银行业务敬而远之的态度。

7. 开展合作普惠金融。我国农村近年涌现了许多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银行可以和这些组织合作,也可以与居民点、社区的现有功能网点(零售店等)开展合作,把他们培育成贷款零售商,借鉴供应链金融,发展农村信贷。

六、 总结

本文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商业银行看着普惠金融业务的必要性和困难,总结了国外经典的普惠金融模式,并对适合商业银行的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模式进行了探讨。在产品种类方面,要灵活多样;在定价方面,要进行方法创新,采用大数据的智能定价模型,精确预测违约风险;在风控方面,要防止风险传染,并采用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分散风险;在渠道方面,要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系;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注重对普惠金融客户的宣传教育;开展合作金融等。

参考文献:

[1] 纪洋,徐建炜,张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风险与时机——基于利率双轨制模型的讨论[J].经济研究,2015,(1):38-51.

[2] 李宏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J].国际金融研究,2015,(2):65-76.

[3] 巴曙松,严敏,王月香.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27-37.

[4] 中国银监会合作部课题组.普惠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借鉴[J].中国农村金融,2014,(2):78-82.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村镇金融服务关键技术及系统研发与示范”(项目号:2014BAL07B03)。

作者简介:韦博洋(1985-),男,汉族,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管理、金融监管;宋晓玲(1971-),女,汉族,北京市人,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金融。

收稿日期:2016-11-20。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商业银行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2019年农商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普惠金融下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路径剖析
国内P2P平台风险控制比较分析
2016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陪名表
欠发达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普惠金融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