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巨伟 李兴年 本刊记者 蒋晓静
打造省级重点示范镇 建设宜业宜居新亭口丝绸之路经济带升起一颗璀璨明珠
特约撰稿 巨伟 李兴年 本刊记者 蒋晓静
亭口镇是长武县的东大门,位于县城东南部,镇政府驻地在亭北村。全镇辖33个行政村12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户9910户33312人,镇域面积16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万亩,镇区面积6.7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为38.6%,道路硬化率为91%。2015年,全镇生产总值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76元。
近年来,在省市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亭口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镇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全镇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提速、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先后被列为关中百镇、陕西省重点镇、省级重点示范镇、省级旅游特色镇、全国重点镇和陕西省美丽乡村,先后荣获“省级卫生乡镇”、“省级生态镇”、“省级文明乡镇”、“市级统筹城乡发展示范镇”等30多项省市荣誉。
咸阳市委书记姜峰带队观摩柴场村新农村建设
咸阳市长卫华调研亭口水库建设
亭口因西距长武县城,东距彬县县城,南距甘肃邵寨,北距彬县北极镇均为四十华里(古时四十里为一亭)而得名。山川雄浑,风光秀丽,交通便利。西周时期属幽国之地,秦置鹑觚县后为秦古道,盛唐时期为丝绸之路的关隘﹑码头,曾有“汉唐通衢,丝绸驿站”之称。
近年来,亭口镇认真贯彻落实省上重点示范镇建设的有关会议精神,围绕打造“长武经济副中心”目标,按照“模块化推进”的思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产业培育为支撑,以政策落实为保障,创新思路,真抓实干,重点示范镇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宜业宜居的小城镇形象初步显现。
(一)浴火重生迅速崛起。2010年7月23日,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突然来袭,刚刚起步建设的亭口镇遭受到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创伤,连接黑河两岸的桥梁被毁,镇区街道淹没水位超过2米以上,办公楼﹑民居被淹没在洪水之中,镇区一片汪洋。危急关头,亭口镇党委﹑政府果断立行,带领全镇干部群众积极与洪水作斗争,众志成城,奋勇拼搏,迅速将受灾的3000多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最终取得了胜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无一人伤亡。洪水过后,镇区到处残垣断壁,一片狼藉,市政基础设施毁坏殆尽,全镇经济损失2.2亿元。此后,亭口镇便在泥泞中开始走向了重振古镇雄风的“蜕变”发展之路。
(二)突出项目支撑,壮大镇域经济。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镇区发展的有力支撑,坚持一套班子外出招商,一套班子抓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促产业发展,不断壮大镇域经济。2011年--2015年共实施项目99个,计划投资157093万元,截止目前,实际完成投资182236万元。其中镇区新安路﹑西府路﹑创业路﹑新民路﹑亭北大街﹑黎明路﹑亭口文化广场﹑亭口文化广场﹑绿化提升﹑镇区中心小学﹑亭口镇综合医院﹑数字化城镇建设﹑镇区公厕﹑垃圾填埋厂﹑污水处理厂及截污干管﹑天然气加气站﹑镇区景观﹑亭口幸福园﹑丝绸之路公园﹑滨河路建设﹑自来水厂﹑亭口汽车站﹑亭口停车场等一大批项目全面建成,宇家山﹑柴厂﹑冯家三个新型社区主体已建设完成。特别是去年推进实施的14个重点建设项目,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3.003亿元,完成了年度计划投资的100%。同时,先后招引的总投资达到3.7亿元的亭南村旧村改造﹑亭南汽修城﹑玉兰山庄﹑亭口古街﹑大佛寺煤矿风井等5个重大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初步形成了项目建设遍地开花﹑产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建设城镇。在镇区建设初期,镇投入资金150多万元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咸阳规划院等6家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完成了《亭口镇总体规划》《亭口镇亭南亭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亭口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镇区形象提升规划﹑排水和燃气规划﹑AAAA级旅游第一驿站景区规划﹑三河六岸绿化提升规划﹑福银高速亭口下线口形象提升等15项规划。精心编制了西塬﹑柴厂﹑宇家山等10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规划。规划年限近期为2012—2015年,远期为2016—2030年,镇区规划面积达到12.18平方公里。2015年镇区人口规模达到2.15万人,镇区面积从3.75平方公里扩展到6.53平方公里,2030年镇区人口规模达到5.2万人。随着各类规划的编制完成,镇区建设持续加快,镇域面积的不断扩大,一条条大街小巷,一座座高楼大厦,以及颇具时尚的商业新区展现在群众面前。
