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保罗
华为公司,中国当下最不缺少掌声的企业。任正非,中国实体经济的“教父级”人物。
一家赚钱的企业,一位企业家,究竟和公共利益有何关系?这真是一个大问题。
在普通人看来,清廉的、并且对腐败疾恶如仇的官员、敢于挑战不合理制度的个人、为生民立命的知识分子,或者数十年如一日帮助弱势群体的“大善人”,他们是最典型的“为了公共利益”的人物。
而“经济学原教旨主义者”却认为,世界上最大的公益,是商业,而非其他。从小处说,商业提供就业机会,解决员工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大处说,企业作为市场资源的配置模式,它是高效的,有利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华为和任正非,基本上是符合以上两个标准的。
任正非对于中国的意义在于,在特殊的政经环境之下,他所带领的华为公司一开始就没有走“要素套利”的商业捷径,而是走了工业国家最典范的技术崛起之路。在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不小的时点,有理由去关注这样一位企业家。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有一个特点,即习惯于用简单的话说出最深刻的道理。他曾多次提到,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吸收外国的两样东西。一是先进技术,二是管理经验。
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中国是否真的吸收到了这两样东西呢?
实际上,在股份公司制度被人类发明之后,这两样东西已经被具体化在企业的股权中了。因为,最前沿的技术和最好的管理经验,它们都被企业拥有和控制。
苹果公司的股价长期居高位,直接原因固然在于资本市场对它未来的预期,但根本原因依然是,这家企业能把成百上千的、全球最好的移动终端硬件供应商和软体供应商组织起来,从事社会化的大生产。说到底,它有最好的技术(即便不是最前沿的高科技),也有最好的管理经验(组织全球生产)。
任正非展示给外界的,只是他的一面而已,他真实的世界远比外界所了解的更多元和复杂。
可以说,在一个主要公司的股权已经证券化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公司股权是否“值钱”,这已成为判断该国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准的首要指标。全世界的资金长期流向美国,背后有美元坚挺和升值的预期,但企业股权价值高,依然是重要原因。
而在中国, 当下的企业股权正遭受贬值潮。房地产价格的高企,换个角度看,就是因为资金对实体企业的股权缺乏兴趣,认为“不值钱”,才会涌向楼市。这是一个简单的大道理,是事情的本质所在。
在当下的中国,股权真正值钱的企业不多,华为算是一家。一位长期观察华为的投资人曾对《南风窗》记者说,如果华为整体上市,那么它的市值可能达到甚至超过“三桶油”。遗憾的是,华为还不是上市公司,它特殊的股权结构,依然时不时地成为外界的关注点。
在国企掌控的军工之外,华为显然代表着另一种“中国技术”。全球超过20亿人每天使用华为的设备通信,这家公司拥有3万项专利技术,其中四成是国际标准组织或欧美国家的专利。此外,华为一直将每年超过10%的营收投入研发,这是中国企业中少有甚至唯一的“研销比”。
华为的成功,在于它成长的路径和中国多数同类IT企业的不同,因此也有着不同的基因。长期以来,华为的营收都以海外市场为主。在2015年,公司的海外销售占比是58%,而在几年前的高峰时期,这一数字一度高达七成。
海外市场为主,意味着华为没有母国市场的保护,而是必须在亚非拉,以及欧洲市场和对手进行拳拳到肉的搏斗,才能杀出血路。但反过来,这种竞争的环境也让华为必须“本事过硬”、“服务过硬”。企业的竞争力,就是这么来的。
台湾著名竞争策略专家、台湾大学副校长汤明哲曾对《南风窗》记者分析,韩国人的电子工业能短时间崛起,主要原因除了美国日本的“产业转移”、“技术转移”之外,还在于这个国家没有巨大的母国市场,企业只能做外销,和诺基亚、西门子这样的对手“硬拼”,而“硬拼”刚好倒逼了技术提升,这是一种被迫的“竞争策略”。在中国大陆,华为的成长就是这样一个逻辑。
回过头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任正非和华为选择了走外销的路,无疑是极为明智的选择,而这种策略也为中国诞生一家技术导向的IT巨头埋下了伏笔。否则,不会有今天的华为。
