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涛
传说与史实:再说淮北相山庙“惠我南黎”匾额之由来
王 涛
关于今安徽淮北相山庙所存“惠我南黎”匾额的由来,当地流传颇广的一个说法是该匾额系乾隆帝下江南途经徐州时所题。此种传说影响深远,成为人们解读“惠我南黎”匾额的主要依据,以致1999年版《淮北市志》以“惠我南黎的由来”为题把该传说作为民间故事整理收入。然民间传说与历史事实毕竟不同,笔者依据新发现资料说明此匾额系乾隆二十三年时任户部侍郎的裘曰修呈请乾隆皇帝题写,乾隆二十四年元旦由安徽巡抚高晋主持悬挂,从而订正了传说中的史实讹误,把民间传说与历史事实区分开来。
淮北相山庙;“惠我南黎”;乾隆;裘曰修;高晋;传说与事实
今安徽淮北相山风景区东北角相山庙(即显通寺)藏有乾隆皇帝所题“惠我南黎”匾额一幅。关于此匾额之来历,1999年版《淮北市志》第二十五篇第二节《民间艺术》所附民间故事描述如下:
在乾隆年间,经由相山西北流向相山东南的濉水,因河床年久淤塞,每逢雨季泛滥成灾。安徽巡抚高晋奉命前来勘河修治。当他来到濉溪之后,又顺便到了相山的显通寺,看到庙宇由两山环抱,古木参天,风景秀丽,但寺庙破残不堪。于是,这个巡抚高晋就把治河的主要使命丢在脑后,而向乾隆上书修寺,美其名以求神明护佑百姓免于水灾。乾隆阅罢高晋的奏章,就命高晋除修缮寺庙外,另建一条十八里蔽日长廊。高晋贪赃枉法,把修治濉河的金银肥了自己的腰包,只草草修理了寺庙却没有遵旨建造长廊。
哪知后来,乾隆下江南巡视,路经彭城(今徐州市),设行宫于云龙山下,忽然想起要到相山十八里遮天蔽日的长廊来观赏风景,便令高晋陪同御驾亲往相山览胜。高晋接旨吓得魂不附体。他暗想,乾隆皇帝一旦前来,发现并没有遵旨建造长廊,这欺君之罪,定要杀头的,他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生死关头,他谎奏道:“相山‘穷山恶水出刁民’,龙驾不宜前往。”高晋为保自己的性命,竟把山清水秀的相山和这里的穷苦百姓诬为“穷山恶水”和“刁民”。乾隆是个胆小鬼,果真不敢到相山。但他为了收买人心,安抚这里的百姓要安分守己,故御笔亲书了“惠我南黎”四个大字赐予相山庙民。后由江南凤阳府宿州知州张开士恭摹刻于石上,保留至今。①《惠我南黎的由来》,《淮北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949页。
今安徽淮北显通寺外景及内藏“惠我南黎”匾额,作者摄于2013年
上述传说在淮北地区流传甚广,至今仍然是当地解读这块匾额的主要文本依据①“惠我南黎”,见淮北新闻网http://www.hbnews.net/xxsq/hbtxh/hbtxr/408833.shtml,2012年11月24日。。此述“惠我南黎”题额之由来,错讹之处颇多,不察者或误民间传说为信史,或臆测乾隆帝亲至寺中题写②如《淮北煤城探古》一文中说“惠我南黎”匾额由来时说“到了清代,到处写字题诗的乾隆皇帝,又在寺里亲笔写了“惠我南黎”四个大字,并勒石为碑,至今存在寺中。”(见《淮河纪行》编写组编《淮河纪行》第17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乾隆皇帝何时跑到了相山题写下这匾额?如此臆测,实在是冤枉了古人。。拙劣者亦有因利益驱使而借乾隆御题“惠我南黎”之名作虚假宣传。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另外,此故事尚未提及促使乾隆帝题写匾额的一个关键人物——时任户部侍郎的裘曰修。因多数人对相山庙匾额只是止于道听途说的层面,故而民间传说就成为认知的主要途径,很少有人能把此事与裘曰修联系起来,即使有将“惠我南黎”与裘曰修联系起来者,因资料所限,大多语焉不详,只是引用光绪《宿州志》中高晋的《重建相山神祠记》言裘曰修“阅工经相山,备览舆情,为请于朝,蒙御书‘惠我南黎’,颁挂神庙,以昭崇敬之典。”③http://baike.baidu.com/view/484882.htm,2012年11月21日5:11:35。按:“阅工经相山,备览舆情,为请于朝,蒙御书‘惠我南黎’,颁挂神庙,以昭崇敬之典。”语见高晋《重建相山祠庙记》,光绪《宿州志》卷31《艺文志》。,并不能进一步说明裘曰修请赐匾额的详细情况。
