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1981 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冠算起,35 年间9 次赢得世界冠军,女排精神一次次振奋国人之心,已经形成了由几代人构成的、具有“女排情结”的庞大群众基础。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我国参与打排球的专业、业余运动员不见增长反而日趋衰减?为什么现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参与校园排球的人数比例,甚至低于五六十年代?为什么中国女子排球是世界水平,而职业排球联赛却至今难产?中国排球市场化、商业化的程度为什么还逊于中国足球、中国篮球?……
9月4日,里约归来后,率领中国女排再创巅峰的郎平,约请老教头袁伟民,一起穿越四十年时光,回味激战,追忆往事,更一同探讨:光芒之下,中国女排的未来之路如何走得更好更远。
以上精彩内容收录在12月8日首发的何慧娴与李仁臣合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行的《巅峰对话——袁伟民郎平里约之后话女排》一书中。新民周刊摘发其中精彩内容以飧读者。
此书真实记录了郎平与袁伟民里约奥运会之后回味里约奥运、追忆中国女排发展的精彩内容,深刻反思、探寻中国女排未来持续健康发展之路。中国女排之所以可以在看似不可能中实现改变,植根于中国女排建队以来传承下来的女排精神;介绍了女排精神和训练指挥理念的渊源,全景展现女排一次次登上巅峰、奏响时代强音的过程,展现了中国女排的历史与现在,并探索中国女排未来发展之路。
如果把30 多年前,袁伟民率领的中国女排勇夺1981年世界杯冠军、1982 年世锦赛冠军、1984 年奥运会冠军,实现“三连冠”,比喻为中国女排的第一巅峰,那么,完全可以把郎平率领的中国女排勇夺2014 年世锦赛亚军、2015 年世界杯冠军、2016 年奥运会冠军,比喻为再创中国女排的巅峰。
里约奥运会,赛程安排如同往届:观众喜爱的足、篮、排三大球决赛,都被列入尾声,作为压轴戏。
郎平率领的中国女排,一波三折,绝处逢生,杀出一条血路,荣登里约奥运冠军殿堂。在中国奥运代表团总体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女排姑娘奏响了凯旋而归的最强音。
女排精神重燃神州,重振国人之心!
欢聚“上缘坊”
里约归来,参加完代表团总结、中央领导接见、奥运精英港澳行等重要活动后,郎平把约请老教练袁伟民欢聚分享喜悦作为最急需做的一件事。时间定于9 月4 日中午,地点选在女排驻地训练局运动员公寓旁的“上缘坊”餐厅。
在京的老女排队员自然也都受到热情邀请。
来得最早的是住得最远的曹慧英,中国女排首届老队长,“拼命三郎”“铁姑娘”,1981 年世界杯、1982 年世界锦标赛夺冠主力队员。当年因拦网她的左手小拇指被打翻过去,永远和无名指无法并拢。
李延军来了,她是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1985 年世界杯、1986年世锦赛中国女排冠军队员。她曾在关键比赛中“反式鱼跃”救球,被留在老球迷的记忆中。她是在京老女排队员中最年轻的队员,如今刚退休。
陈亚琼出人意料地也来了,她是1981 年世界杯、1982 年世界锦标赛夺冠的主力队员。这次她刚巧由香港来北京治病,闻讯赶来。她也刚刚退休,香港好友自发举行“陈亚琼荣休之喜”聚会,出席者竟有600 多人,亚琼人缘可见一斑。
不巧的是,孙晋芳回江苏了,杨希在外地,梁艳因皮肤过敏、张蓉芳因事遗憾不能与会。
老教练发“红包”
77 岁的袁伟民仍然精气神十足,与自己的队员们在一起,依然像过去那样,只要不是在球场上,他说起话来常常半真半假、风趣幽默,逗得队员们摸不着头脑。
那天见面,袁伟民一出现,大家就“袁头”“袁头”地叫起来。只见他笑嘻嘻地说:“好啊,好啊,女排夺冠,大家高兴,我来给你们发红包。”说着他从手提袋里拿出一个个大号信封,分送给郎平、曹慧英、陈亚琼、李延军……还剩下一摞,说是要分送给当天没到现场的其他老队员。郎平喜出望外,急于打开信封,袁伟民望着她,不紧不慢地说:“我可没有钱给你们发奖金,只好以这样的形式表示一下啰!”
原来,毕业于江南名校苏州高中的袁伟民,从小喜好书法,退休后潜心习练,队员们早就请他赐予墨宝,他总是说还没练好,不肯出手,今天袁指导主动送字上门,把郎平和老队员们乐开了花。
袁伟民给郎平和老女排队员每人写了两幅字,一幅是“中华魂”,还有一幅是“福”字,题上了每个队员的姓名,盖上了“为国争光”的红印章。老教练袁伟民的内心依然寄托着对每个队员的关心和期望,希望她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面对成功、胜利、鲜花、掌声,还是面对挫折、失败、痛苦、眼泪..任何时候不忘中华魂,不忘为国争光,都要经得起各种考验,不辜负国家的培养,不辜负全国人民对中国女排的支持和厚爱。
“拍照!拍照!”
