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映宇
从微博,到微信,再到微公益,让我们看到了“微”的力量。小微,既是一个个体,也是一个群体,看似虽小,却不容小觑。因为互联网的普及,让小微不再隐默,每个小微都是一个自媒体,都是一个发声器,都可能成为闪光灯下的聚焦点。这样的小微,就如一个氧分子,催化能力极强,很容易与其他分子结合,发生化学反应,催生社会事件。互联网时代,小微已经在社会治理中崛起,成长为一股无形的、难以预测的社会力量。
互联网+形成的是一个大网络,被服务的节点却是一个个小个体。这些小个体有时似涓涓细流,有时又如波涛骇浪。如何有序引导,推动良性治理,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一个新课题。追本溯源,小个体既是社会治理的服务对象,也是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因此要重视这些小微主体的参与功能,树立小微治理的发展思路。
我们正在不断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过渡,也一直在推动“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形成,如何进行有效治理、实现善治,是各级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当今社会,多样化需求不断增长,以多元主体提供的多元供给来应对多样需求的趋势正在逐渐显现,微公益、微治理就是多元参与的一个重要表现。小和微能接地气,小和微亦能落地。因此,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构建大格局,更要关注小和微。
精准扶贫就是政府微治理模式的一个体现。何为精准?即为精准识别、精准服务和精准管理。要实现精准,除应具备统筹安排的大局思维以外,更多应该明确微观思维主导下的服务定位和服务供给,即微观其需,助其自助。精准扶贫,要求各方各司其职,各定其位,点对点,一帮一,这是政府精细化服务的具体表现,这也要求政府要由原来政府主导型的简单给予,逐步转变为以救助个体需求为导向的精准支持,其服务特点也由原来的平均主义计划性转变为精准主义市场性。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以尊重受助个体为核心的微治理将逐步推开。即使在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后也势必会面临个性化的社群需求,而微治理则能在互联网支持下为此实现精准化的服务供给。
社区建设也离不开微治理的有效推动。社区也是一个单元和细胞,面对的是大群体,服务的却是小对象,社区也需要通过微治理来加以呵护。社区建设的微治理,就是依靠社区居民,立足社区需求,推动人人互助,实现社区自治和共建。社区建设的微治理,能够扎根社区土壤,有助于调动社区力量,激发社区活力,贴近社区实际,实现社区需求。同时,依托微治理的社区建设,还可能会衍生出基于社区互助的共享模式,基于熟人关系的社群模式,以及基于社区全链条良性运作的生态圈模式,而这些模式无不有益于推进社区建设。
强调微治理,并不是强调无政府主义的地方割据。微治理是大格局统筹真正能够落地、生根的基础,我们在更善于应用望远镜来谋划大格局的同时,还应学会以显微镜的管理方式来加强微治理。因为只有看得清,才能定位准,只有接地气,才会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