笔者在整理清人裘曰修文集的过程中,有幸得见裘氏家藏《先文达公集副稿》④“文达”系裘曰修谥号,“先文达公文集副稿”字样,粘帖于《本朝试贴分韵序》文末与《江右四家稿序》篇首之间,笔者因之称此稿为《先文达公文集副稿》,江西省图书馆所藏一部裘曰修文集,函套封面写有《先文达公全集》,但内容迥然不同。《先文达公文集副稿》原稿藏于北京裘曰修七世孙裘应宝处,由松长茂、裘宁拍摄后,经江西南昌裘有崇先生提供给笔者,谨致谢忱。,此副本除收录已刊《裘文达公奏议》全部奏折外,另有大量未刻印的奏疏。由于清宫档案的散佚,保存在《先文达公集副稿》中未刻印的这部分奏折具有独一无二的史料价值①笔者曾请时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就读的卢祥亮博士代为核查裘曰修奏折,《先文达公集副稿》所录奏折多不见于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宫档案,本文涉及的《陈请发给相山神庙祠匾额疏》更不及见。。其中有《陈请发给相山神庙祠匾额疏》一折,系裘曰修于乾隆二十三年五月初四日呈请乾隆皇帝题写“惠我南黎”的奏疏,内涉匾额题写原委,所述史实与上述传说及当下人们的认知相去甚远。
为方便读者了解相山庙匾额题写之实际情况,今将奏折全文标点整理后照录如下:
陈请发给相山神庙祠匾额疏
乾隆二十三年五月初四日
奏臣查看工段所见,一路麦收,高下均属丰稔,业经次第奏闻。惟行至宿州,闻虹县地方有一二处蝗蝻生发,现在扑捕至徐州。据伊继善告知,铜山、萧县、邳州俱有萌生之处,现在已有扑尽者,恐他处仍行生发,复悬赏令人寻掘,总期于未能长翅之时扑捕,则为力尚易。又闻豫省睢州、东省曹州日来亦间有之,亦俱在觅捕。缘四月中旬以后,雨水甚少,二麦已收而秋苗颇觉望雨。若在此月十五日以前得雨,尚可不致有损。惟是积潦退出之地,鱼子蒸晒成蝗,望雨尤切,必得数日之内即大雨一次则螟螣潜消,不劳人力矣。
臣上年在宿州踏看水道时经过相山,询为宋地之望,即《商颂》所称“相土”是也。因考志乘,相山之神司山川风雨之事,屡着灵应,旧有祠宇,日久倾圮。维时地方官及各工员俱发心修葺,踊跃从事。今河务告竣,鸠工兴举,臣愚仰求御笔匾额,以昭隆重。倘蒙俞允,祈于上江抚臣奏事人之便发给,恭镌悬挂,则神人胥悦而灵贶聿臻矣。
敬此一折,奏恳仰祈圣鉴。谨奏。
奉朱批:览奏俱悉。神贶丰年。朱圈:惠我南黎②按:《先文达公文集副稿》奏稿标题集中写在目录内,正文则不注明标题,时间与正文字体大小一致,为方便读者理解,笔者把目录标题移置折前,时间则以小一号字体紧随其后。。
裘曰修(1712—1773),字叔度,江西新建县人,乾隆四年进士,先后任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兵部侍郎、户部侍郎、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③关于裘曰修生平情况,详参《清史稿》卷321《裘曰修传》、《清史列传》卷23《裘曰修传》。。裘氏在乾隆年间多次奉命查勘直隶、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河工。此折系裘于乾隆二十三年查勘安徽(即折中所称上江)、河南水道时所奏,具文时间为乾隆二十三年五月四日。