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棣森
同时拥有上海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和复旦大学法律硕士学位,兼具法律职业资格和专利代理人资格,先后供职于上海电信公司、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逐步完成从一名普通的软件工程师到业内知名知识产权经理人的“华丽转身”,透过朱浩江如此光鲜的履历,记者试图在脑海中将不苟言笑的理工“学霸”和口若悬河的法律精英两种形象交叠在一起,却不得不承认这两种相去甚远的画风着实难以相融。
朱浩江把采访地点选在江浦路一家安静的咖啡馆而非办公室,用他的话说,是因为“这样的环境让人放松,更适合聊天”。细雨绵绵中,当他匆匆赶到咖啡馆时,先是热情地询问我和同事喜欢的咖啡口味,又耐心地配合摄影记者在室内室外寻找合适的角度完成了多组照片的拍摄,等待咖啡的间隙甚至还饶有兴致地端起设备与摄影师交流拍摄技巧等问题。热爱生活、爱好广泛,绅士而不高冷,亲和且健谈,在采访之前我未曾想到,将要与我进行对话的人物竟是这般的“接地气”,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我是一个unique的理科生,也是一个unique的法律人”。于是,技术和法律的复合型背景成为了我们这次对话中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而这一切都要从朱浩江由软件工程师到知识产权经理人的转型开始说起。
“痛并快乐着”的转型
1999年8月,毕业于上海大学计算机系的朱浩江入职上海电信公司,成为一名与本科专业对口的软件工程师。2004年4月,结束了4年零9个月的软件工程师职业生涯后,朱浩江进入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法律室,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迅速完成其向“法律人”的转型。此后,成功转型的朱浩江于2005年10月以法律顾问的身份加入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原名“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法律部,先后担任法律顾问、高级法律顾问、高级法律经理直至今天。近五年的软件工程师经历、十年有余的法律职业生涯、其间的两次关键跳跃,简历中的寥寥数语勾勒了朱浩江从软件工程师顺利转型并成长为优秀知识产权经理人的全过程,虽然简洁清晰却又略显苍白。当我追本溯源,问及这只言片语背后的故事时,朱浩江把他的转型之路追溯到了更加久远的大学本科时代,似乎从那时起,成为“法律人”的选择就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必然。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恰逢中国“入世”谈判的关键时期,相应地,在知识产权方面诸如Trips协议等与“人世”相关的话题亦成为各大高校师生之间探讨和研究的热点。彼时就读于上海大学计算机系的朱浩江同时辅修法学,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了知识产权法方面的相关知识。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作为全国首批设立的知识产权学院之一,汇集了诸如陶鑫良教授等在知识产权的理论研究与实务经验均走在全国前列的众多学者,“这些良师带领我走进了知识产权的大门,也很鼓励我们理工科的学生去学习和从事知识产权工作,很多老师甚至本身就具备技术与法律的双重背景。逐渐地,我开始意识到复合型的‘跨界人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特别是在1998年左右的那个时代,兼具理工与法律背景的人才少之又少,他们在市场中是独一无二的”,怀着这份“独一无二”的职业期许,朱浩江在大三、大四期间利用双休日和学校的奖励学分坚持修读了法律方面的基础课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直至其毕业并成为软件工程师后都未曾消弭,甚至在当时的朱浩江看来,相对于以“人机交流”为主要模式的软件工程师行业,自己热衷于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性格似乎与法律行业更为契合。因此,在工作后的第一年,得知复旦大学开始招收第一届法律硕士后,朱浩江毫不犹豫地选择报考。
凭借本科期间积淀的法学功底,朱浩江顺利通过复旦大学的入学考试,开启了为期三年的法律硕士历程。这难忘而又至关重要的三年,朱浩江将其视为一种“痛并快乐着”的磨砺。痛,源于“工作读书两手抓”的辛苦,更源于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和有着“中华第一考”之称的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给他带来的双重压力;快乐,则源于朱浩江对于法律专业执着的热爱。“我一直觉得‘热爱在很多时候是支撑我坚持下去的最重要动力……读书时,在接触和学习法律的过程中,法律学科所要求的极具逻辑性的思维让我觉得非常有趣,感到学习起来非常有意义”,回忆昔年,朱浩江如是描绘心中的“热爱”为他带来的动力与信心。“痛并快乐着”的三年尾声之际,朱浩江顺利取得法律硕士学位,同时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和专利代理人资格证书收入囊中,此时的他已经为向法律行业转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故而此后进入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法律室主管知识产权工作、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蜕变成为一名专业的法律人就成为了一种水到渠成的必然。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不只是一个数字”
转型的完成刷出了新的起跑线,更意味着新的挑战。怀着对制造型企业的向往,朱浩江加入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法律部,这一次,他坚守了十年,直至今天。