现在的、当年的,新老中国女排教练郎平、袁伟民;当年的中国女排老队员郎平、李延军、曹慧英、陈亚琼;不同的排列组合,合影留念,拍了一张又一张……
到“上缘坊”,是上辈子有缘啊!因为是郎平请客,餐厅格外热情,上了许多好菜,可谁都没顾得上吃,只知道说啊说……
排球人聊排球,话题就像个跳动的排球,你一句我一句,妙语连珠;你一声我一声,笑声朗朗。三个多小时的团聚,每个人都沉浸在对里约激战的回味中,对往事的追忆中,兴奋不已……
“拿不下来也要咬你几口”
郎导和袁导聊得最多,大家听得最来劲。
“里约你们小组预赛输给荷兰、塞尔维亚,落到小组第四后,给我打电话的人中,为你们担心的多了起来,问我中国女排还有没有戏?怕你们连奖牌都拿不着啦!”袁伟民说。
“我说,照我看这支队伍还年轻,预赛自己还没搞好,还没完全放开打。对塞尔维亚,人家打疯了,压着我们打,我们的东西根本打不出来,两个队简直不在一个档次上啊!下面就看她们怎么打巴西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自己工作做到位,调整好了,什么都别想,放开打,把水平都发挥出来,巴西要打赢这场球很难。巴西已志在必得,都看好她们会夺冠,加上是东道主,又是淘汰赛,压力会很大,只要我们自己做好,完全放开打,就有机会!如果把巴西赢下来,半决赛、决赛乘势而上,就有可能给你们抱回一个金杯哦!”哈哈,哈哈。袁伟民说来很得意,因为结果果然被自己言中。
“这场比赛,赛前我们做了多少工作啊,我跟队员说现在摆在你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放下一切,什么都别想,轻装上阵,把自己的所有本事都拿出来!还有一条就是瞻前顾后、缩手缩脚,想赢怕输,死路一条!”郎平说。
“我要求队员不去想结果,只想如何打好每一个球,如果怕进不了前四,结果没法交代,那我告诉你们,我们已经死啦,还怕什么呀!我们是什么?我们是中国女排,中国女排就不能让对手舒舒服服赢,拿不下来也要咬你几口,想赢我们没那么容易,水平发挥出来了还输,大不了卷铺盖回北京!”讲到这里,郎平有些激动。
队员工作做通了,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在准备和巴西交战前的训练课上,反倒是前所未有的平静。正如助理教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那时候已经谈不上怕和不怕,之前队员还会算计自己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下一个对手可能是谁?但现在形势一目了然,反而把精力都集中在技战术的准备上去了。”
为年轻付学费
打大赛,发挥不正常,是年轻队员的特点;打大赛,初生牛犊不怕虎,发挥好了,能打赢本来难以打赢的球,这也是年轻队员的特点。
郎平和袁伟民,一个坐镇里约,一个在京观赛,两人相隔千山万水,但英雄所见略同。在中国女排落到小组第四,处于最低谷的时候,大家都在担心,有信心的人已经不多了,但他俩依然把希望寄托在年轻队员的发挥上,处险不惊。
8 月13 日早上,我曾给郎平发过一条微信:“郎:顶住!此刻最需要的是自信、凝聚力!你行,中国女排行!”当时她们已经连输两场,败给荷兰、塞尔维亚,我很焦急。可从郎平立马回我的微信中看,她很平静:“谢谢管家的支持!我们队要想成长必须经历这一关!”她看得很清楚,问题出在年轻上,因为年轻需要付学费,因为年轻还有希望。在顶级大赛中,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把控,非一般教练所能,关键取决于教练员平时对每一个队员的了解,以及运动员对教练员的信任程度。无疑,郎导的人格魅力为力挽狂澜奠定了基础。
“临大事有静气”
过去很少当面表扬队员的袁伟民,开始表扬郎平:“这次比赛,无论是输球,还是赢球,我注意看电视上的你,还比较冷静,没有急,很不错。”
“我也觉得很奇怪,几场硬仗,比分都很接近,每次比赛结束,记者采访时,都要问我紧张不紧张,我真没觉得怎么紧张,因为比赛时,我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每一个球上,尤其是落后时,总是在想啊想啊,试着用各种办法来抓住转机。”郎平回答说。
其实,郎导的这种沉着、冷静也是在大赛中逐渐积淀起来的。就在一年前,2015 年世界杯女排赛出征前,队长惠若琪和其他两名队员突然因病和受伤不能前行,这飞来横祸,如当头一棒,把郎导打晕了。老教练袁伟民从报道和电视屏幕上发现郎平掉眼泪了,面对记者提问时她忍不住含泪谢绝。仗未打响,折兵在先,可想而知对郎导的打击有多大。
袁伟民给郎平发去了一条短信:“切记:强者,总是在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的征途上前进的。要记住:临大事有静气——强者风范。你现在必须冷静下来,并带头去做好大家的工作。”袁导的点拨,伴随着郎导从困境中走出来。当郎导率领的中国女排艰难地第一次举起金灿灿的世界杯奖杯时,郎导哭了,面对央视镜头她说出了心里话:“老教练袁导一直在默默地鼓励我:作为强者,必须面对各种困难……”
从2015 年日本世界杯到2016 年里约奥运会,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不断超越自我的郎导,变得更加完美。里约比赛,无论争抗如何激烈,即使是在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我们看到郎导的表情依然淡定自若,暂停时她总会耐心地说:“慢慢来,不着急,一分一分拿……”喜怒不形于色。“不能让队员看出我的情绪。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忍耐、要乐观、要坚强,队员们在看着我,我要用我的情绪感染她们、稳定她们,这是一支正在作战的队伍,无论如何士气不能丢、军心不能散。而一个主教练就是一支队伍的主心骨,作为一个主帅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体现在困难的时候,在运动员没有发挥好的时候,岿然不动,以身作则,促使队员保持气势,再接再厉。”郎导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你们拔掉了
我多少根眉毛?”