但今天,华为的策略也在逐渐改变,母国市场在华为的商业版图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某种意义上讲,华为的发展进入了“出口转内销”阶段,而这家公司和企业家也在顺应这个趋势而改变。
2010年,华为爆发了一次关于“接班人”的公关危机。风波平息之后,华为开始更主动地与媒体处理关系,而不少前媒体人员也开始进入华为担任公关。不过,对于这家以“务实”著称的企业而言,华为在公关领域的转变和其业务的转变也是同步的。可以说,华为对媒体态度的转变,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在此之前,华为在国内和国外一直以通讯设备供应商为人所知,其产品主要是针对运营商,而不是普通消费者。华为的手机事业部2003年就成立,但手机板块一直不愠不火,长期在国内排不上第一阵营。因此,华为由于业务重心的原因,并不注重和媒体的沟通。
但2010年前后,事情发生了变化。一是,华为在亚非拉,以及欧洲市场都如鱼得水,但在美国市场一直遇到不小阻力,美国人认为华为企业治理“不够透明”。二是,通讯设备领域日益面临市场饱和的问题,这一主干业务增长未来必然有天花板。与此同时,随着智能机时代的发轫,在功能机时代并不出色的华为开始认为,自己的赶超机会到来了。
多重因素叠加,加之“接班人”的公关风波,使得公司迫切需要逐渐树立透明的形象,赢得外界的信任以及普通消费者的好感。实际上,华为对公司处境以及产业发展的判断完全是正确的,而重新树立崭新形象的努力,也为华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回报。
早先,华为的所谓“狼性文化”曾饱受质疑,而现在,华为的“狼性文化”已逐渐被外界淡忘。任正非成了中国实体经济的代言人,华为手机在国内外市场攻城略地—国内早先的“中华酷联”四家之中,华为越来越一骑绝尘。
2016年上半年,华为的消费者业务板块(包括手机、平板等)完成销售收入7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智能手机发货量6056万部,同比增长25%。另据市场机构IDC的预测,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发货量增长仅3.1%,这意味着华为几乎达到了行业平均增速的8倍。
目前,华为的终端消费者业务全球市场份额,已从2015年底的9.9%攀升至11.4%,稳居全球第三位。预计在一到两年内,华为有望占据第二的位置。
实际上,通讯设备比如基站建设这样的业务,由于其更新换代较慢,市场增长放缓,而终端业务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决定了,任何一家对未来有着雄心的企业,都会把这个领域作为未来的战略重点。此外,通过硬件抢占消费者的“手掌”,也意味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家公司将收获更多的商业可能性。
任正非的艰苦奋斗故事广为流传。他出身贵州贫困家庭,家中有7位兄弟姊妹。身为老大的任正非,从小就学会与父母一同扛责任,更重要的是学会克制。如果有一块馒头,父母会切成9等份,每个人只一口,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活下去。
父母会把粮食存在一个个瓦罐中,但家里却没有孩子会主动去动。高三拼考试、饿到受不了的时候,任正非也只会放下书本,自己跑到郊外去采野菜,就着米糠充饥。
作为华为的精神领袖,任正非的人生故事和品质,必然会深深嵌入这家企业的精神内核。但世界是变化的,中国是变化的,企业和企业家也会顺应时代而变。华为在变,变轻、变活,从“狼性”到“人性”,从艰苦克制、抢攻市场,到体贴入微、赢得消费者青睐。
前不久,《南风窗》记者了解到一位华为驻外员工对任正非的有趣评价。他说,任正非是华为人的精神支柱、崇拜偶像,这种说法一点都不过分,但任正非展示给外界的,只是他的一面而已,他真实的世界远比外界所了解的更多元和复杂。
他所带领的华为公司一开始就没有走“要素套利”的商业捷径,而是走了工业国家最典范的技术崛起之路。在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不小的时点,有理由去关注这样一位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