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娜
摘 要:消费的增长是推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和重要手段。南阳市作为农业大市,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特点等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消费能力有待进一步释放,从我市农村消费的现状与特点入手,分析了南阳市农村消费的制约因素与消费潜力,并指出了促进南阳市农村消费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消费;释放;潜力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6.009
1 促进农村消费的意义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不管是出口还是投资,其根本还是靠消费拉动,所以说,消费需求在本质上是一种引致需求,释放南阳市农村消费潜力有利于缓解消费疲软现状,增强工业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后劲,保持南阳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改善我市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经济消费差距,从而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的稳定。同时,促进农村消费不但有利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南阳市作为农业大市,要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首先要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2 我市农村消费现状与特点分析
(1)近年来,南阳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总量不断扩大,但整体的消费水平不高。据统计,南阳市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由1997年的119.29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484.99亿元,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继续加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由1997年的2.09增加至2015年的2.33。2015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为分别为18156元和7409元,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不到城市居民的1/2,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从1997年的0.78下降到2015年的0.68。
(2)消费结构虽然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尚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的消费模式。从1997年至2015年,我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0.579下降到0.364,但仍高于城镇居民的13.0%-3.4%。支出的增长速度缓慢,消费主体为食物与农业生产资料,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及耐用消费品的比重偏低。
(3)当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特点为谨慎、稳健。我国传统文化崇尚节俭,同时,生存与发展资料的支出不成比例,严重失衡。
3 我市农村消费的制约因素分析
(1)收入因素。
在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中,收入是最具有决定性、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我市的农民可支配的货币收入不高,2015年仅为10777元,除去用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生活支出后,多余的购买力并不强。不断上涨的物价与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他们消费时瞻前顾后、谨慎行事。
(2)社会保障因素。
目前的现实为,很多农民出于“把钱存起,以备子女教育,生病就医,或以后养老”等此类想法而不愿消费。这反映出,农村社会的保障制度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未来生活的预期,制约了农民的即期消费。
(3)基础环境因素。
目前我市乡镇企业发展还不充分,商业网点的布局还不深入,道路、水电、网络信号接转等基础工程建设还比较薄弱,流通体制不够健全,这间接抑制了农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
(4)金融环境因素。
当前我国的信贷政策更多向城市和生产倾斜,农村的发展资金和收入来源十分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与消费水平的提高。
(5)观念性因素。
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消费观念至今对我国农村居民的影响深刻,再加上我国历史上长期商品短缺,使我国农村居民养成了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习惯。
4 我市农村消费的潜力分析
虽然当前我市农民消费的总体水平不高,但发展空间巨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众多,我市农村市场总量有约660多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约2/3。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蕴含着的巨大的潜力。三是农民消费的满足率较低,消费中生存资料的支出比例大大高于发展资料与享受资料的支出的比重,比如目前我市农村中高端耐用品的市场缺口巨大,消费品零售量也有极大上升空间。
5 促进南阳市农村消费的对策与建议
激活与释放农民消费的积极性,是一项系列的工程。首先,我们要多渠道保障农民增收与减负,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健全强农惠农政策,培育新的农村收入增长点,以创业、务工、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土地流转、城镇化建设等为抓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收;其次,建立和完善农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构筑有力、完备的教育、治病与养老“防线”,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再次,进一步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继续加大投入,丰富农村商业网点,加快改造农村公路网、邮政通讯网、电网、广电网、信息网、卫生医疗网等,激活、唤醒其内心深处消费的需求。此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大农村金融服务力度,加强舆论引导与宣传,改变农民传统的消费习惯,促使他们创造新的消费与需求,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茂盛.从地域购买力差异看农村消费市场开发[ ].经济纵横,2009,(4).
[2]田晓晨.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