郎平风趣地告诉老队长曹慧英、老队友陈亚琼:“小组预赛,我们接连输给荷兰、塞尔维亚,我想起了1982 年我们在秘鲁打世界锦标赛,也是预赛意外失利,0 ∶ 3 惨败美国队,导致后面比赛必须连打6场3 ∶ 0,才有可能拿冠军,那么困难,那么难受,袁导还那么乐观,从不唱歌的人,竟然哼起了苏州小调来,哈哈哈哈……”
“是呀,是呀,那小调尽跑调,没法听,让我们哭笑不得啊。还让我们越是输球越要抬起头来走进体育馆,折磨人啊,哈哈哈哈……”曹慧英回忆道。
“好啦,好啦,我把你们搞笑后,你们拔掉了我多少根眉毛啊?多少根?”
“你编吧,编故事吧,我们什么时候拔过你的眉毛?我们只拔过你的白头发,你不要搞错哦!不信问小郑。”郎平反问袁导夫人郑沪英。时空仿佛穿越到了30 多年前……
“郎平,讲真的,这次你的压力比我1982 年世锦赛时更大。我们那时出师不利,逼得后面比赛不仅都要赢,而且不能丢一局,是因为只有这样赢得干脆,才能防止人家联手整我们,拿不到冠军,我们还不至于连奖牌也拿不到呀!你们这次落到小组第四,打巴西如果输了,连奖牌也无缘,回北京啦!你扛住了,指挥用人也很到位,你行!”袁伟民说的是真心话。
“袁导,我可是你最后一个坚守在排球一线的关门弟子哦,咱要为你争气啊!”这也是郎平的真心话。
“磨炼保持‘恒温的意志”
当运动员时,郎平佩服袁导;当教练后,郎导依然佩服老教练袁导。1995 年年初,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国排协主席的袁伟民,召唤郎平回国执教,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郎导就把低谷中的中国女排带入世界劲旅之列,一举夺得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国际排联第一次破例把“世界最佳教练员”授予银牌队教练郎平。按惯例此殊荣都属于冠军队的教练。
1999 年,辞去中国女排主教练职务后,郎平与女作家陆星儿合作完成了她人生中的另一件大事:撰写《激情岁月——郎平自传》。在这部著作中,有一章节题为“袁伟民影响了我的一生”,文中写道:“我大概就是这个脾气,人家说,事不过三,我一般是‘事不过一,失败难免,但我绝不肯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失败的道路上走下去。这20年,对我最大的打击、最大的压力,就是输球的失败。当然,对我最大的考验、最大的磨炼,也是输球的失败。失败是一根灵敏度最高的体温表,一般人都容易在失败以后犯‘冷热病,可我们打世界比赛,真是冷不得热不得。我最佩服袁指导有一种‘恒温的意志,不管败到哪个地步,他那根‘体温表的水银柱都保证一动不动。”
“转眼20 年过去了,我与中国女排有着整整20 年的不解之缘。这20 年,我经历了很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大家说我是英雄,但我心里一直很平静、很平常,我在我的领域里成功了,但成功的因素很多,不完全是我个人的努力,如果没碰到袁指导,如果没碰到那个年代,如果没碰到这样一拨争气的队员,我也不会是今天的我,是所有因素综合到一起,才有我的一切。”
今日,与老教练、老女排队员一起聚会,谈笑风生的郎平,让我看到:15 年前她自传中的初衷未变,对老教练、老队员的感情依旧。她师承袁导,感恩袁导,更可贵的是,今日郎导传承袁导、传承老女排精神,并没有停留在原点,孜孜不倦地学习,脚踏实地地付出,永不言败地超越,是她率领中国女排再创巅峰的基础和灵魂!