裘氏当时的行程是:四月十三日河南归德府河道工程查竣④裘曰修:《分查河南归德府属河道工程奏摺》(乾隆二十三年四月十四日),《裘文达公文集副稿》,裘氏家藏本。;十五日离开河南,经亳州查勘颍州一带河道工程⑤裘曰修:《查看上江河南河道工程情形疏》(乾隆二十三年四月三十日),《裘文达公奏议》,江西省图书馆藏。按,此折亦收入《裘文达公文集副稿》,但副稿本年月日被粘贴纸条遮蔽不可识。;二十日查工太和县青泥浅地方,二十七日至霍邱县,至此,裘曰修在豫皖两省的查勘河道工程事宜基本完毕,计划经宿州、徐州、济宁一带回京⑥裘曰修:《恭缴廷寄剳子》(乾隆二十三年四月三十日),《裘文达公文集副稿》,裘氏家藏本。。《陈请发给相山神庙祠匾额疏》系裘曰修到达徐州时上奏的折子。关于裘氏奏明请赐匾额的原因,高晋的说法是:“侍郎裘曰修阅工经相山,备览舆情,为请于朝”⑦高晋:《重修相山庙祠记》,光绪《宿州志》卷三十一《艺文志》页二十一。。事实上,裘曰修此举可能是出于两个原因。首先是地方官的请托,包括安徽巡抚或者宿州知州。宿州知州请托此事,史无明载,裘曰修在折中透露出他回京是经过宿州的,朝廷大吏经过地方,作为地方官的宿州知州自然是要接待的,此间以相山庙匾额之事相托,是极有可能的。再就是有可能和安徽巡抚高晋有关,此点下文详述。裘曰修之所以奏请相山庙题额,还有另一深层原因,即乾隆二十二年裘曰修查勘水道时经过此地,当日目睹了相山庙重建决策过程,此点折中已经有所透露。从奏折的内容分析,裘曰修呈请乾隆皇帝题写相山庙匾额还有一个重要契机,即当时虹县、铜山、萧县、邳州,俱有蝗蝻发生。在古代农业社会,蝗蝻对农业的打击是致命的,因此一旦遇到蝗蝻发生,统治者均严令地方官扑治。不过,蝗蝻治理并非易事,煞费人力,在人力治理较为不易的背景下,自然界的雨水浇灌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巧的是,相山庙祭祀的相山之神即司山川风雨之事。现在我们再看裘曰修的这道奏折,乍读之下,似乎第一段无关相山庙题写匾额之事,仅是裘氏在向皇帝汇报蝗蝻情况,似有偏离主题之嫌。然仔细揣摩,则可发现,作为官场公文,这道奏折的表达颇为老道,第一段所述蝗蝻之事,实则为后文请求皇帝题写匾额作了铺垫。久旱的天气加之蝗蝻滋生期待着大雨的到来,而相山之神正是掌管风雨之事,行笔至此,请求皇帝书写匾额合情合理。
在民间文学领域,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自有其分野①研究者认为,“尽管民间故事是与传说同时存在的一种文学口头文学形式,而且与传说在题材和叙述上有许多接近的地方,有时甚至难以区分,但民间故事毕竟以其独特的特点在老百姓中间存在着、传播着,按照与传说不同的方向发展着。”参见刘锡诚:《民间故事的文化人类学考察》第80页(《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4期)。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把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分列两个章节叙述,亦是明显的例子,两者进一步区别,详见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第125-163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揆之相关概念,被《淮北市志》编纂者定性为“民间故事”的《“惠我南黎”之由来》,显然更具有民间传说的特征,只是《淮北市志》的编纂者并未严格区分而已。