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档案:陈秀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语文教改先进个人,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员,天津市中语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滨海新区高中语文教研员。在《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月刊》《语文考试研究》《天津教育》《北京高中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共计10余万字。专著《中学语文生态型教学建构》获天津市第三届教育科学成果二等奖。编著、参编《把栏杆拍遍·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四方城·贾平凹散文中学生读本》《新时文2·文字精灵的舞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读本》《2015高考满分作文名师特辑》等书籍。在“中华语文网”“名师大讲堂”等网站设有名师专栏。主持6项省级教研课题。创建“物出→意→文→改→发→人”生态型作文教学魔方模型。2013年天津市教委联合中国教育报社召开“陈秀征教育思想展示研讨交流会”,《中国教育报》、光明网等媒体对此进行专版报道。曾多次担任全国作文教学比赛和课堂教学比赛评委,多次参加高考阅卷、参与高考评价研究。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即便是考场作文也应有一定的针对性。作文考题提供的话题一般比较宽泛,但具体写作时,应该有更为详细的构思,比如要针对什么现象、什么社会问题而谈,主要说给哪些人听等,在动笔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好的。我们针对下面这个作文题具体谈一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文题要求结合自己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上填入一字,构成文章标题,要求宽泛,好像除了“学而知之”写什么都行,但想写好就不是随便填个字就能实现的。首先要知道,文题中的“之”可不是一个虚词,而是指“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作文时,应联系生活实际打开思路,根据自己对“之”的联想和锁定,从思维过程、生活体验、求知方式、知行关系等方面展开思考,具体选定所填的那个字。
是的。拟定作文题目时要多方联想,纵横拓展,聚焦具体的现象和问题,明确立意的方向。比如,可以结合反复尝试、多次出错才学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经历,谈大胆尝试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中的作用,再联系一些中老年人因怕出错而不愿接触和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的实际,指出畏缩不前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可以联系读书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与感悟,谈一谈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才能使自己获益更多,通过阅读有哪些收获等;还可以联系利用假期游览名山大川、参观人文圣地、考察游学等经历,记录真实的感悟,思考游历的意义等。审题之初,可能会想到不少方向和角度,但最终需要找到一个感悟深、体验真、收获多、可以展开和深化的话题来立意。在广泛拓展的基础上,寻找一个自己更容易把握的切入点。
写“行而知之”,如果以“环保”为主题,“之”可以指“环保的重要意义”。这似乎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真的都懂吗?真的变成自己的真知、化为自己的行动了吗?例如,普通塑料垃圾在土里一百年都不会降解,焚烧又会产生有毒气体,人们不乏这方面的常识,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人滥用塑料袋。所以,应从自我做起,拿出行动,使“环保重要”的“知”变成真正的知、有用的知。比如,对这个问题进行社会调研活动,统计一定时间内去某个菜市场购物的人使用塑料袋的比例;做一个科学实验,统计分析焚烧塑料袋所产生的有毒气体的成分与数量;了解世界各地的环保习惯以及垃圾处理的经验与技术,等等。联想和深挖之后再动笔,一定能写出深刻而丰富的考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