价值取向悄然变化
56 岁的郎平,名副其实拥有排球人生。她13 岁开始学打排球,16 岁进北京青年队,18 岁入选中国女排。从1981 年到1985 年,作为中国女排主攻手四次赢得世界冠军,实现四连冠。1986 年她协同张蓉芳执教中国女排,夺得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退役之后,1987年至1989 年,她自费赴美国留学。1989 年至1991 年,为赚取学费她赴意大利摩德纳俱乐部打球。1991 年至1993 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攻读体育管理硕士学位。1994 年,任八佰伴世界明星队主教练。
1995 年,郎平被召回国执教中国女排时,人们惊喜地发现,这些年在境外学习、打球、执教的郎平,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她的国际视野,使她在训练手段、队伍管理、指挥艺术上开始具有国际风范。进入新世纪,郎平又回到美国,几年后,我发现在不同文化的熏陶下,郎平的价值取向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这可以从她后来的几次抉择中看到,这种价值取向,是她迈向成功的阶梯。
为排球而生的郎平,骨子里浸透着排球基因。1999 年辞去中国女排主教练,回到美国后,她依然关注着排球,敏锐地捕捉着在排球方面还可以提高的、还可以实现价值的机会。于是,就有了2002 年她离美赴意大利,执教摩德纳女子职业排球俱乐部队,将这支成立27 年没得过全国冠军的队伍带到了夺得意大利联赛和杯赛双料冠军的领奖台。于是,就有了2008 年,她率美国国家队打回北京,赢得了北京奥运会亚军。
担心葬送好名声
人生抉择并非易事,困难的抉择常常伴随着不确定性,甚至风险。
2004 年雅典奥运会结束后不久,我接到郎平从境外打来的电话,她告诉我美国排协要聘她出任美国女排主教练,想听听我的意见。
那时我还没有离任,还在中国奥委会、排协官员的位置上。虽然我和郎平从未有过直接的上下级关系,但是郎平早在北京队时,我作为《新体育》记者就开始写她,可以说我是看着她长大的。多年的接触我们早已成了好朋友,她信任我,叫我管家。有关她的事,我很关心,不过我从来只发表好友之见,没有官方色彩。
因为消息来得太突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在电话中,我首先反问郎平:“你自己是什么态度呢?”她说她还没决定,但是很想去,不想放弃这次机会,主要觉得自己长期漂泊在外,对女儿亏欠太多,浪浪正进入青春期,许多事情她爸爸照顾起来不方便,很需要母亲的陪伴。同时她也告诉我,美国排协给出的报酬非常优厚,从工资、住房、汽车到休假、国际旅行,很有吸引力。
电话中郎平也谈到,现在中国女排刚拿奥运冠军,正处于巅峰期,美国女排马上“大换血”,如果倒过来,中国女排正在低谷,美国女排处于上升期,她不会去美国队执教。我说,按照你的性格,要干这件事就一定会把事情做到最好,在你的调教下,美国女排肯定会越来越好,毫无疑问美国排协聘你也是瞄准着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到时候你带着美国队打回北京,还要跟中国女排隔网相争,那可怎么办呀?当时,就我对国内开放程度的理解,首先考虑的是国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一时想不清楚的是,作为一个母亲,我非常理解郎平,很想让她抓住这个机会,起码在几年内,她可以稳定在居住地,既陪女儿又继续干自己喜欢的排球。可是作为她的好朋友,我又很怕她走错这一步,为此葬送掉自己的好名声。最后,我在电话中没有明确表示行还是不行,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建议她在拍板抉择前再思考一下:自己打算下半辈子在境外还是境内度过。
郎平还希望我帮她从侧面征求一下袁伟民指导的意见,以及排球界其他朋友的看法。听完电话后,那些天我心里一直很纠结,我没有帮郎平去打听袁伟民和其他人的想法,我觉得郎平已是体制外的人了,不存在请示领导的问题,虽然郎平很尊重袁导,想听听他的意见,但这事也可能会为难袁导。我没有给郎平回电话,只想默默等待,让郎平自己决定这件事。
“真不知该怎么
走出体育馆”
郎平要执教美国女排的消息终于传开了,中央电视台作为重大新闻,由《东方时空·时空连线》越洋采访郎平,郎平回答得很好,说出了心里话,似乎得到了大多数人的理解。“重大新闻”没有掀起轩然大波,我为郎平揪着的心暂时放下了。
也许是美国女排远在大洋彼岸,也许是郎平的江湖地位,决定了大多数球迷对她的所为没有表现出什么反感,舆论基本没有异议,但也并非风平浪静,某报载文暗指郎平异国执教似“叛徒行为”……