民间传说的叙事内容具有一定的可信性,但同时它又有“实中有虚,虚中存实,虚实结合”②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第133页。的特点。此种特性,使得我们在面对民间传说时很难把虚构成分和历史真实严格区分开来。《陈请发给相山神庙祠匾额疏》的史料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乾隆皇帝题写相山庙“惠我南黎”匾额的背景和经过的具体史实,进而可以订正民间传说中“惠我南黎”由来的史实讹误,由此可以把民间传说中的虚构成分和历史事实区分开来。通过此折不仅可以理解民间传说隐隐透射的历史背景,亦可明确地知道所谓乾隆下江南时题写匾额或者亲至庙中题写,纯属臆测,而在此基础上造就的乾隆皇帝一边题写匾额一边喝着某某酒,更是离谱了。
既然相山庙匾额是裘曰修奏请乾隆帝题写,那么,民间传说为何把“惠我南黎”故事与高晋联系在一起?此事并非向壁虚造,“惠我南黎”匾额确实与高晋有些关联。裘曰修奏折中有“祈于上江抚臣奏事人之便发给,恭镌悬挂”句,顺着这个线索,可以找到若干高晋与“惠我南黎”的史实。高晋于乾隆十五年三月由山东按察使调任安徽布政使,后又于乾隆二十年转任安徽巡抚,乾隆二十三年裘曰修奏请题写匾额之折中所说上江抚臣即是此人。
相关资料表明,高晋是相山庙乾隆御题“惠我南黎”匾额的具体悬挂者。清人项樟曾跟从高晋参与了匾额悬挂的仪式,他在《己卯元旦从高大中丞恭悬御书相山庙额礼毕劝谕民耕纪事二首》诗中描述了当时的场景:
雪报丰年烛报花,元朝晓起侍星车。
南黎子惠承天眷赐额惠我南黎,御墨淋漓焕日华。
礼唱班联瞻整肃,欢腾士女静喧哗。
山灵有感应崇祀,呵护林林百万家③[清]项樟:《玉山诗钞》卷4,清乾隆二十六年刻本。。
项樟,江苏阜宁人,乾隆十八年始任凤阳知府①光绪《凤阳府志》卷17所引《凤阳县志》,光绪十三年刊本。,此人离任年月史无明载,光绪《凤阳府志》记项樟的下一任凤阳知府何达善的始任时间是乾隆二十七年②光绪《凤阳府志》卷6下《职官志》,光绪十三年刊本。,则可知迟至乾隆二十七年项樟仍在任。相山庙所属的宿州正是凤阳府管辖范围③《清史稿》卷59《地理志六·凤阳府》,第2005-2006页。,此诗所记当是他以知府身份和高晋一起参加悬挂匾额仪式的情形。诗题中己卯元旦即乾隆二十四年元旦,由该诗可知乾隆二十四年新年伊始,巡抚高晋带领凤阳知府项樟等在相山庙举行了隆重的悬挂匾额仪式④光绪《宿州志》卷3《舆地志·山川》言“抚臣亲诣奉悬”,亦佐证了项樟诗中所记。。在清代,淮北尚未有县级政区建制,还是一个叫作“相乡”的不知名的小地方⑤光绪《宿州志》卷四《舆地志·坛庙》页十七。,如此举动,在地方记忆里势必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之“每岁三月十八日凤颍同知与知州联名致祭”⑥光绪《凤阳志》卷十一《建置考》页三十二,光绪十三年刊本。,这种例行的仪式性举动无形中也强化了地方记忆。
此外,高晋还同裘曰修一同会勘了辖境内水道。早在乾隆二十二年黄河屡决裘曰修受命治水之际,裘曰修即与时任巡抚的高晋一道治理安徽境内河道,尤其是疏濬了淮北境内的濉河⑦《清史稿》卷321《裘曰修传》,第327-330页。。乾隆二十三年,裘曰修在安徽查勘河工工程,原可不必亲自进行,当日乾隆帝已经另安排裘曰修与吉庆前往广东办事,言“颍、亳如不及查,不妨交与高晋”⑧裘曰修:《查看上江河南河道工程情形疏》(乾隆二十三年四月三十日),《裘文达公奏议》,江西省图书馆藏。,虽然后来事实表明裘曰修还是查勘了颍、亳一带河工,但奏折的言外之意说明身为巡抚的高晋是相关事务的重要责任人。裘曰修在相关奏折中亦言河工“善后各事宜抚臣高晋另行具奏”⑨裘曰修:《查看上江河南河道工程情形疏》(乾隆二十三年四月三十日),《裘文达公奏议》,江西省图书馆藏。。以上信息透露出当日高晋与裘曰修共同参与了查勘河道工程,上文提到的裘曰修经过宿州到徐州后发折奏请相山庙匾额题写,极有可能是受到高晋的请托而写。⑩光绪《凤阳府志》卷十一《建置考》页三十二。
