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云腿故乡的长征往事
云南东大门,云腿的故乡宣威,也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镇。当年红军先后两次经过这里,长征期间在云南境内最惨烈的战斗,就曾在宣威发生。
这场战斗发生在宣威城北11公里处的虎头山,如今是一处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和长征纪念园。沿着一道山坡,走不远就可见到烈士陵园的大门,陵园就在一座小山顶上,据介绍,这里正是当年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指挥虎头山战役的所在地。80年前血雨腥风的战地,现在是遍植松柏、纪念碑刻处处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陵园右侧,坐落着一座体量巨大的建筑物,正面墙上,“红军烈士纪念馆”几个鎏金大字在骄阳映照下闪闪发光。进入纪念馆,才发现这竟是一个完全以现代理念设计建造的历史纪念地。展馆几大区域,均以视频、图片、雕塑等艺术形式,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配合红军长征实物,全面展现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
1936年3月23日,红二、六军团长征途经宣威时,在宣威虎头山一带,遭到国民党滇军、中央军和黔军的前后夹击,红军被迫与前堵后追的敌军展开激战。虎头山战斗是红军在云南境内进行的最大一次激烈战斗,双方参战人员多达数万之众。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红军官兵们英勇顽强,主动出击,反复冲杀,给予敌人以迎头重创。这场力量悬殊的战役使红军蒙受了巨大损失,红二军团四师十二团团长钟子廷、十一团政委黄文榜、六军团十六师组织科长唐辉、十七师五十团政委段兴寿及师组织科长罗辉等300余位红军指战员在虎头山地区壮烈牺牲。
时隔40年后,1976年,宣威在虎头山建立“红军战斗纪念塔”和“红军烈士之墓”,以纪念死难烈士。烈士陵园经多次维修、扩建,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以“红军烈士陵园”牌坊、红军烈士墓、红军战斗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馆、红军战斗浮雕、来宾铺战役(虎头山战斗)碑刻、虎头山战地观瞻台等纪念烈建筑群,规模在云南目前红军长征纪念园中首屈一指。陵园已成为云南地区一个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及英雄模范教育基地。
鲜为人知的是,宣威也是云南籍红军高级将领最多的地区,一共有四位红军高级将领从宣威走出。曾任红二十三军军长、红三十军八十九师参谋长的刘雄武,曾与罗炳辉将军并肩作战。长征途经宣威时,刘雄武在故乡“扩红”,为红军补充兵员做出了贡献。在大量参军的宣威青年中,徐文烈、徐文礼随红军征战南北,功勋卓著,解放后先后被授予少将军衔。宣威倘塘人周建屏曾任红十军军长。
宣威红军长征纪念碑刻
宣威红军烈士纪念馆
宣威红军烈士陵园——虎头山战役就在这里发生
徐文礼、徐文烈两位将军的故居相隔不远,均在板桥镇,我们专程前往寻访。在大堡村,一片钢筋混凝土民居中,徐将军当年居住过的木屋尚在。徐将军在参加红军时,来自普通的贫民家庭,故居基本保持当年的格局。约两三公里外,有一个黑松林村,那里是徐文烈将军少年成长的地方,百年老屋至今仍有后辈居住。这趟寻访令人感触良多,两位将军均出生于贫寒之家,当红军长征的火种撒播宣威时,便毅然随军而去,漫漫征途,一走就是万里之遥,从此阔别故乡,经历无数次浴血奋战,直至创造出一个新的中国,这不禁让人想起毛泽东那句著名的总结:长征是播种机……
站在宣威东山上,可以俯瞰全宣威。今日宣威,已处处是通衢大道,城市面貌一派繁荣景象,这里已是云南东部最重要的工农业城市之一,未来发展不可限量。目睹此情此景,再联想起80年前红军二进宣威的长征往事,真是难免感慨一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