我为郎平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大换血”后的美国女排,在主教练郎平的调教下,年轻队员进步神速,队伍日新月异,不仅赢得了北京奥运会入场券,还打进了半决赛。2008 年8 月15 日晚,中美女排之战即将打响。陈忠和带领的中国女排与郎平带领的美国女排为争夺决赛权一比高下。这天中午,我遇见郎平,聊起晚上的比赛,我紧张得不知说什么好,她却笑嘻嘻地说:“管家,今晚中国女排一个小时就能解决问题!”看她的表情非常超脱。在她看来,美国队的整体实力和经验,都还不如中国队,她们该好好向中国队学习。她完全没有想到,晚上的比赛美国队的年轻队员个个“打疯了”,加上中国队作为东道主也许有些压力,这场比赛竟然被美国队拿下了。
对这个结果,郎平没有思想准备。赛后我和她通电话,她显得很激动,倒不是因为美国队赢球了,而是因为这样的比赛结果,她还能被观众和记者理解,她深深感动。她说:“比赛结束后,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走出体育馆,可是,没想到从比赛地回到奥运村,无论是在场馆出口处,还是进村安检、步入混合区时,那些球迷、观众、记者都冲着我喊,‘郎平,比赛真精彩,‘郎平,打得好,‘郎平,加油!‘我们永远喜欢你!没有人指责我为什么要赢中国队,相反都是赞扬和祝贺,我太感动了,太感激大家的理解了。”
这场被媒体称为中美女排“和平大战”的央视直播,吸引了2.4亿中国电视观众的目光,赛后没有人埋怨郎平,埋怨陈忠和,埋怨中国女排。时代变了,人们的观念和心态也越来越多元化了,正如一位热爱女排的网民所说:“以宽容的心态和国际化的眼光来分析衡量,退役运动员或教练员赴海外寻求发展乃至回过头来成为我们的对手,不是什么坏事,不要因狭隘的民族主义为其贴上标签。出去也好,回来也好,都仅仅是个人对生活的选择而已。体育无疆界,我们的心,也不该有太多的边界!”
现在回想起当年郎平所作出的一个又一个抉择,不能不佩服她敏锐捕捉机遇的眼力,以及敢于实现自我价值的勇气。
职业精神最亮丽的闪光点
如果说当运动员时的郎平,执着追求排球,是为事业而奋斗,那么执教以后的郎导,则更多地把排球看作一份工作,一种职业。郎导对女排精神的传承集中展现在她的职业精神上,而专业技能和科学管理则是郎平职业精神中最亮丽的闪光点。
2013 年4 月15 日,郎平出现在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一楼会议室,国家女排主教练竞聘现场。
即将上任的中国女排主教练面对的形势是:2004 年陈忠和率领的中国女排夺得雅典奥运会冠军,经历了“黄金一代”的辉煌之后,逐跌低谷——2012 年伦敦奥运会第五名,亚洲杯不敌泰国,痛失亚洲冠军,中国女排实力日趋衰弱。
从2013 年3 月底中国排协向郎平发出邀请,到4 月15 日参加竞聘,这半个月里,职业的召唤和严峻的现实,使郎平举棋不定、备受煎熬。她很清楚,这次回来竞聘,与第一次被召回执教不可同日而语。那时她还没有主教练经验,心里没底,这次她的自我感觉是自身条件已具备,关键看客观条件能提供到什么程度。作为一份以创造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的职业,受聘前,她必须审慎从事,全面细致地搞清楚,她能否最大限度地全方位整合优质资源,为实现目标创造最佳条件。
经过半个多月的沟通、交流、磨合,中国排协的诚意和承诺,终于打动了郎平。这个承诺包括:对女排选人用人的绝对话语权、搭建复合型教练康复团队、打造女排大国家队模式,甚至包括全国联赛相关问题等。排管中心全盘接受,并表示全力提供人财物方面的支持。
可以说,客观条件已完全具备,就看郎平如何履行合同,兑现承诺了。
2013 年9 月,郎平上任五个月迎来了第一次“小考”——征战当年的亚洲锦标赛。这支中国女排交出的答卷是获得第四名,回到了中国女排历史上最差成绩。这让郎平清醒地看到,老队员的潜力已被挖尽,快速培养新人已成为当务之急。
郎平求“新”若渴,各省、市大力支持,年轻选手脱颖而出,点燃了全队的希望,一颗颗新星冉冉升起:2013 年,19 岁的河南姑娘朱婷,身高1 米95;2014 年,17 岁的江苏姑娘袁心玥,身高1 米99;2015 年,18 岁的江苏姑娘张常宁,身高1 米95。2016 年,里约奥运会首次参赛的新人占2/3,而且全都是清一色身高超人的年轻小将,完全符合当今排坛女子排球项目“高大化”“男子化”的发展趋势。排球规则的改变,网上争夺的白热化,预示着没有高度就没有优势,这也是目前这支中国女排能够与欧美强队争霸的“杀手锏”。
“我不能像袁导练我
那么练朱婷”
朱婷日趋成熟,而且心理素质较好,比赛中发挥稳定,很少失误。从2013 年到2015 年每次大赛,几乎每场比赛她个人得分都名列全队之首,2015 年世界杯赛朱婷一人独得141 分,仅拦网就得25 分,里约奥运8 场球,朱婷共得179 分,平均每场得22 分以上,进入淘汰赛后的三场关键比赛,每场她都是得分王,决赛她一人独得25 分,被戏称为“得分机器”,是中国女排两次夺取世界冠军的头号功臣,是国际排坛公认、当之无愧的世界最有价值女排运动员(MVP)。曾任中国女排主教练的陈忠和对记者说:“当年日本有人说,郎平是60 年一遇的选手,我可以这么说,朱婷是100 年才出一个的好苗子。”她们俩都是具有排球天赋的天才运动员。但是,如果没有当年袁导、今日郎导的慧眼识人和悉心培养,哪有世界最优秀运动员郎平和最有价值运动员(MVP)朱婷的出现?