更为重要的是,高晋是相山庙重建的主要推动者。在地方记忆里,相山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其始建年代,晚近的地方文献表述是“晋太康五年”,宋代大约是相山庙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大观年间相山山神还被封为崇惠侯⑪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五十五,光绪四年刻本。。至乾隆二十二年,濉河治理完毕,出于相山神庙司“山川风雨之事”的考虑,为使相山之神“效其灵而布其职”,故而对相山庙进行了重新修建⑫高晋:《重修相山庙祠记》,光绪《宿州志》卷三十一《艺文志》页二十一。。相山庙的重建,高晋起到了重要作用,安徽地方文献里,甚至有高晋与裘曰修共同奏请重建相山庙的说法。如光绪《凤阳府志》言:“相山庙,在州西北九十里相山,乾隆间侍郎裘曰修、巡抚高晋奏发帑建。”光绪《宿州志》亦有类似的记述⑬光绪《宿州志》卷四《舆地志·坛庙》页十七。。今相山庙所存宿州知州李陔华于同治八年撰写的碑文亦言“乾隆二十四年安徽抚臣高公晋、吏部侍郎裘公曰修奏请发帑重新祠宇”。光绪《宿州志》说的更为明白:“高晋,镶黄旗汉軍,由知县历任河道,擢安徽巡抚,寻授河督。乾隆二十二年疏濬睢河,修相山庙,与裘侍郎曰修有功于宿。”⑭光绪《宿州志》卷十一《官爵志·名宦》页二十六。
正是基于以上高晋参与相山庙重建及匾额的悬挂等具体事务,所以“惠我南黎”的民间传说才紧紧与之相联系。虽然地方文献相关史料中亦隐隐出现了裘曰修的身影,且裘曰修在匾额悬挂之后的同年七月也在项樟的陪同下拜谒了相山庙①[清]项樟:《玉山诗钞》卷4。。但作为当地父母官,高晋在群众中的知名度更高,与百姓的联系较之裘曰修也更为密切,一般平民很难知道裘曰修请求皇帝题写匾额的具体细节,故高晋成为“惠我南黎”故事的主角不难理解。
在上述民间传说中,高晋被描述为一个欺上的小人和贪污的官吏。而在《清史稿·高晋传》中,记载更多的是他治水的经历,片言未及其贪污腐化之事②高晋事迹,参见《清史稿》卷310《高晋传》,第10634-10636页。。以地方官为主导撰修的光绪《宿州志》在表述中甚至认为高晋有功于宿州。这里,民间与官方对同一人物的评价出现了严重背离,民间传说映射出了民众的情绪,反映的是底层社会对时任巡抚的认知及其政绩的臧否。传说中夹杂的贪污故事,若非实有其事,至少可解读为百姓对当时官员的认知,他们借助传说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值得一说的是,奏折末尾尚有“奉朱批:览奏俱悉。神贶丰年。朱圈:惠我南黎”十数字,《裘文达公文集副稿》为裘氏后人誊录之奏折,誊录时连同皇帝朱批一并抄入。“览奏俱悉”四字系乾隆皇帝批阅奏折的惯例用语,而“神贶丰年”、“惠我南黎”则是臣子供皇帝选择的匾额内容,所以才有“朱圈”这么一说。所谓的“朱圈”,就是皇帝在备选项上画个“Ο”。至于“神贶丰年”、“惠我南黎”两个备选内容是裘曰修上奏时提供还是相关机构政务处理过程中草拟,不得而知。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相山庙题额还有另一种考虑即“神贶丰年”,这是《先文达公文集副稿》所收《陈请发给相山神庙祠匾额疏》以外文字不曾提到的。
K249
王涛,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江西南昌 33007)
陈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