(四)注重城镇管理,提升承载能力。一是完善管理机构。设立了安全站﹑食药所﹑城管执法中队,为城管执法中队配备工作人员6名,巡查车一辆,内部抽调干部增设了习仲勋革命纪念馆﹑项目办﹑城建站﹑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市容管理站等6个城市综合服务机构,并建立了联合县级相关部门共同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检查和集中整治机制。二是鼓励农民进城,将距镇区较近的压煤区搬迁村整体搬迁到镇区。三是突出社区建设。启动实施了亭口镇宇家山﹑柴厂﹑冯家三个新型社区建设,征地196亩,统一建设二层楼房,安置群众350户1750人,配套建设相关服务设施,目前社区各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五)突出生态保护,增强宜居水平。一是认真实施“三河六岸”绿化工程,以创建省级生态镇为契机,不断加大镇村绿化力度,全镇共栽植各类树木56800株,绿化村庄道路6条,新建花园3个4230平方米;积极实施名木古树保护工程,对崔家门﹑西塬等7个村的百年古树进行保护;依托亭口水库建设,着力打造长亭湖生态旅游景区,为亭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积极开展“美丽亭口”建设活动,加强环境卫生整治,为33个村分别配备了3-5名卫生员,配备垃圾车33辆,并配发了保洁工具,对镇域环境卫生整治的难点区域,集中人力,联合镇工商所﹑土管所﹑县城市容环境卫生执法大队,与群众一起进行集中整治,共拆除临建27户106间﹑土厕82个﹑旧果树房68间﹑土围墙450米,全镇环境卫生大幅改观。特别是我们创新举措,将镇区环境卫生承包给长武县万家保洁公司负责统一管理﹑统一清扫和统一保洁。
咸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马俊民在亭口指导调研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政策落实。一是细化落实责任。为了加快推进重点镇建设,我们在省市县三级领导包抓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以镇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项目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重点镇建设实施方案,将每一项任务细化分解到包抓领导,具体落实到每个人手上。特别是对各项重点实施项目进行倒排工期,加强管理,规范施工,挂图作战,确保了各项任务顺利推进。二是加大资金扶持。除全面落实中省市的项目资金外,县财政在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连续三年配套列支1500万元用于亭口建设,为重点镇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三是做好扩权强镇工作。组织县﹑镇业务干部集中进行培训,认真学习并承接市﹑县下放的27项审批事项,制定完善了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确保了扩权强镇工作顺利进展,为下一步增强镇域发展活力奠定了基础。
(二)健全机制,不断增加城镇人口。将距镇区较近的压煤区搬迁村整体搬迁到镇区,对不能整体搬迁自愿到镇区购买商品住宅的群众,在享受原来每人4万元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每户再补助3万元,鼓励群众进城落户。
(三)强化管理,提升城镇管理水平。设立了安全站﹑食药所﹑城管执法中队,为城管执法中队配备工作人员6名,巡查车一辆,内部抽调干部增设了习仲勋革命纪念馆﹑项目办﹑城建站﹑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市容管理站等6个城市综合服务机构,县级相关部门和亭口镇共同开展了市容环境专项检查和集中整治。
(四)学习先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带队,先后赴浙江﹑榆林等地学习城镇建设和管理的先进经验。县财政在十分紧张的情况下,2013-2015年每年列支1200万元用于亭口建设,2016-2018年每年将列支500万元促进亭口发展建设,为重点示范镇长期建设提供了坚强的资金保障。
(五)突出生态,后续发展动力强劲。亭口镇以创建省级生态镇为契机,认真实施“三河六岸”绿化工程,不断加大镇村绿化力度,全镇共栽植各类树木56800株,绿化村庄道路6条,新建花园3个4230平方米;积极实施名木古树保护工程,对崔家门﹑西塬等7个村的百年古树进行保护;依托亭口水库建设,着力打造长亭湖生态旅游景区,为亭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下一步,亭口镇将围绕打造“丝路古驿﹑红色热土﹑乌金重镇﹑山水亭口”目标,依照“大胆实践﹑超前规划﹑重点突出﹑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优化集镇功能,激活第三产业,突出区域优势,壮大特色产业,搭建经济平台,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方向,持续做强煤电工业,稳步推进现代农业,突出文化旅游产业,在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上做文章,在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强化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工作,深化城镇和社区建设管理实践,不断提升城镇发展的品质内涵,力争到2020年,全镇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年均递增12%;劳务收入力争突破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00元,年增长率8%;城镇人口3.2万人,城镇劳动人口就业率95%以上;城镇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为78%;道路硬化率为98%,真正将亭口建设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生态优美﹑配套齐全﹑保障一体的省级重点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