袁伟民问郎平:“你还记得当年我怎么练你的吗?每周六天上下午训练,有四天课后你都被安排留下来加练,有时还要叫其他老队员陪着你练,不这么练,你的技术能那么全面吗?”
里约奥运会上有记者问郎平:“你觉得现在的朱婷的技术水平是否已经超过当年的你?”郎平回答说:“时代不同了,不能这么比。但是在一传和防守上,可能我比她还好一些。”
郎平告诉我:“我怎么能忘记袁导是怎么练我的呢,可我不能像袁导练我那样去练朱婷。”
出生在普通农民、多子女家庭的朱婷从小营养不良,瘦如竹竿。她13 岁开始接触排球,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就进省队、国家队,从身体素质到技术都很单薄。刚进国家队,稍一练她就脸色发白,头晕想吐,头一两年郎导都不太敢给她上运动量。为了给她补充营养,郎导从美国给她带蛋白粉,让她长肌肉、增体重,配合针对性的体能训练,身体素质明显提高。郎导亲自带她练一传、防守和后排进攻。因为朱婷在省队只管进攻不需要防守,所以一传、防守基本不会。排球是一项必须攻防全面的运动,否则前排得分,后排失分,得不偿失。经过郎导一年多的调教,在2014 年世锦赛上,统计数据令郎导惊喜:6 进4 打巴西队时,朱婷接22 个一传,19 个到位。
嫩竹扁担挑起了千斤重担。郎导锤炼朱婷,既运用了当年自己接受袁导训练时的体会,又结合了她在欧美等世界一流球队执教时积淀的经验。在对年轻选手运动量的把控方面,她有计划地强化融入专项体能训练及康复保障。
尽量减少队员受伤的概率
郎平为国家女排配备了强大的保障团队,有从境外请来的体能师、康复师、运动训练师,以及中国队原本就有的队医。体能师拉尔森来自美国,郎导交给他的首要任务是尽量减少队员受伤的概率。她要求医生和康复师对每一个队员的身体情况做细致的医学测试,然后根据指标为每个人定制体能训练康复计划。据拉尔森向媒体介绍,“中国队一上午就要练三四个小时,下午还要练,而且是一周7 天持续训练。在这种高强度的训练模式下,让队员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并不容易。但好在队里的运动员们风险意识都在增强。比如朱婷,在日复一日挥臂扣球的训练中,她的肩膀非常容易受伤,但她对此反应非常快,稍有不适就会马上向教练员反馈,及时换到我这里进行治疗,因此她始终保持了很好的竞技状态。要知道,很多运动员对一点点身体异常不会十分敏感,然而再练下去就可能会受伤。”
在训练中,郎平如果发现某个队员的体能需要改善,她会果断地把队员交给拉尔森,之后就完全尊重体能师的专业能力。拉尔森说,“和其他队伍的教练相比,郎平更了解体能训练的专业性,一个队员体能如何、是否适合上场比赛、该如何训练加强体能的哪些部分,郎平完全听从我的意见。”
2015 年世界杯赛,在对韩国队的比赛中朱婷扭伤脚被换下场,让观众着实紧张了一把,被迅速换下场的朱婷,由两名康复师轮流帮她治疗,经一天调整,根据几项数据指标判断她脚伤已康复,仅错过一场球,朱婷又战斗在赛场,为最终夺冠再立新功。
人们记忆犹新的是:10 多年前,“黄金一代”新秀赵蕊蕊同样在比赛中扭伤,经过半年康复治疗,重返赛场,再度受伤,不得不提前结束运动生涯。在那些年代,主教练不可能具备强大的保障团队,有的运动员就有可能为受伤付出代价。
比的是教练驾驭队伍的能力
随着现代化体育运动的发展,像足、篮、排这样的集体项目,是综合实力的较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的是主教练对自己队伍的驾驭能力。郎平凭借自己在欧、美、亚世界一流球队多年的执教经验,吸取东西方文化精华,博采众家之长,以及女性教练特有的细腻,在科学管理队伍上独树一帜。
无论是在境外执教,还是在国内执教,郎导作为主教练,管理队伍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因人而异的人性化管理上。团队精神是集体项目的灵魂,在任何地方排球教练都要讲团队精神。郎平说,由于价值观不同,在美国有的队员会直接找主教练问:请你告诉我,我为什么不能打主力?因为她要实现自我价值呀!那么,你就要寻找她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和她谈团队精神,谈个人在团队中的位置和作用。在中国执教,也许你会发现更多的运动员非常听话,但难以建立起自信心。所以,从训练、比赛到生活,郎导总是采取以鼓励为主的方式,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
当年家喻户晓的袁导,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他总是镇定自若、面无表情,给人的印象是“不会笑的严师”;今日在电视中看到,暂停时的郎平总是在鼓励队员:行,不错,别急!训练中她常会对队员说,你是最棒的,但我希望你在哪些哪些方面做得更好。严师袁导,慈母郎导,虽然外表不同,但他们都具有内在的睿智和令队员信服的人格,这才是他们真正的魅力所在,才是他们能够驾驭自己队伍的力量所在。
三位奥运冠军主教练
都有神来之笔
