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经历了一场人口大迁移。几百万农民工走出农村,去大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这种大规模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促进了中国城市的经济发展。此前向城市迁移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年轻的劳动力。在2000年,大约有三分之二迁移到城市的人年龄在20~30多岁。因为户口体系的约束,许多打工者的子女无法享受城市教育与医疗服务,所以很多打工者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顾。家庭也因此分裂开来,许多孩子常年见不到自己的父母。
但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现在家庭三代人重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已见成效,那些在大城市打工的年轻人更容易在城市取得户口并安家,孩子和老人也渐渐离开农村,加入到城市的大家庭。2000年,与在城市打工父母一同生活的孩子数量仅1400万,到2010年,这一数据增加到2900万(此期间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人口并未显著改变)。
这种人口迁移趋势的变化有助于家庭稳定和孩子成长。但是随着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的社会保障与教育设施还需要更加完善。因为户口制度的不完善,仍然有一些小孩无法享受大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和上海分别有4%和5%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无法接受当地教育。50岁以上外来务工人员中,仅有22%能够找到工作,且70%的就业人员都是从事服务行业,比如清洁工等。这类工作时间长,且工资低。一位此前在山东打工的中年妇女说,“现在找工作越来越难,所以我就来到北京做一名钟点工。很庆幸自己身体还硬朗,所以也没有理由待在老家。”
中国人民大学段成荣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中国社会对人口迁移的新趋势还未给与足够的重视,政府应该努力为新加入到大城市的老人和小孩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