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文峰
【摘要】 目的 对踝关节骨折的有效内固定治疗方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6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3例。观察组行经皮微创闭合复位治疗, 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踝关节功能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踝关节功能评分为(86.72±3.78)分优于对照组的(75.33±4.07)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6%低于对照组的24.2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 可将经皮微创闭合复位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经皮微创闭合复位;切开复位内固定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3.045
踝关节骨折作为一种临床上较为多发的骨折类型, 骨折程度较轻的患者可通过复位外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 以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的尽快恢复。从当前临床上针对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情况来看, 经皮微创闭合复位法与切开复位内固定均为其中较为常用的术式, 且应用特点不一, 临床价值存在争议性[1]。为对上述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价值进行比较分析, 特结合相关病例做出了分析研究,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66例踝关节骨折的患者, 且病情均符合踝关节骨折诊断标准,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3例。观察组中男18例, 女15例;平均年龄为(38.75±4.62)岁;骨折至就诊的平均时间为(6.57±1.86)h。对照组中男19例, 女14例;平均年龄为(38.84±4.57)岁;骨折至就诊的平均时间为(6.63±1.78)h。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观察组患者均以平卧位接受经皮微创闭合复位治疗。术者对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后, 采用手法复位+联合点式复位法对患者的踝关节进行复位固定。随后, 在透视情况下于患者腓骨远端做一切口, 切口直径约0.5 cm, 并以克氏针(2枚)行固定操作。上述操作实施完毕后, 行经皮空心螺钉固定, 将螺钉(1枚)拧入外向胫骨, 如出现骨折块旋转改变等情况, 则再次取空心螺钉(1枚)拧入, 直至复位效果满意。
1. 2. 2 对照组患者均以平卧位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者对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后, 采用切开复位法对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手术过程中, 术者应注意避免对患者的骨折区及周围软组织形成过度损坏, 并对患者的复位效果进行观察, 直至满意后以螺丝进行固定, 并将切口闭合即可。
1. 3 观察指标 以本院自制的踝关节评分量表对所有患者经治疗的踝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分, 评分越高即表示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越高, 并比较两组评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踝关节功能评分 治疗后, 观察组的踝关节功能评分为(86.72±3.78)分;对照组的踝关节功能评分为(75.33±4.07)分, 观察组的踝关节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 P<0.05)。
2. 2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切口感染和骨折愈合延迟各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6.06%, 对照组术后有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分别为踝关节僵硬3例, 皮缘坏死1例, 内固定松动2例, 骨折愈合延迟1例, 切口感染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4.24%,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 P<0.05)。
3 讨论
踝关节又称作距骨小腿关节, 是由距骨滑车同胫腓远端关节面部位共同组成的, 分为后踝、外踝和内踝三个部分, 后踝是胫骨下端后侧唇状突起的部位, 外踝是腓骨远端突起的部位, 内踝是胫骨下端内侧朝下突起的部位。踝关节结构较为复杂, 且为承受人体绝大部分重力作用的主要关节之一, 较易受到间接暴力作用而出现扭伤、骨折、脱位等损伤, 临床表现为踝部肿胀、疼痛、皮下青紫、瘀斑, 踝关节疼痛, 不能行走。鉴于踝关节骨折损伤机制较为复杂的特性, 骨折后及时采取适当的术式进行治疗已成为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2, 3]。通常情况下, 踝关节在骨折状态下, 软组织可出现肿胀状态, 而手术时间应尽量选于患者水肿出现前, 如已存在水肿现象, 则应将手术时间延长至水肿消退后。进行手术时机选择后, 术者便应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与判断, 并对患者适用术式进行分析, 如患者无移位情况存在, 可通过外固定治疗;如患者存在轻微移位现象, 可通过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如患者移位情况严重, 便应行手术治疗[4, 5]。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当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术式, 该术式虽可取得较为显著的复位效果, 但由于对患者骨折区形成的创伤较大, 对于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不利影响[6]。经皮微创闭合复位作为一种形成创伤较小的治疗方式, 对于患者踝关节骨折区域血液供应的破坏程度相对较低, 由此便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治疗后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形成了保障[7]。研究表明, 将经皮微创闭合复位用于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治疗工作中, 可在复位效果较为理想的基础上, 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的尽快恢复,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8, 9]。为对上述观点加以论证, 作者特对本院相关病例资料展开了分析研究, 取得的研究结果基本与上述观点无异。
本次研究中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的踝关节功能评分为(86.72±3.78)分优于对照组的(75.33±4.07)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6%低于对照组的24.2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说明踝关节骨折患者采取经皮微创闭合复位进行治疗的效果要优于行切开复位固定治疗的效果, 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综上所述, 经皮微创闭合复位法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有助于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 可在临床进行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金益, 顾志刚.中药熏洗加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临床观察.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6):1170-1171.
[2] 郭华, 易林, 张平安.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对比分析.陕西医学杂志, 2014, 43(7):877-879.
[3] 万全会.后踝关节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对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 19(48):7806-7810.
[4] 陈雁西.踝关节骨折分型及特殊类型骨折治疗方法.中华创伤杂志, 2015, 31(2):104-106.
[5] 夏江霓, 黄中岳, 容可, 等. 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实用骨科杂志, 2014(12):1088-1091.
[6] 叶圣昭, 冯永增. 经皮微创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浙江创伤外科, 2015, 20(5): 971-973.
[7] 谢峰, 黄涛, 薛刚, 等. 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研究.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 28(12):1201-1202.
[8] 冯青, 许效坤, 曹希武, 等. 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比较. 创伤外科杂志, 2011(6):520-523.
[9] 刘焯敏.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Ⅲ、Ⅳ度踝关节骨折的对比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7):159-160.
[收稿日期:2016-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