排球比赛有它自身的规律,攻防转换瞬息万变,谁掌握主动,谁就能先声夺人,尤其是比分落后处于被动时,用人出其不意,常常能赢得转机,甚至力挽狂澜。袁伟民赞扬郎平在中巴生死之战关键时刻果断换上刘晓彤,及时扭转被动,打开局面,为最终取胜创造了条件。
中国女排里约夺冠后,新华社记者采访陈忠和,问:“从袁伟民到您,再到郎平,您觉得三位奥运冠军主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陈忠和回答:“我和郎平都是袁伟民的学生,我们继承了袁指导的很多训练方法和管理理念,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袁伟民执教时有一种威慑力,平时和蔼可亲,训练场上他的气场会让人感到害怕。郎平有多年在海外的学习和执教经历,带来了国际上很多先进的训练理念、科技应用、管理经验,但在训练把握上也是非常严厉的。”
说来也巧,袁导、陈导、郎导三位奥运冠军主教练,在三届奥运会夺冠关键时刻,换人上都有神来之笔。 洛杉矶奥运会小组预赛,中国队输给了美国队,决赛关键时刻,袁伟民两次换侯玉珠发球,直接得分,奠定了3 ∶ 0 完胜美国队;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在对俄罗斯的决赛中,先输两局,危难之时,陈忠和换上了张越红扭转局势,最终3 ∶ 2 反败为胜;里约奥运会,中巴之战,首局中国队以15 ∶ 25大比分落败,第二局开始形势依然严峻,郎导果断换上了刘晓彤。只见晓彤神勇扣杀,进攻、拦网连连得手,瞬间激发了场上士气,双方比分交替上升,中国队死咬不放,最后以25 ∶ 23 扳回关键一局,后面三局晓彤均为首发,她进攻19 次得9 分,中国队以两分优势险胜对手,晓彤的出色发挥,为中国队杀进决赛,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郎导告诉袁导,刘晓彤有实力,但是不自信,比赛常常不敢发挥。打巴西之前,这位已被边缘化的主攻替补竞技状态也一直不好,上场机会不多,为了帮助她建立信心,郎平做了许多工作,不断鼓励她,使晓彤感到教练非常信任她。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打巴西要起用晓彤,是郎平早就想好的一步棋,因为晓彤过去没有和巴西队交过手,巴西队不了解她,她对巴西队也没有畏惧感。晓彤终于被郎导激活了,一举成为不负众望的奇兵,创建奇功。中国队和巴西队8 年来19 次交锋,18 次败北,这次取得了历史性胜利。
只有中国能实现
郎平成功了,中国排协成功了。双方通过顺利履行合同,兑现承诺,共同为中国女排取得历史性胜利作出了贡献。
托举起这金光闪闪奥运金杯的,不仅仅是参加里约征战的12 名女排姑娘,还应该有入围“大国家队”名单的每一个队员,还应该有整个复合型教练团队,以及庞大保障团队的每一个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女排的胜利,也是中国体育融举国体制、市场经济两种优势为一体的改革尝试。
郎平接手国家队,提出了“大国家队”理念。
2013 年是备战里约奥运的第一年,为了考察更多的球员,郎平先后组织四次集训,在全国范围大撒网挑选队员,调动队员30 多人,每个位置基本保持了3 到4 人在竞争。
2014 年郎平开出的大国家队名单为27 人,9 月世锦赛、10 月亚洲杯亚运会,中国女排兵分两路作战。
2015 年备战世界杯,国家队集训名单仍然为26 人,在联赛中有突出表现的年轻队员,几乎都被郎平招进过大国家队。
2016 年里约奥运会,备战周期更长,参加集训人员更多,直到出征里约前几天才正式公布国家队名单。
郎导执教中国女排期间,她想调哪个队员就调哪个队员,运动员都向往入围大国家队,各省市体育局也全力支持,郎导一呼百应,各方一路绿灯。这是中国特色全国一盘棋、举国体制所能,也是郎平个人魅力所为。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代表队难以做到的,也只有在中国能够实现。曾经和郎导一起在美国队执教的一位教练说:“2005年世界杯赛前,美国国家队马上就要出发了,主力二传博格突然说不想参加比赛,也不说具体原因。尽管美国排协也不太高兴,但还是尊重队员的决定。结果那次比赛美国队因没有二传手,只得临时将打其他位置的一名队员顶替打二传,成绩当然不好。”这种事情绝不可能发生在中国,国家队队员怎么可能临阵弃赛呢?可是在美国并不奇怪,因为美国文化就是个人意志最大化的文化。
与组建“大国家队”理念相配套的是,组建复合型保障团队。郎平全面整合优质资源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据中国女排教练组成员向媒体介绍说:“从大构架来说,团队由一位体能师、两位康复师、两位国内的队医,以及一位不跟队的专门做手术的大夫组成,另外还有两位陪打教练同时兼任数据统计和视频分析人员。教练组有12 位从各省、市抽调来的助理教练,根据不同的位置分为主攻组、二传组、接应组、六人组等。”
