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相连”当“最忌”乎?

2016-12-24 14:34林星煌
中华诗词 2016年8期
关键词:词论融贯永济

林星煌

“词要放得开,最忌步步相连。又要收得回,最忌行行愈远。必如天上人间,来去无迹,斯

为人妙。”这是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的一段话。刘熙载论词之章法总体上推尚“摩

荡变化”:“词之章法,不外相摩相荡。如奇正、空实、抑扬、开合、工易、宽紧之类是

已。”“空中荡漾,最是词家妙诀。上意本可接人下意,却偏不入,而于其间传神写照,乃愈

使下意栩栩欲动。”“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三昧,倚声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从

某种意义上说,“词之用笔,以曲为主。”(陈匪石《声执》)“摩荡变化”确不失为“人

妙”之法门,但如因此而将“步步相连”列入“最忌”之“负面清单”,则似有过抑之嫌。

就谋篇艺术而言,“裁文匠笔,篇有大小;离章合句,调有缓急;随变适会,莫见定准。”

(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在“莫见定准”的情形下,“步步相连”与“摩荡变化”一

样,无疑都是可供择用的结构安排之法。刘永济先生在《词论·结构第五》中对词的结构进行

分析时指出:“文艺之美有二要焉:一日条贯;二日错综。条贯者,全体一致融注之谓也;错

综者,局势疏荡转变之谓也。”“步步相连”和“摩荡变化”大体上可相应归入“条贯”和

“错综”。错综法因讲求摩荡转换而生曲折层深之致,条贯法因就势抽绪注脉亦有一气贯摄之

效。两者一贵变化,一贵融贯,各为其法,各擅其美,何以不论具体语境而抑此扬彼?纪晓岚

在批点王勃《游梵宇三觉寺》时也主张:“诗不能专主一格,亦不能专废一格。”(转引自

《纪晓岚批点唐诗》)说的是诗法,移以说词,其理亦然。质言之,法之忌否,应主要看其是

否“随变适会”,是否与题旨情境相适应。适者则活用之,乖者则从忌之。

从创作实践来看,“步步相连”也有成功之作。如无名氏的《摊破浣溪沙》: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

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此词截取狂风过后行船之片断展开描写。上片起句

“风欲平”点出风势渐趋平缓的特定时刻,为下文描写发端。二句紧接“风平”而写行船之相

应动作“张帆举棹”及结果“船轻”,三句由“船轻”而写桨橹停,四句写桨橹虽停而船仍

行。下片一句由船行于水而顺写水波,二句由水延于岸而连写山景,三句接以细写山之状态,

四句通过山与船之比较,回写“船行”。在这里,“条贯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将行船进程

中的“外象”和“内脉”有机地融贯起来:狂风过后“风欲平”,这正是“张帆举棹”之时

机,帆升起来之后,藉着风平而顺,“船轻”了,于是干脆“柔橹不施停却棹”而任“船

行”。这与狂风来袭的情形相比,不啻一种生命的享受。正因为不再需要举棹施橹,船夫们才

有闲暇心情欣赏下片所展示的山光水色,甚至可以由船行的运动参照物“山”给人的错觉进而

仔细审视其到底是不是在动,一片天机情趣,沛然可见。全词虽无一字言及“喜”,但通过一

系列的动作和景物描写,船夫们喜出望外、怡然自得之情充溢其间,可感可触。综述之,此词

采用“步步相连”之法,可谓切事、切景、切情、切旨,具有“跗萼相衔”(刘勰语)之结构

美。倘若换以另一种结构安排法,实难一气呵成地写出如此丰富而生动的连锁式动作和情节,

反映出如此浓郁而自然的生活气息。

当然,在具体运用条贯法或错综法时,免不了要有所侧重。但从艺术辩证法和更进一步的要

求来看,两者不仅不宜互为“最忌”,甚至还可以互为参补。古人对此早有颇中肯綮的论述:

“词贵有意,首尾一线穿成,非枝枝节节为之。其间再参以虚实、反正、开合、抑扬,自成合

作。”(清·李佳《左庵词话》)如于条贯中适当参以变化,俾“条贯之极而仍不失局势转变

之德性”(刘永济《词论》),则更添美致。上举《摊破浣溪沙》一词,换头于联属之中顺势

将对行船的描写转为对满眼风波和滩边青山的描写,境界更觉开阔,色彩更见亮丽,笔触更趋

灵活,不亦美乎!同理,倘于错综中适当参以融贯,俾“错综之极而不失全体贯注之精神”

(刘永济《词论》),则可兼收放而不乱、纵而有脉之艺术效果,更臻“入妙”之佳境矣!

猜你喜欢
词论融贯永济
融贯性作为真之定义的逻辑分析
21 世纪前二十年(2001—2020)李清照《词论》研究综述
山西永济:9000万只肉鸡加工项目正式投产
董旭光永济调研农牧产业项目
智慧图书馆环境下的融贯式服务设计模式研究
Egan, Ronald. 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
拉兹的裁判性融贯理论
法律融贯论辨析
李清照《词论》浅析
谈词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