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名
小小黏豆包
文/佚名
黏豆包是东北的主食之一,有一句谚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于是,每进腊月家家户户都要发上几盆黄米面,蒸上一大缸黏豆包,一蒸豆包就有了年味儿,因为“黏”与“年”同音,意味着吉祥。
做为生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我对黏豆包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吃着黏豆包长大的。黏豆包的做法虽说简单,但也有讲究。主要材料是大黄米(糜子,也叫黍,去皮),加小米(谷子去皮,也叫粟),掺在一起。比例要适当,大黄米多了会变黏,不成个,小米多了会笨,没口感。把这两种米碾成面,用温水和了,用大盆装上放在炕上发酵,过一两宿,发大了,会有酸味,发小了,不筋道,这个只能凭经验。将黏面做成小窝窝包进红小豆馅(豆馅主要用爬豆或小豆制作,也就是现在人们用来制作豆沙的东西)。用苏子叶做底,既防止豆包黏连,又能吸收苏子叶的清香。然后放在大锅里蒸。这时候如果你去串门,就会看见每家每户的桌子上摆着晶莹剔透的小豆包,排得整整齐齐,等凉透的时候就会拿到外面冻上,放到下屋的缸里,想吃的时候再拿回来,用锅蒸一下。或者干脆把豆包埋在火里烧,烤熟的时候就会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甜味,用烧火棍搅拌几下火,立刻露出了外焦里黄熟透的豆包。
如今人们关注的再也不是豆包能吃到什么时候,更多的是怎样把豆包做精做细、做出特色,让它更有年味,更具地域风格和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