配备如此庞大的复合型保障团队,不是郎平首创,而是目前世界一流强队的先进做法。但是,这种配置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在世界大赛中,我们看到昔日独占鳌头的古巴女排、俄罗斯女排,她们的教练配置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依然比较单薄,这也是她们现在难以保持世界领先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女排如果仅依靠体制内的国家财政拨款,同样不具备配备复合型保障团队的经济条件。这次郎平执教的中国女排之所以能够实现这样的配置,那是因为中国排协破例网开一面,除千方百计挤出给女排的经费外,还将企业给予中国女排的赞助也留作队内支出,当然也因为郎平的个人魅力,使企业愿意赞助郎平执教的中国女排。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郎平是既得益于举国体制,又受益于市场经济的“福将”,她所拥有的得天独厚条件难以复制,这使包括乒乓球、羽毛球在内的其他运动项目的教练羡慕不已。
巅峰之后,路在何方?
中国体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都不可取。将郎平执教中国女排的成功,简单归之于“女排精神”的产物、冲破旧体制的产物、市场经济的产物、个人魅力的产物,都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袁伟民说,在他看来,郎平的“大国家队”理念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面,因为她接手时的国家队备战里约奥运会仅剩三年,不得不采取特殊手段。国家队队员来自各省市,从目前中国排球运动的实际出发,如果长期采取大国家队集训,大面积抽调省市骨干队员,必然影响地方队、俱乐部队的训练和发展,如果全国联赛或者深化改革后的职业联赛还需为国家队每年完成各种比赛任务让路,那么必然不利于中国排球运动的发展,也不利于排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几十年来,美国女排始终保持名列世界前茅的水平,上下起伏不大,缘于她们扎根于校园排球,人才辈出,许多大学设有奖学金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参与到排球运动中来。意大利、土耳其等国,国家排球队水平并非始终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但他们成熟的职业排球联赛,吸引全世界一流高手云集,有力推动当地排球运动开展,一个小城就有100 多支排球队。郎导介绍朱婷加盟的瓦基弗银行队是目前世界职业排坛水平最高的俱乐部队之一,土耳其职业联赛被誉为“排坛NBA”。商业化动力机制给职业联赛注入了强心剂,使排球运动和排球产业相得益彰蓬勃发展。在欧美不少国家,排球运动真正成为了国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快乐运动。
光芒之下,中国排球需要冷静的思考。
从1981 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冠算起,35 年间9 次赢得世界冠军,女排精神一次次振奋国人之心,已经形成了由几代人构成的、具有“女排情节”的庞大群众基础。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我国参与打排球的专业、业余运动员不见增长反而日趋衰减?为什么现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参与校园排球的人数比例,甚至低于五六十年代?为什么中国女子排球是世界水平,而职业排球联赛却至今难产?中国排球市场化、商业化的程度为什么还逊于中国足球、中国篮球?……
35 年女排路,时起时伏,有成有败,究其原因:成功,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脱颖而出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的女排姑娘及其教练;失败,其根本原因则是至今还没有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真正有利于推动排球运动和排球产业良性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从而一再错失本可以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机遇。
严峻现实,呼唤改革。校园排球、职业联赛是迈向巅峰的塔座基石,尽快改变大球小众、精英排球的现状,顺应排球发展规律大胆改革,才能真正抓住机遇推动中国排球健康持续发展。
巅峰之后,中国排球路在何方?亟须我们广开言路,深入探究,找准雄踞巅峰的根基。让排球这项非常适合中国文化、中国人种的运动,在国民中真正得到普及和提高,从精神到物质全面享受排球运动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