2005年初入上汽通用之时,朱浩江面对的是一个颇为粗糙的、刚刚起步的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雏形:公司商标、专利年申请量仅是个位数,专利、商标统计工作仅使用一张简单的EXCEL表格,工程技术人员对于专利的理解几乎为零,法律部的工作人员因鲜有工科背景故而在技术问题的理解上存在严重困难。如此“窘境”给朱浩江带来的与其说是压力,倒不如说是不竭的动力。“相对不那么成熟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就像是一张白纸,我可以在上面自由描绘任何色彩,空白意味着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带着乐观与兴奋,朱浩江与团队并肩,开始携手描绘上汽通用知识产权管理的蓝图。十年如一日,在他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上汽通用知识产权的申请数量从每年几件迅速增长为每年几百件,申请类型从外观设计逐步转向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公司亦被评为“上海市专利工作示范企业”。
然而,谈及专利在数量上的突飞猛进,朱浩江却认为这只是公司技术吸收、积累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他更加重视的是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与制度的建设,因为在他看来,法律的背后是商业,“公司知识产权的管理不能仅仅只是一个数字”。
其实早在中国银联战略发展部法律室工作期间,许是源于法律室被设在把控公司宏观发展方向的战略发展部之下的缘故,朱浩江彼时就已经敏锐地意识到“知识产权的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撰写专利的权利要求书、追求专利数量的爆炸式增长,而是要以宏观的视角主管知识产权,把知识产权的管理视为公司经营战略和商业竞争的一个环
节、一个部分”。加入上汽通用后,朱浩江更是将这一理念真切地落实于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积极致力于实现公司知识产权管理流程的全面电子化,让工程技术人员逐步掌握知识产权的基本理念,在公司各个部门设置专利协调人员和专利管理工程师等等,这些管理体系与制度上的完善才是朱浩江真正引以为傲的地方。时至今日,朱浩江依然在追求“让知识产权对公司整体战略发挥指导性作用”这一目标的进程中执着前行,他说:“知识产权应该对整个企业的生命周期都是有影响的,比如产品设计之初的专利检索、研发过程中的专利分析、专利维护中的价值评估等等,理想状态就是把知识产权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对此,我们做的远远不够,对我们这个行业而言,这条路还很长。”
在朱浩江看来,公司法律部不能是“花瓶”部门,亦不能仅仅将自身定位为公司运行中一颗孤立的“螺丝钉”,他一贯倡导公司法务应当在公司治理中扮演好“法律服务提供者”与“公司治理守护者”的双重角色,游走于商业利益与法律风险之间寻求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为公司管理层提供能够在最大程度降低法律风险的基础上促成交易的方案。而这一切都要求公司法务抑或是知识产权经理人将知识产权等法律事务的管理置于公司整体经营战略的需求框架之内,与业务部门紧密联系,正如朱浩江所说的“有时候我们甚至需要比业务人员更懂业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认识和了解各类业务流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护公司的治理,为公司的业务保驾护航。
“十年磨一剑”这份执着与坚持,他把原因归结为“热爱与梦想”:“热爱是每个人最好的驱动力,唯有热爱才能全情投入,就像我之所以选择汽车行业是因为自己从小就喜欢汽车、喜欢风驰电掣的F1,喜欢聆听引擎的轰鸣声。虽然已经即将步入四十不惑的年纪,但对于汽车行业、法律行业未来发生的变革依然充满期待,从新能源到车联网,汽车行业的法律人未来在跨界业务上将有更加广阔的前景,而有机会亲历这些变化无疑是幸运的。
“法律人应当做更有价值的业务”
工科出身的朱浩江,身上依然带着曾作为技术人员的敏锐嗅觉,工作中时常和团队强调“以技术驱动法律”的发展理念。
对于“技术驱动法律”,朱浩江用最简洁的语言将其概括为“技术最终意义上要为法律所用”。采访中朱浩江谈到,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技术正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迅猛地发展,仅仅Alpha Go和李世石的“人机大战”就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技术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因此,他重视专利情报与信息的利用,积极关注大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充分利用IT技术提升法律与知识产权工作效率,将员工从繁琐的日常文案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法律人做更有价值的业务”。
在“技术驱动法律”理念的指引下,朱浩江一方面在信息搜集方面推动公司购买知名的法律数据库,将国际先进的专利检索工具运用于研发工作,使公司在专利情报与信息利用、专利侵权分析与争议解决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另一方面从流程角度主导法律部开发公司非采购类电子合同会签系统,推动公司技术引进与输出方面的合同文本实现了标准化,这让项目谈判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种种举措都在一步步实现朱浩江所说的“把可以由机器做的事情交还给机器,让法律人去思考更有价值的事”。
经过技术的“过滤”,时代将“更有价值的事”留给法律人的同时,势必会给法律人提出更高的要求。聊到这里,我们的话题似乎又兜回原点,回到了“技术”与“法律”的二元关系上。立足于十余载知识产权经理人的经验积累,自我定位兼具“unique的理科生”和“unique的法律人”双重属性的朱浩江认为,“跨界”不仅对于当代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当下及未来整个知识产权经理人行业发展的重大挑战,这要求知识产权经理人努力实现“一专多能”的目标以挖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技术背景出身的知识产权经理人应该多多训练自身的商业思维,尝试更多地从公司整体战略的角度看待问题;而法学背景出身的经理人们应该更多地将目光聚焦于公司技术的发展。‘一专多能可以让你真正变得与众不同、不可替代,这就是核心竞争力的所在”。
“只有与众不同,才能不可替代”。十多年前的朱浩江正是怀着“与众不同”的希冀迈入了知识产权的大门,十年间将“技术”与“法律”精妙结合,融汇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就了今日的“不可替代”。他的故事亦将勉励新一代的知识产权经理人以前瞻性的目光,发掘未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继续书写一段段“与众不同”并且“不可替代”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