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辉+李卓
摘要:现代大学培养的人是具有健全人格和综合能力的完整的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强化知识传授,更应注重养成学生的文化自觉。本文以大学文化对人的深层影响为线索,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特点和方式方法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凸显了大学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大学;文化;育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号召全国人民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增强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学的内在本质就在于通过文化传承和文化启蒙把个体从自在发生的生存状态提升到自由自觉的生存状态,同时以自觉的文化创新去推动社会的文化进步,乃至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通常是,大学怎样教育人,就怎样塑造民族精神,大学怎样孕育自身的文化,就怎样引领社会文化。
一、大学与文化的深层契合
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规定了大学的人才培养必然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知识的传授,教育学生追求真理,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不断增长见识,丰富人生体验,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单凭个人内在努力所无法企及的众多生存可能性;还包括德性的养成,通过信仰、价值、责任、意志、心理等方面的锻造,引导学生控制好各种欲望,心怀感恩与敬畏,努力坚守自由、公正、向善等美好品格,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忠实捍卫者。从这一意义上讲,大学真正的目标将永远是:不单纯地去谋取衣食无忧,而更要探寻丰衣足食后的人生意义与宗旨。作为年轻人在青春期和成年人之间这段时期遨游人生、寻求目标的地方,大学应该提供指导而不是强制灌输理念,应该帮助学生努力穿过成长这片危险地带,一路前进,实现自我认知;应该帮助学生们培养智识和心灵上的品质,使他们合格地成为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反思意识的现代公民。
在培养塑造人格、彰显人文精神方面,文化与大学具有天然的内在关联和高度趋同。德性的养成不能通过外在强制手段使其达到自觉,必须通过个体的内在觉醒和认同来实现,而这也正是文化发生作用的基本原理。当前,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弊端恰恰在于单方面强调知识教育的重要性,造成了两种严重的后果,一是现在的学生,或者怀着经济和社会的目的,把大学仅仅当作一个资格认证的过程,当作谋取就业筹码的一场赌博;或者怀着放纵、虚无的观念,把上大学看成对以往生活的一种解放,把大学当作一个逍遥自在的游乐场。究其原因,就是人们对大学功能单一化、片面化的认识,忽略了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德育功能,忽视了大学文化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毫不夸张地讲,大学文化作用发挥的程度,关涉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关涉到高等学校办学职能的完成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国民素养、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二、大学文化育人的路径选择
在培育大学文化、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的路径选择上,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以凝练大学精神为统领,筑牢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诠释着大学的文化个性。只有一所有精神的大学才能称得上是一所优秀的大学,才是真正意义上有历史、有传统、有故事、有灵魂的大学。同时,一所有个性、有特色的大学,在其培养的人的身上,一定会体现这所大学所特有的品格和独特的大学精神。她培养的学生可能分散在文史理工农管等不同类别的学科专业,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可能在走出校门之时注定要失去用武之地,她的毕业生可能从事多种多样的工作,但在这种种不确定性背后,特定学校的大学精神却往往带有相当的稳定性,赋予在其中学习生活过的人们以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为他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精神支持和内生动力。作为集中体现自由、科学、民主、超越、批判等价值的大学精神,表达了大学对人才培养的终极愿景,彰显了大学人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真理的深沉守望,代表了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精神的凝练与培育,通过大学的教育体系,树立价值取向,更新思维方式,引领社会风尚,关注人的解放、完善和自由发展,引导人类文化的科学传承。
二是以强化办学特色为重点,打造大学文化的气质品格。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一般而言,办学特色有三个要素,以硬件设施为代表的物质资源特色,以师资水平位代表的人力资源特色,以及以文化内涵和品格为代表的文化特色,三者逐级递进,渐次深入。当前,有的高校在特色发展上存在两个误区,一个是盲目追求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一流大学,攀高、贪大、求全,导致有的缺乏特色、有的正在失去特色、有的特色与社会需求脱节;另一个是割裂了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片面地把一流大学的一些显性指标视为内涵建设的主要目标,醉心于建大楼、挖大师,割裂了特色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偏离了大学的办学宗旨,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证明,一所一流大学的建设不可能靠简单复制、照搬照抄,靠单纯堆积大楼和大师获得成功,必须形成自己的传统、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血脉,要有自己的传承、自己的创新、讲自己的故事。当一所大学在历史积淀中对自己的文化特色达到自明后,大楼可以推到重建,大师可以流转更替,但其精神和品格仍然会如血脉一般,潜移默化却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教学、科研、学科、师资、管理等各个方面,经营着一所大学是其所是的根本。因此,必须发挥大学文化对办学特色的支撑和维系作用,形成牵动大学学术传统、内涵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深层关联,以独有的大学文化气质品格筑牢办学特色。
三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强化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以量谋大”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图强”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对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虽然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空前多样,但知识的“保鲜期”却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高。你今天知道的,明天可能就过时了;你现在认为是对的,下一刻可能就是错的;你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可能是专家,但在另一个专业里就是小学生。这种知识更新的高速度、变化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大学学科专业设置塑造的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决定了现代人既是历史上最渴求知识但也是知识最匮乏的人。同时,信息社会也是一个信仰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信仰危机、虚无主义比以往任何时候对人们的冲击都来得巨大,迫切需要大学扬弃单一的知识传授维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整体的育人质量。而这种对人的整体性的锻造,无疑需要大学文化的深度整合。要通过大学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提高大学生通过认识过去对当下保持怀疑的能力,在看似互不相干的现象之间建立起联系的能力,在科学与艺术知识的陶冶下欣赏自然世界的能力,愿意从自身之外的视角构想体验的能力,以及履行道德责任感的能力。深受大学文化影响的人将学会一项永远都不会过时的技艺,那就是在纷繁杂多的现象面前,始终保持理性反思的犀利,始终保有明辨是非的价值判断,做到信仰与学习携手前进、品格与知识共同成长。
四是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为载体,搭建大学文化的制度基础。对大学文化达到自觉的重要表现是从制度层面对其加以规约和固化,通过对制度的遵守和践行达到强化大学精神功能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章程建设,科学设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特色、内部治理结构、决策运行管理机制等内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特别是要对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校旗校歌校徽等能够标识学校特点的文化象征物做出清晰表述,将学校特有的文化标志物以校内基本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增强师生的心理认同。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制度文化,强化制度执行,形成行为规范。要通过制度的普遍约束力将大学文化的“软要求”转化为人们日常行为的“硬规范”,通过对日常行为进行有选择的强化,将大学文化的精神实质内化到人们的生存方式中,使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冲破大学校园的时间和空间束缚,成为激发人的内在超越性和创造性的永恒动力。
应该说,人的现代化不仅指对现代技术的应用程度和水平,更多的体现在习惯的养成,信仰的坚守,规则的践行,这些软实力的形成,关键在于通过文化精神的浸润,通过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引导人们从自在走向自觉。因此发扬大学精神,形成鲜明的大学文化品格,走文化育人之路,既是当代高校肩负的重大使命和义不容辞的现实责任,也是将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